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晓玲,穆 瑶(重庆涪陵中心医院药剂科,重庆 408000)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具有抗惊厥、抗癫痫、抗外周神经痛作用,可治疗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多发性硬化、糖尿病性周围性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另外,还具有抗利尿作用和抗躁狂抑郁作用等。目前,临床多用于外周神经痛的治疗,其抗外周神经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Ca2+通道调节有关[1]。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CBZ所致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也逐渐增多,有的出现特别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笔者发现1例由CBZ致过敏性休克伴急性胰腺炎病例,现对其临床特征以及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患者男性,62岁,2011年5月19-22日因“三叉神经痛”服用CBZ(重庆青阳药业,批号:100501,规格:每片0.1 g)0.1 g,tid,面部疼痛稍有好转,继续服药到24日,患者自己感觉三叉神经又有所疼痛,25日到医院就诊后继续服用卡马西平0.2 g,口服2次后出现了脸、手臂、四肢及全身皮疹,继而形成形状、大小不规则的斑疹,皮疹大小约0.6cm×0.8cm,有的融合成片,中心充血,外围颜色较淡,整片皮疹呈暗紫红色,不久出现色素沉着,变为黑褐色,腹痛、腹泻每天10余次,自诉为黏液样便,伴有血样物质;眼部球结膜充血,眶周肿胀明显,流泪;有口腔黏膜损害伴口腔痛,主要表现为口唇明显肿胀、糜烂、分泌物多;咽部充血水肿,疼痛明显,进食哽咽并吞咽困难;伴腹胀、恶心、反酸、嗳气、烧心,未呕吐,无心慌、胸闷、气急,无畏寒、发热。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双下肢无水肿。2011年5月26-29日在院外治疗效果不佳,全身皮疹、腹痛继续加重伴腹泻,于5月30日入住我院消化科。查体示血压:76/62mmHg(1mmHg=133.32Pa),体温:36.7℃,心率:每分钟98次,呼吸:每分钟20次。患者入院时血压提示休克血压,且心电图见窦性心动过速和异常Q波。5月30日上腹部CT见:胰腺增粗,考虑为急性胰腺炎;大便常规:黏液阳性(+)、大便镜检红细胞5~8个/HP、白细胞40~50个/HP、隐血试验阳性(+);血淀粉酶226.8 IU·L-1;肾功能:尿素氮8.46 mmol·L-1,尿酸535.4 μmol·L-1,尿淀粉酶4124 U·L-1;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图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立即予心电监护、吸氧、大量补液,葡萄糖酸钙20 mL加入到10%葡萄糖500 mL中静脉滴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奥美拉唑40 mg静脉注射等对症治疗,经积极抢救后腹痛明显缓解,生命体征平稳。
结合患者病史特点及已完善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考虑诊断为:(1)药物过敏(皮肤型、胃肠型);(2)过敏性休克;(3)急性胰腺炎。为防止出现剥脱性皮炎,继续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入院后经奥美拉唑抑酸、卡洛磺钠止血、生长抑素3000 U加入到50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微泵输入抑制胰酶分泌、头孢唑肟+替硝唑抗炎、地塞米松短疗程抗过敏、康复新液嗽口、补液、对症支持等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缓解。6月2日患者一般状况尚可,自感腹部隐痛,口腔痛、吞咽疼痛及皮肤痛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偶感返酸、嗳气、烧心,但较治疗前也有明显好转。面部皮疹大片脱落,继之干燥,逐渐消退。无腹泻、黑便及血便,无恶心、呕吐,未诉其他特殊不适,双下肢无水肿。6月3日复查:尿淀粉酶未见异常,下降为292.00 U·L-1;血淀粉酶稍偏高为212 U·L-1。继续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至6月14日,患者及其家属自觉病情平稳,要求出院,请示主任医师后准其出院。追问患者药物过敏史,曾有用磺胺药引起剥脱性皮炎史。
笔者以“卡马西平”、“休克”及“急性胰腺炎”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未能检索到CBZ引起过敏性休克伴急性胰腺炎的相关病例报道。周珏倩等[2]研究发现,48.15%的CBZ重症药疹组的患者出现了其他系统损害,多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少数出现肾功能损害或全血细胞数减少。陈泽莲等[3]在统计符合标准的102例CBZ致不良反应的病例中发现,胃肠系统损害仅占1%,说明本例由CBZ引起过敏性休克伴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实属罕见。这应属于CBZ引起的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CBZ可缓解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亦用作三叉神经痛缓解后的长期预防性用药。该药可致Stevens Johnson综合征(SJS)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4]。SJS和TEN皆为严重的过敏性疾病,可造成全身多系统损害,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研究[3]发现,某些严重皮肤反应与一种免疫系统基因——基因遗传变异体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HLA-B*1502)有密切的关系,该基因几乎只存在于有亚洲血统的人身上。由于HLA-B*1502基因的多态性,导致人体主要参与CBZ代谢的CYP3 A4酶活性的差异,使部分患者服用CBZ后产生高浓度的活性代谢物,出现严重皮肤损害[6]。目前研究[7]认为,HLA-B*1502等位基因是人群发生由CBZ引起的大疱类药疹SJS或TEN的主要原因。在《中国药师医师临床用药指南》中提出特别警示,HLA-B*1502阳性者发生的风险明显增高。患者以前曾有服用磺胺药引起剥脱性皮炎史,该患者是否属于具有该基因的人群,与基因遗传变异体HLA-B*1502是否有关,必要时可进行HLA-B*1502等位基因检测确定。患者本身既往有药物过敏史,其产生过敏症状的几率要远大于无过敏史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本例患者因“三叉神经痛”,在服用CBZ 0.1 g,tid,4 d后,又加大剂量为0.2 g,服用2次后出现脸、手臂及全身皮疹、口腔黏膜损害和腹痛、腹泻症状。韦玉华等[8]对CBZ致重症药疹的临床分析认为,服用CBZ后出现皮疹的时间有一定的潜伏期,以服药后1~3周发病最高(71.4%)。本病例是药物剂量加大后并在服药第5天发病,说明此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对器官的损害也具有一定的潜伏期,而且与药物剂量加大有关。
患者伴口腔黏膜损害,主要表现为口唇明显肿胀、糜烂、疼痛明显、进食、吞咽困难,这与临床报道[8]一致。林燕琼[9]对396例药物致皮肤不良反应报告表明涉及神经系统药物品种数有3种,有5例发生了皮肤不良反应,包括荨麻疹、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多型红斑型,说明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引起皮肤不良反应。本病例皮肤症状比较严重,应属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有色素沉着现象。导致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笔者考虑与出现口腔黏膜损害、皮肤严重过敏反应以及腹痛、腹泻等急性胰腺炎症状的互相叠加和迅速发展有关。
CBZ口服吸收慢且不完全,达峰时间为2~8 h,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80%。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眩晕、嗜睡及皮疹等。该药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消除半衰期的个体差异大,有效血药浓度与中毒浓度接近甚至重叠[10],故临床上应用CBZ应从小剂量开始,治疗前详细询问过敏史,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尽快就医。此例CBZ的严重不良反应,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使用该药时要警惕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
[1]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0.
[2]周珏倩,潘军利,陈树达,等.卡马西平重症药疹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3):158.
[3]陈泽莲,徐 珽,吴逢波,等.卡马西平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11):864.
[4]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医师临床用药指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130.
[5]金璐燕.卡马西平可能导致严重的皮肤反应[J].药学进展,2008,32(2):96.
[6]李激扬,丁 彦.卡马西平片致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1例[J].中国药物警戒,2010,7(4):250.
[7]曹志豪.卡马西平诱发药疹与HLA-B在汉族人群中的关系[J].医学综述,2011,17(6):923.
[8]韦玉华,梁忠伟.卡马西平致重症药疹的临床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2):189.
[9]林燕琼,林维嘉.我院396例药物致皮肤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38):3620.
[10]蔡晓芳.卡马西平临床血药浓度监测与用药指导[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