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丹治”工程 发展陕南山区特色经济

2012-01-27 03:12耿启学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12期
关键词:山阳县水保项目区

耿启学

(山阳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山阳726400)

1 山阳县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山阳县位于陕西东南部,与湖北郧西县接壤,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域面积3 535 km2,辖30 个乡镇326 个村(居),人口44 万人。全县耕地面积2.61 万hm2,人均不足0.06 hm2,山地面积30.49 万hm2,人均近0.70 hm2。针对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实际,多年来山阳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始终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常抓不懈,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抢抓国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以下简称“丹治”工程)实施的机遇,以保生态、保民生、促经济为出发点,以“两河(金钱河、银花河)清水送北京”为目标,坚持生态修复和人工治理两手抓,树立生态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综合治理理念,统筹涉农项目,把小流域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林果产业和农民增收相结合,按照大封禁与小治理的思路,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施山、水、林、草、田、园、路、村、堤综合治理,池、渠、涵、桥全面配套,大力实施以“丹治”工程为重点的水保生态工程,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工程,得到了各方的好评。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发改委累计给山阳县下达水土流失治理任务953.26 km2,涉及户垣、城伍、十里、高坝、法长、漫莲、色元、宽板8 个项目区33 条小流域,其中综合治理面积308.59 km2,生态修复面积644.67 km2,计划总投资19 640.22 万元;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0 826.01 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 811.00 万元、地方配套7 274.71 万元、群众投劳折资2 740.30 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53.27 km2,其中坡改梯3 136.30 hm2、退耕造经济林7 498.37 hm2、退耕造生态林1 736.81 hm2、荒山造生态林16 960.39 hm2、等高植物篱2 867.28 km(保护坡耕地面积1 527.91 hm2),修建蓄水池222 口、沟渠91.95 km、沉沙池222口、田间道路111.75 km、疏溪固堤55.47 km、谷坊655 座,完成生态修复面积64 467 hm2,落实管护人员392 名,设立封禁标牌125 个、网围栏68.96 km,实施疏林补植2 488 万株,新建省柴灶7 227 个、沼气池991 口。

2 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效

(1)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一系列生物措施,治理区的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4.3%提高到78.6%;通过修堤、修地、修渠、修蓄水池、建谷坊等一系列措施,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 978 t/(km2·a)下降到1 128 t/(km2·a)。目前,治理区已经实现了山绿、水清、地平、村美、人富的生态治理目标。

(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通过实施陡坡耕地退耕还林、缓坡耕地改梯工程,增加基本农田3 136.30 hm2,治理区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07 hm2;通过科学合理地布设蓄、引、排、灌等坡面水系工程,增强了拦蓄降雨径流的能力,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项目区粮食单产增加了1 125~1 500 kg/hm2;通过沟道整治、修筑谷坊构筑稳固的上拦下保防线,既防止了沟道下切、沟岸扩张,又有效保护了农田、村庄。2010年县境内发生了“7·17”、“7·23”两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治理区与非治理区相比,受灾程度明显降低,流域治理工程的“防灾、减灾”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3)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按照“‘丹治’工程实施到哪里,核桃、中药材、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就发展到哪里”的思路,结合新农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大力培育“果、畜、药、茶、特色农产品”五大种养业,全县核桃种植面积由1.27 万hm2发展到2.24 万hm2,畜牧养殖大户由968 户发展到1 632 户,药源基地每年保持在2 万hm2左右,茶叶由1 300 hm2发展到2 200 hm2,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由3 万hm2发展到3.6 万hm2。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 615 元增加到4 505 元。

(4)民生问题得到关注。“丹治”工程的实施,使农村道路、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农村安全饮水、沼气能源等项目得到有效整合,项目区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30 处(解决10.62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沼气池6 000 余口、移民小区22 个(搬迁1 003 户3 968 人),新修、改造村组道路967 km2,实施“四改”16 953 户,项目区山、水、林、草、田、园、路、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5)治理成果得到巩固。一是加强项目后续管理。每条流域治理结束后,召开由县政府牵头,项目法人、项目涉及的镇村领导干部参加的项目建设总结暨后续管理协调会议,与项目所在镇签订项目后续管理责任书。项目所在地政府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清单落实村组责任,工程措施由村组直接管理,林草措施及生态修复措施结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3年由“丹治”工程管护员负责管理,3年后由天保工程护林员负责管理,确保工程永续发挥效益。二是加强水污染源防治。针对黄姜加工企业污染问题,先后关闭6 家企业的皂素水解物生产线,新建陕西首条年产300 t 皂素清洁生产线,使黄姜加工的COD 排放量降到不足100 mg/L;全县9 家钒矿企业建起废水二次处理和回收利用系统,使钒矿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县建立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3.6 万hm2,推广配方施肥2 万hm2,使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问题逐步改观。三是加强尾矿库安全监管。对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尾矿库,坚持每月开展1 次安全检查,每半年聘请省市专家排查隐患1 次;对正在建设的尾矿坝,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建设、监理,确保按设计标准施工。四是加强依法治水。按照水保“三同时”制度要求,依法落实71家非煤矿山企业的水土保持方案,强化排污监管措施,及时查处无序用水和水污染案件。对全县33 家工矿企业实行取水用水许可,促进节约用水。

3 做好陕南山区水保工作的建议

(1)水土保持必须树立大生态、大水保的观念,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路子。水保生态建设工程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切实把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尤其是要紧贴“三农”,立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收和环境改善,保护江河水质、治理水污染。

(2)水土保持必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重视、齐抓共建的长效机制。水保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关注,需要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针对山阳县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突出问题,我们始终不渝地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水土保持应作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加大资金投入,必须坚持以国家投资为主、引导社会投入、农民自愿投入的投资模式,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水保项目的实施。

(4)水土保持必须走依法行政的路子,加强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开发建设活跃、人为水土流失有所加剧的态势,必须以新水土保持法的实施为契机,统筹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严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检查验收关口,督促落实水保方案和“三同时”制度的落实,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巩固扩大治理成果。

4 结 语

“十一五”期间,“丹治”一期工程的实施深化了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了各级政府的水土保持职责,锻炼了一支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水土保持队伍,同时探索出了符合山阳县实际的治理思路和模式,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改天换地、造福百姓的“丹治”精神。“丹治”工程在山阳县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与口粮田、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移民等项目一起成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

猜你喜欢
山阳县水保项目区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难题及解决措施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云旅游模式助力县域旅游发展研究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陕南移民搬迁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县政协主席退休为做慈善成“破烂王”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