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斌 李妍枚 唐 浩 江慧迪 滕志涛
(1.山东省荣成市龙须岛医院,山东 荣成 264201;2.山东省威海市经区医院,山东 威海264200;3.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山东 威海 264200)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最常见的症状,见于75%~95%的患者,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目前临床应用以Ⅲ类和IB类药物为主,代表药物为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另外β受体阻滞剂作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对于部分室上性心律失常也具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以上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负性肌力或降血压作用,导致临床应用矛盾,尤其在基层医院血流动力学检测不完备的条件下,其应用剂量及时机上尚不能满意。笔者为此就芪参胶囊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8月至2010年10月间急性心肌梗死后48 h内出现心律失常患者32例作为治疗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45~72岁,平均56.22岁;室性心律失常17例,房性心律失常8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以2004年3月至2007年7月间急性心肌梗死后48 h内出现心律失常患者21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7~73岁,平均58.51岁;室性心律失常13例,房性心律失常5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予心电监护、急性心肌梗常规处理,针对病情予基本相同的抗心律失常处理。治疗组加服芪参胶囊,每次0.9 g,每日3次。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各有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均为入院48 h以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不能纠正而致。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治疗组1周内心律失常控制30例,高于对照组的17例;两组患者出院心功能均达Ⅲ级以上,治疗组患者出院心功能Ⅱ级以上25例,高于对照组的15例,两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电生理不稳定及局部内环境的紊乱是产生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目前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并且药物促发的心律失常可以表现为所有的心律失常的临床类型。近年来有关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研究表明,中药具有明显的多个离子通道靶点作用的特点,中药由于分子量较大,对离子通道不具有较强的阻滞作用,但其具有的多个离子通道靶点作用特性可以作用于不同的离子通道,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配合治疗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芪参胶囊主含黄芪、丹参、人参、三七、水蛭等,具有抗血小板,改善心肌供血等作用,有研究证实,黄芪提取物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兔心肌的Ito、IK均有调节作用;芪参胶囊组方对心绞痛、心肌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对而且患者心电图心肌缺血表现的改善有显著效果,使心律失常发生率减低[1-2]。芪参胶囊可以改善心肌缺血从细胞水平改善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改善再灌注损伤,这一作用在心肌梗死后48 h更为明显;在临床实践中,芪参胶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以与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联用无用药禁忌。本观察发现,所有患者对芪参胶囊耐受性良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芪参胶囊联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仅可以提高心律失常的控制率,而且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情况,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1] 唐其柱,黄峥嵘,史锡腾,等.甘松提取物对家兔心室肌细胞钠钙通道的影响[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4,30(11):13.
[2] 张斌.芪参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0):1773-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