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淅川县委,淅川县人民政府
(河南淅川474450)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既是全国移民安置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集山区、库区、移民区于一体。全县辖17 个乡镇(街道)、520 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67 万人。总土地面积2 800 km2,其中耕地4.67 万hm2(70 万亩)、水域4 万hm2(60万亩)、山地19.33 万hm2(290 万亩)。丹江口水库近一半的水域在淅川境内,淅川既是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最大的县,又是水库水质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淹没区,为兴建丹江口水库,大批移民后靠自安,由于移民需要解决口粮问题,坡耕地开垦较多,所以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据2000年遥感监测,淅川水土流失面积达1 444.32 km2,其中强烈流失面积288.17 km2、中度流失面积671.83 km2、轻度流失面积484.32 km2,大量的水土流失直接威胁着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淅川的水土保持任务非常繁重。
自2007年开始,全县围绕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构建,坚持预防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不断创新投入体制,完善建管机制,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水土流失治理,至2010年圆满完成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治理一期工程的全部建设任务。主要做法有:
(1)围绕“三个结合”抓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批复后,我们按照水利部提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理理念,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治理思路:一是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在石灰岩区,在恢复植被的基础上,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资源,规划建设了高标准石坎梯田,保证粮食安全;在片麻岩区域,针对岩石易风化、地下水缺乏的特点,规划实施了微集雨工程,大力发展板栗等经济林,增加群众收入;在浅山丘陵区,结合坡耕地面积大的特点,积极发展花椒等保水保土;在深山远山区,结合荒山荒坡面积大的特点,采取人工辅助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办法,恢复和保护生态。二是与产业培育相结合。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并重,科学选择绿化苗木,培育生态产业,做到建一处工程、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仓房镇结合磊山流域治理进行生物配套,栽植柑橘1 200 hm2(1.8 万亩),打造了万亩柑橘长廊;老城、大石桥两乡镇采取“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培育壮大仁用杏加工企业,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仁用杏1 300 hm2(2 万亩);毛堂乡利用地处深山区,海拔高、气候湿润的特点,发展茶叶近700 hm2(1 万多亩);马蹬、西簧两乡镇把在田面栽植经果林、田坎栽植金银花作为典型生物配套模式,既保护了田坎、防止了水土流失,又使群众从中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淅川已培育形成了4 500 hm2(6.8 万亩)湖桑、3 700 hm2(5.6 万亩)柑橘、1.33 万hm2(20 万亩)山杂果、3 300 hm2(5 万亩)中药材、1 800 hm2(2.7 万亩)茶叶、1 500 hm2(2.3 万亩)金银花等生态产业基地。三是与新农村和移民新村建设相结合。项目实施期正逢移民大迁安,在水土保持规划中注重将治理与新农村和移民新村建设相结合,共规划拦河坝20 余座,规划建设省柴灶、沼气池和蓄水池近1 万个,并通过治塘整堰、疏溪固堤,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2)完善“三项机制”抓投入。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群众参与”的思路,拓宽融资渠道,多元化投入搞水保。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整合项目资金,部门联动搞水保。对治理难度大,投资多,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水保项目,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集中使用”的原则,将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项目资金与水保资金统一使用,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坚持市场引导,广辟渠道,多元化投入搞水保。按照“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走水土保持市场化路子。2007年以来,我们先后引进近30 家外地企业投资承包荒山,开发生态旅游和高效生态农业,总投入达50 多亿元。其中:北京信通投资有限公司等4 家公司在香花镇宋岗码头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治理面积达到60 km2;亿隆公司、丹水缘等20 余家企业累计承包荒山近7 000 hm2(10 余万亩),种植茶叶1 800 hm2(2.7 万亩)。三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依靠群众,充分发动农民自筹资金搞水保。对于需要群众投劳投资的工程,我们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经项目区2/3 以上群众同意,方可列入规划申报立项并实施,并实行县、乡、村三级承诺制,保证了项目配套资金和群众投劳的落实。
(3)坚持“三高原则”抓建管。①高标准建设。首先,通过招投标,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参与工程建设。其次,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到初道工序开始,要求建设单位严格按标准规范执行。第三,在邀请河南信禹监理有限公司作为建设监理单位的基础上,聘请县乡两级30 余名水保监督员,定期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②高规格管理。工程管理中,严格按照基建程序,落实项目公示制和资金报账制,打造“阳光工程”。首先,在项目区建立公示栏或以座谈会的形式,将项目建设任务、施工区域、资金计划及使用和群众投工等情况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其次,形成了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实施和验收、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拨付、审计部门监督资金运行的管理模式,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③高效益管护。一是公建民管。按照“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将经营权交还群众,调动群众管护的积极性。如马蹬、仓房镇将水保工程承包给大户经营,统一栽植湖桑、柑橘,不但提高了群众管护的积极性,而且培育了生态产业。二是协会管理。对涉及面广、利益复杂的水保工程,引导受益群众组成管理协会,实施民主管理,较好地维护了工程设施,保障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三是健全机构。为保障水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站和乡镇水利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水保监督体系的作用,加大对开矿、修路等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管力度,有效减少了人为水土流失。
(4)落实“三个强化”抓领导。一是强化领导。成立了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县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水保工作领导机构,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包各乡镇重点工程,加强对水保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强化责任。县直相关单位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水利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宣传部门强化对水保工作的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监察、审计部门加强资金监管;其他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全力投入和服务水保工作。三是强化督导。一方面,定期组织观摩。由县四大班子领导带领相关单位分组进行观摩,召开会议对工程进行逐个点评,有效地促进了水保工作的健康开展。另一方面,把水保工作列入乡镇年度目标考评,设立以水土保持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水杯”单项项目。从水保项目配套资金中拿出100 万元作为“以奖代补”资金,对水保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进行奖励,对贻误时机、建管质量差的乡镇取消其年度评先资格。
2007—2010年4年间共投入资金24 724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 851 万元,地方配套9 873 万元,对库北、库西、渠首等10个项目区56 条小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共完成治理面积971 km2。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治理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为淅川实施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治理后,新增水保林14 790 hm2,人工种草803 hm2,林草覆盖率由47.3%提高到62.5%。实施生态修复面积58 920 hm2,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我们将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科学配置。建设高产基本农田4 192 hm2,新建谷坊454 座、拦沙坝26座、蓄水池2 639 口、排灌沟渠91.7 km、塘堰25 座、河堤13.6 km,较好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生态富民产业不断壮大。我们将水土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形成了柑橘、胡桑、核桃、仁用杏、茶叶、金银花等高效生态水保产业,初步形成了“南橘、北桑、中果”的水保产业格局。同时,致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全县共培育辣椒、花椒、水产、柑橘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 万余hm2(90 余万亩),其中辣椒0.8 万hm2(12 万亩)、花椒1.33 万hm2(20 万亩)、丹水鱼4 万hm2(60 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水保生态产业的比重达到35%以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4)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通过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治理一期工程的实施,初步建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各治理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100%,平均每年减少土壤侵蚀230 万t,增加调蓄径流能力1 900 万m3。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4 100 t/(km2·a)下降到1 200 t/(km2·a)以下,初步构筑了库区水质保护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
(1)地方政府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前提。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推进此项工作的健康开展。淅川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立志“将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入清水中”,在工作中把水土保持工作同经济发展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全体班子成员分包乡镇和重点工程,率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治山整地、绿化荒山,为顺利完成“丹治”一期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引导发动全社会参与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途径。水土保持是一项改善生态、造福群众的社会化事业,只有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丹治”一期工程建设中,我们出台了鼓励生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茶叶、金银花、核桃等生态产业,每集中连片发展3.33 hm2(50 亩)以上的,县财政在前三年见不到效益的情况下,每年补贴4 500 ~7 500 元/hm2、扶持苗木款15 000元/hm2;生态产业发展基地建到哪里,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有效推进了水保产业发展。4 年来,我们通过引导社会参与,共新增柑橘2 700 hm2(4 万亩)、核桃1 300 hm2(2 万亩)、金银花1 500 hm2(2.3 万亩)、茶叶1 800 余hm2(2.7 万余亩),不仅培育了致富产业,而且防止了水土流失。
(3)尊重民意、科学治理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淅川是移民迁安大县,大量良田被淹没,人地矛盾突出,拥有尽量多的土地是农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在一期工程建设中,我们充分尊重民意,科学规划山、水、田、林、路,在岗坡丘陵区尽量多实施坡改梯工程,配置蓄水池、塘堰、排灌沟渠等,建设高产基本农田。同时,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坡面水系治理规律,建谷坊、拦泥沙,加固河堤、清理河道,既突出了生态,抓住了水土保持与群众生产结合的关键点,又兼顾了民生,满足了群众的愿望,激发了群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
(4)多部门、多层次协调配合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保证。水土保持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单靠水利一个部门孤军作战很难搞好。在一期工程实施中,我们组织多部门、多层次协同作战,水利部门组织施工,宣传部门营造舆论氛围,林业、国土部门配合做好土地林地的调整,财政部门监督资金投入,乡镇村组做好施工环境保障等,形成了“政府搭台、水利部门为主体、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为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