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镇巴723600)
镇巴县地处汉中市东南隅、丹江口库区上游,境内山高坡陡、地表破碎,土地总面积3 437 km2,辖24 个乡镇230 个行政村,总人口2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1 万人。县域内有两大水系,以大巴山为分水岭,北属汉江水系,南属嘉陵江水系。年均降水量在1 200~1 300 mm 之间,且都集中在7、8、9 三个月,是陕西强降雨中心,强降雨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造成了威胁。依托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既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中线工程调水安全的需要。
2007年10月,水利部在安康召开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启动会,标志着我县自1996 开始历经十余年争取的南水北调水源区水保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县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出了“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兴一方经济,美一方家园,供一江清水”的总动员,不等不靠,举全县之力,提前启动,扎实开展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丹治”工程)。通过4年治理,在县城北部泾洋河治理区形成了以远水、刘家槽、拉溪塘3 个综合治理工程为中心,沿210 国道红石梁至拉溪塘近25 km 的以茶园、核桃为主的绿色生态经济长廊,并逐步向项目区周边小流域辐射,成为我县北大门绿色生态的一大亮点。在县城东部楮河项目区,以新修坡改梯工程为主,合理布设坡面水系工程,涌现出了寨湾、土垭子、纸房沟等一大批高标准综合治理样板点,形成了10 多km 长的高标准石坎梯地示范带。
到治理期末,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4.69 km2,占上级下达任务的100%。其中,综合治理面积108.88 km2,包括:坡改梯536.64 hm2,退耕造生态林1 893.97 hm2,退耕造经济林645.28 hm2,荒山造生态林 6 331.58 hm2,退耕种草1 377.38 hm2,新建蓄水池146 口、沉沙池248 口、沟渠78.59 km、农耕道路85.87 km、河堤8.0 km、谷坊113 座、沼气池290口、节煤节柴灶225 口;生态修复115.80 km2,新建封禁围栏64.50 km、标牌170 块。完成总投资5 620.98 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 011.00万元,县筹及群众投劳折资2 609.98 万元。累计投工126.35 万个,移动土石方303.48 万m3。
水土保持工程的持续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以镇巴县拉溪塘小流域为例,阐述水保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拉溪塘小流域位于镇巴县北部的陈家滩乡,距县城15 km,距乡政府所在地10 km,地处210 国道沿线,人口居住较为密集。拉溪塘沟是流域内的主要河流,是泾洋河的一级支流。拉溪塘小流域辖秦家湾、龙洞子、号口湾、拉溪塘、中山5 个行政村,总人口2 554 人,全部为农业人口,人口密度68 人/km2,有农业劳动力1 181 个,其中外出务工400 余人,约占总劳动力的33.9%。该流域为2008年实施的“丹治”一期工程泾洋河项目区小流域之一。
2008年实施“丹治”工程以后,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率领全县人民苦干实干,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坚持山、水、林、草、田、园、路、村综合治理不动摇,强化管理,狠抓质量,实施精品示范带动。经过治理,拉溪塘小流域取得了可喜变化,新建石坎梯地40 hm2、沟道2.5 km、谷坊3座、蓄水池2 口、沉沙池10 口、田间道路1.5 km,生态修复建网围栏2.4 km,流域形成了多层次、高密度的植被防护体系,山上树木成荫,山腰形成层层梯田,山脚下条条河堤、排洪沟保护着农田、民居。
2010年7月16—18日,镇巴县遭受了50年一遇的暴雨洪水袭击;7月24日0 时至12 时,再次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灾,县城降雨量达217 mm。持续高强度暴雨在多处形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拉溪塘小流域也遭受了24 h 降雨量180 mm 的暴雨袭击,但我县“丹治”一期泾洋河项目区的水土保持工程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拉溪塘灾后没有遭到大的破坏,成为县政府指定的全县灾民安置点之一,群众将工程所在地视为永久居住地,灾后纷纷将原有的房子翻新重建。而与拉溪塘相同地理条件的青水乡,由于未经水土保持治理,在强降雨中,大量泥沙、石块、树木随着径流冲下坡面,破坏民居、公路,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民群众共同见证了水土保持工程坚实可靠的防灾减灾作用。
2.3.1 生态修复的作用
在拉溪塘小流域实行了封山育林,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提高生态保护功能。林草植被覆盖地表,通过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蓄水,减弱了降雨对地面的溅蚀作用;通过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持作用,增加了土壤抗蚀能力;落叶融入土壤形成有机质,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削减了洪峰流量。这种有益作用不仅局限于森林所在地区,而且对下游地区减少水土流失灾害作用更大,可做到“蓄水于山”和“蓄水于林”。
2.3.2 石坎梯地的作用
拉溪塘原有坡耕地面积较大,耕作不便,生产能力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每逢降雨农田所施肥料大部分被雨水冲刷带走,造成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通过在拉溪塘修建高标准石坎梯地,改变了微地形,截断了径流坡面,减少了径流冲刷,提高了降雨入渗率,拦蓄了泥沙,做到了泥沙不下山。修建时水保站设计人员考虑到当地居民较多,在部分土质松软的地方加大了石坎断面尺寸,有流水浸出的地方采用浆砌石作基础,保证了暴雨中石坎的安全,为下游群众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2.3.3 谷坊的作用
拉溪塘流域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地表破碎,地处强降雨中心,沟谷侵蚀严重。通过修建谷坊,固定与抬高了侵蚀基准面,防止了沟床下切;稳定了山坡脚,防止了沟岸扩张及滑坡;减缓了沟道纵坡,减小了山洪流速,减轻了山洪或泥石流对下游的危害。
2.3.4 截流沟和排水沟的作用
在治理点上部修建了山坡截流沟,将分散的坡面径流集中起来,输送到蓄水池里或直接输送到沟道;同时结合田面排水沟等措施,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这对保护其下部的农田,防治滑坡,维护村庄和公路交通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5 河道治理的作用
在拉溪塘小流域治理中,将治山、治川相结合,科学规划河流沟道治理措施,修建了高标准河堤。通过治理,不仅提高了河流沟道两侧的基本农田的防洪标准,而且对保护沟道两边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次遭遇百年一遇的降雨,许多乡镇的农田被冲毁、房屋被破坏,而拉溪塘的孙天贵、张怀清两家虽然位于沟道两侧,在暴雨中泥沙、石块翻越河堤拥进了房屋,但是由于有坚固的河堤保护,所以屋基没有受损,人员得以安全撤离。
在2010年7月24日的暴雨袭击中,拉溪塘小流域治理工程充分体现了水土保持是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生产的生命线,也是山区防灾减灾的可靠保障。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始终坚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通过植物、工程措施的合理布设、综合配置,高标准的建设管理,形成完善的防护体系和流域产业结构布局,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