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霞
金 霞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33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医院药学服务实现了学科发展的战略转移,从“以药品为中心”转移到“以患者为中心”,重点向临床合理用药转移。我国临床药学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侧重处方分析,80年代涉及合理用药,但仅检测药物的血药浓度,90年代后药师逐渐参与临床实践[1]。自 2002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颁布以来,药师的主要任务由药品供应转变为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宗旨的药学服务[2]。
随着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新药不断涌现,药物不良事件以及药源性疾病愈发严重。上述问题的出现,大多与医师缺乏药学知识有关,要求药师介入临床治疗,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但至今仍有不少医院将临床药学工作限定在TDM(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信息管理、ADR(Adverse Drug Reaction,药品不良反应)和临床药理试验等范畴,缺少药师参与临床工作的内容。加上临床药师队伍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人力不足、工作范围和内容扩展的矛盾无法有效解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医疗质量的提高。目前,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多为跟随医师进行医学查房;跨科室对重点病例进行药学查房;专科药师单独进行药学查房等[3]。为适应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及药学事业发展需要,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建立健全了临床药师参与医疗质量查房制度,使药师和医师有机结合,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升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临床药师参与医疗质量查房,即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科组织药剂科、病案室、医保办、经管科等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对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查房,通过医师、药师、护士、患者4方的密切交流,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开展药学技术服务的优势[4]。
2.1.1 纠正抗菌药物滥用 在抗菌药物应用中,强调控制无指征预防用药和不合理联合用药。临床药师查房中发现:大多数临床医师存在经验用药现象,忽视细菌学培养检查,易造成抗菌药物耐药菌株的产生。手术科室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普遍存在起点较高、用药时机不当、术中追加不规范、手术疗程较长等问题。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应在术前0.5~2小时内使用,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但实际执行中,手术医师预防选用抗菌药物多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加酶抑制剂(如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等)应用较为普遍;在用药时机方面,术前不用抗菌药物,大多在手术结束后使用,术中也不注意追加抗菌药物,且术后用药时间过长,往往超过48小时。非手术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缺少细菌学证据支持,部分病例更换抗菌药物过于频繁且无依据,多种抗菌药物不合理联合应用现象十分普遍。如某女性患者,70岁,行甲状腺包块切除术,术后2小时给予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5g,预防感染,疗程4天。药师查房时及时给予纠正:甲状腺包块切除属I类切口,常见感染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指南推荐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即可;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属复合含酶抑制剂广谱抗菌药物,不应用于手术预防用药;预防给药最佳时机一般为术前半小时至2小时;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用药一般不超过24小时。
2.1.2 纠正药物配伍不合理 药物理化性质差别较大,不合理药物配伍会导致化学反应,增加了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因此,在药物配伍时必须充分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但临床医师由于缺乏药学知识常忽略配伍反应。如某男性患者,76岁,胃溃疡急性出血,治疗给予氨苯甲酸注射液和注射用奥美拉唑,符合治疗原则,但工作中发现,输完氨甲苯酸注射液再接输奥美拉唑时,输液管中出现淡红色,这是因为注射用奥美拉唑pH值为 10.3~11.3,氨苯甲酸 pH 值为 3.5 ~4.5,二者相溶后生成新的化合物,存在配伍禁忌,不能配伍应用,故在两药同时静脉给药时应尽可能避免衔接给药。
2.1.3 纠正联合用药不当 联合用药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但药物的作用靶点不同,若使用不当有可能产生相反效果。临床医师通常只能从药品说明书中获得较窄的治疗范围,缺少药物作用靶点概念,易错误联合用药。如某男性患者,63岁,因糖尿病入院,给予格列比嗪片 80mg /次,口服,1 次/日;氢氯噻嗪 25mg/次,2次/日;螺内酯40mg/次,2次/日,口服。药师查阅并分析医嘱后提出:格列比嗪为磺脲类降糖药,选择性作用于胰岛β细胞,以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利尿药氢氯噻嗪与格列比嗪有相似化学结构,可竞争胰岛 β细胞,拮抗其效应,抑制胰岛素分泌,降低格列比嗪片的降糖作用,故二者不宜联合使用。
2.1.4 查看药物毒副作用的出现及处理情况 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可避免。正确分析和处理药物的毒副作用,不仅需要临床知识,还需要专业药学知识,将医师临床知识和药师专业知识相结合才可做出最佳处理。如某男性患者,82岁,因肺部感染入院,给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g,2次/日,5天后患者出现腹泻,病情加重。药师及时提出做大便检查,发现为酵母菌,考虑为抗菌药物诱发性腹泻(二重感染),故立即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予以抗真菌治疗3天,病情好转。
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用药安全和疗效。科室备用药品的规范化管理是重要保障。备用药品是否设专柜存放,是否有醒目标识,是否有专人管理,有无使用登记,是否保存一定基数和药品使用期限等是药师查房的重要内容。有些药物常因热、光、酸、碱等外界条件影响而变质失效,如胰岛素、肝素等要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奥美拉唑常因溶媒、pH值及光线等变色,应现配现用等。通过药师查房,能及时发现上述问题并给予指导,确保了用药安全。
控制药费所占比例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之一,药师查房是管控这一指标的重要措施。临床药师在查房前应充分了解科室常见疾病的用药情况,分析有无无指征用药、有无不合理联合用药、是否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是否考虑药物经济学因素等,以便与临床医师沟通和交流,达到安全、有效、方便、经济、合理用药的目的。对查房中发现的用药及药品管理等问题,需及时反馈给科室和临床医师,并提出用药建议。
Sivasankaran等的研究报告显示,药师和患者的互动可增强患者的用药知识,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5]。临床药师查房中与患者的沟通及交流,既便于了解用药效果,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增进了医患关系,又向患者宣传了药学知识,有利于增强治疗效果。
临床药师查房中发现危重病人病情复杂、变化快、用药种类多,治疗过程中选药不当、用药种类过多等都会出现不良反应,故合理用药尤为重要。如某老年男性患者,患冠心病,心功能不全3年,双下肢浮肿,气短,夜间不能平卧,应用利尿剂、洋地黄、抗生素等多种药物,治疗中需严密监测电解质、肝肾功、血糖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必要时行血药浓度监测,防止低血钾、洋地黄中毒等,建议临床医师调整用药方案,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医院自2008年实施临床药师参与医疗质量查房以来,在临床药师的督导下,临床医师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明显提高,无指征用药和滥用抗菌药现象大幅度减少;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联合用药种类减少,用药日益精准;药物毒副作用的处理更加及时和准确,临床药物不良事件、药源性疾病发生概率降低。同时,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将事先发现问题向科室通报,由于准备充分、证据确凿,极具说服力,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认可,使医院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临床药师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发展与医学进步的必然。近年来,患者安全倍受关注。安全用药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药物管理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中国医院协会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于2009年2月发布《患者安全目标》,要求药师参与患者药物治疗,并对药物治疗结果负责。不论从医疗过程还是医疗政策方面,都迫切要求药师参与到临床医疗工作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药师能够熟练掌握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等知识,但不能达到对所有科室用药都如同专科医师一样熟练。要想取得药学服务的良好效果,除认真督查、咨询和指导临床用药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用药知识,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代谢动力学、用法用量、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并深入科室学习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了解医学新进展、新理论、新观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指导、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因此,建议在完善规范化药师查房制度的基础上,药师相对分科,与临床医师一起参与医疗活动。如心脏血管疾病主要集中在心脏内科、心脏外科、神经内科及老年病科等,可选择上述科室为一个临床专业方向,由1~2名药师负责,参与查房,使专业相对固定,工作更加熟练、深入。
[1]胡建英.简述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J].药业纵横,2007,16(12):15.
[2]倪江洪,宋小骏,谢学建.临床药师查房模式探讨[J].中国药房,2008,19(8):633-635.
[3]屈 建.临床药师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2):1897.
[4]蒋亚萍.加强医院药学管理 创新医院药学服务[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106 -108.
[5]Sivasankaran Ponnusankara,Mallayasamy Surulivelrajan,Nunjundiah Anandamoorthy,et al.Assessment of impact of medication counseling on patients,medicacion Knowledge and compliance in an outpatent clinic in South India[J].Patient Educ Couns,2004(54):55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