2012年10月24日,山西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现场会在临汾市永和县隆重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近年来各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分析了当前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并对下一阶段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任务和重点作出了安排部署。省水利厅党组成员、水土保持局局长张江汀出席会议并讲话,临汾市副市长陈小洪致辞,永和、右玉、柳林、左权四县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会议代表参观了永和县赵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刘家庄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张江汀指出,永和县的大区域治理模式是水土保持发展到今天的一个趋势,是新时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典型和样板。其治理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书记、县长亲自抓,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大力支持,确保了大区域治理的顺利进行。二是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各投其资、各出其力、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项目不变、渠道不乱,整体综合效益明显。三是产业跟进,促收致富。政府帮助农民引进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民生水保,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非常高。
张江汀强调,要紧紧抓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机遇,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全面推进山西水土保持工作。“十二五”期间,一是在吕梁山区等条件适宜的地方和红色小流域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面推广永和治理模式,开展大区域治理,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全面强化预防监督工作,重点是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和理顺监督机构,提高监督执法能力。三是按文件要求落实宣传经费,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水土保持氛围。四是增强责任意识,强化安全措施,确保淤地坝安全运行。
近年来,永和县坚定“穷县出精品、小县办大事、千方百计谋跨越”的理念,大区域治理,大力度整合,高标准建设,精细化施工,共完成高标准、成规模、效益高、集中连片的流域治理面积146 km2,探寻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新路子。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了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全县生态环境和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张志勇(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
新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四川省宣汉县水土保持局紧跟步伐,抢抓机遇,把优秀当作习惯,把完美作为标准,扎实推进水保预防监督执法工作,实现了五大转变。
一是执法思路大转变。宣汉县政府统征办成立后,水保局不再拥有向煤炭生产企业征收水土保持费用的职能。在新的形势下,水保局立即调整思路,实现了“收费式执法”向“服务型执法”的转变,将预防监督执法重心由收费向水保方案编报、审批、落实和水保设施验收及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监理、监测工作转移。
二是执法方式大转变。以“争做人民满意服务员”活动为契机,确立以人为本、和谐执法理念,推行劝导式执法。首先是强化与乡镇的协调力度,充分利用乡镇水利站,构建巡查网络,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是促进建设项目水保方案依法审批。目前,公路、桥梁、煤炭、天然气、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共编报水土保持方案20 件,已审批20 件,审批率达到100%。
三是宣传方式大转变。彻底改变过去只依托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土保持法纪念日、水土保持法宣传周、宣传月等重要水事活动进行宣传的单一模式,实现宣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宣讲范围延伸至生产建设企事业单位、重点单位、主要领导;其次是注重内部宣传,严把项目审批关,履行水保“三同时”制度,做好表率。再就是树立正反典型宣传。
四是服务方法大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履职,变过去“等事上门”审批转变为“上门帮事”。针对宣汉县开发建设项目实际,水保工作人员主动到现场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对申报的水保方案实行限时办结制及时予以审批,促其尽早落实水保措施,有效遏制了人为新增水土流失。
五是服务质量大转变。出台“十不准”规定,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有效地杜绝了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办人情案、吃拿卡要、违规违纪等现象。
黄锋 赵超(四川省宣汉县水土保持局)
吉水县是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库区主要淹没地,也是库区移民主要安置建设地,全库区共需搬迁人口2.45 万人,其中吉水县需搬迁人口2.25 万人,占库区移民总数的91.84%。为防止因新建移民安置点而产生严重水土流失,该县多措并举狠抓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一是以会议的形式邀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对全县有移民安置任务的乡镇水管员、施工单位详细解读方案编制的内容,以及施工时应注意的技术要点;二是委派乡镇水利技术员对移民新村建设水土保持措施布置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严格遵循先拦后弃、先建排水系统再进行土方开挖的原则进行施工;三是合理规划施工区域,对于大面积挖山填地抬田工程,在不影响施工作业的前提下,尽量以排水沟为界线分块分区域小面积作业,完成一块,防护一块,验收一块,防止大面积动土产生不必要的水土流失;四是每月、每季度及时向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监测单位上报库区移民建设工程进展及水保措施落实情况,使监测单位能及时跟踪、监测移民新村建设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五是协同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监测单位,监督检查各移民新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并定期公告监督检查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黄冬贞(江西省吉水县水利局)
为落实2012年10月22日水利部召开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推进视频会议精神,信丰县人民政府积极主动地做好部门协调工作。
一是组织县纪检、财政、招投标中心、水保等部门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集体收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推进视频会,让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刻认识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目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工作压力,全面了解2012年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紧迫性、重要性及中央的具体要求。
二是要求各部门通力合作,努力做好我县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要求各部门认真领会视频会议的精神,统筹安排、迅速行动、全力以赴、扎实工作,尽快全面开工,全力打好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这场攻坚战,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张永荣(江西省信丰县水土保持局)
2009年以来,合水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惠民生”的核心要求,把梯田建设与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土地整理等项目有机结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水保部门统筹规划、项目实施部门协调配合”的管理思路,突出梯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4年来,县水保局、县发改局、县国土局、县农发办、县扶贫办五个项目实施部门共新修梯田5 320 hm2,占计划任务的101.01%,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的各项任务。其主要经验是:强化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广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合理规划,做好项目施工;严格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强化指导,提高建设成效。
高红平(甘肃省合水县水土保持局)
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第九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于2012年11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科技部原部长、中国发明家协会会长朱丽兰,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国家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张文范等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中国科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深圳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孙发政出席开幕式并在大会主席台就座。本届论坛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助推经济转型与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由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科技导报社、发现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科学家论坛已成功举办八届。我会孙发政副理事长被本届大会授予“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光荣称号,并接受了大会新闻中心、中央电视台的专访。
深圳市生态学会
自2007年实施“丹治”一期工程以来,郧西县共治理了14 个项目区的68 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451 km2。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68%提高到87%,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大幅提高,年可减少土壤流失650 万t,增加蓄水1 180 万m3,实现了生产条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丹治”一期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地处鄂西北边陲的郧西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蚕桑产业初显雏形。全县以“丹治”一期工程为依托,在六郎、景阳、夹河、马安、河夹、安家、香口等7 个乡镇的30 个村建设蚕桑基地1 467 hm2,培植桑园面积40 hm2以上、年产鲜茧5 000 kg 以上的蚕桑专业村16 个,年产鲜茧150 kg 以上的专业户158 个。蚕桑重点乡镇六郎乡罗坡垭村现有桑园53.9 hm2,年产鲜蚕茧1 万kg 以上,被省农业厅列为全省蚕桑高产生产示范区。安家乡长岗岭村毛德均现有桑园0.53 hm2,2011年养蚕28 张,产鲜茧766 kg,收入2.94 万元。据统计,2011年全县鲜蚕茧产量达到182.7 t,春茧收购均价42.54 元/kg,秋茧27.58 元/kg;全县多数养蚕农户年均增收5 000 元以上,养蚕收入已成为项目区部分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确保治理措施发挥长久效益,稳定桑蚕产业,郧西县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业理念建设农业,引进广西华虹丝绸有限公司在郧西注册成立了湖北中绫丝绸有限公司,负责蚕茧收购、加工等业务。2011年元月,中绫公司投资1 亿元引进了6 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启动实施了年加工鲜蚕茧900 t、生产白厂丝120 t、产值5 000万元以上的蚕丝绸加工项目,提供就业岗位200 多个。目前,郧西县以中绫公司为龙头,以重点村为依托,组建了4 个蚕桑专业合作社,“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二是香椿产业逐渐壮大。郧西县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气候优势和种植传统,大力发展香椿产业,提出了以“丹治”一期治理范围为重点的香椿板块基地建设目标,所有适宜种植香椿的地块原则上以香椿树栽植为主,并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积极引进栽培新技术,突出发展矮密丰菜用香椿。通过实行统一采种、统一育苗、统一调苗、统一验收和统一兑现的“五统一”办法,大力推进香椿基地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县已发展香椿1.07 万hm2,年采摘加工量4 000 t 以上,其中工厂化精加工量1 000 t 以上,香椿年产值达1 920万元,郧西县逐渐成了全国香椿大县和香椿采种基地县。
三是核桃产业前景广阔。郧西县地处秦岭余脉,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核桃生长。“丹治”一期工程实施以来,郧西县狠抓核桃产业建设,4年来共发展优质嫁接核桃10 500 hm2,成林面积达6 720 hm2,进入初果期的达到2 800 hm2以上,年可实现经济收入2 350 万元。最先启动治理的上津项目区三岔河小流域和泗峪河小流域,2008年发展优质核桃400 hm2,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区域内80%以上的核桃已经挂果,平均单产达到900 kg/hm2以上,年产值超过1.5 万元/hm2,可望在3年后逐步进入盛果期,预计盛果期平均产量将达到3 750 kg/hm2以上,年产值超过5.25 万元/hm2,年人均增收2 000 元以上。核桃产业的发展前景还吸引了成功人士到郧西安家落户,2011年5月,在外创业的某成功人士投资200 万元注册创立了“湖北槐树林特产品贸易有限公司”,集中收购、加工、销售商品核桃和核桃油等深加工系列产品。2012年秋季,该公司共收购核桃9 万kg,加工出的核桃油产品供不应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刘祥(湖北省郧西县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