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容 章 薇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
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肝胆系统疾病除外)的针刺研究文献数量在当代针灸优势病种中占有一定优势,说明针灸治疗该类疾病具有稳定疗效[1]。黄琴峰[2]从多角度数据分析,结合临床应用,推荐消化系统针灸有效病证为呃逆;常用有效病证为腹痛、腹泻、便秘、呕吐;次常用有效病证为假性肠梗阻、痔、溃疡性结肠炎、胃下垂、厌食、肝炎、消化性溃疡、胃炎等。现综述如下。
1.1 毫针刺法郝明泽[3]根据十二皮部理论以及脏腑经脉关系,结合小儿皮肉娇嫩的特点,总结出取阳明经穴为主,以半刺法通治各型小儿腹泻的方法。在治疗小儿腹泻时取天枢、会阳、单侧足三里及其对侧内庭,使脾健胃和、泻止胀消。婴儿天性好动,马培锋[4]选取天枢、足三里、气海、下脘等穴,采用速刺,人为造成滞针,使局部肌肉痉挛,产生较强持久针感,治疗婴儿慢性腹泻疗效快,安全简便。小儿秋季腹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石玫等[5]采用点刺四缝、会阳穴为主,结合辨证取穴的针刺疗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肩髃与臂臑均属于手阳明经,此二穴善治痰气互结之症。汪艳等[6]从臂臑进针,斜刺向上透向肩髃穴,行捻转泻法治疗“梅核气”,临床疗效显著。黄丽萍等[7]治疗实火、风火牙痛时,选取太阳穴向颊车穴透刺,用提插泻法,令麻胀感或触电感下传至上牙部或下牙部,临床效果甚优。
1.2 火针柴增辉[8]选取水分、中脘、天枢、关元、阴陵泉、命门、足三里诸穴,用火针快速进针,即刻出针,能达到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之功。本法治疗操作时间短,疗效显著。
1.3 穴位埋线埋线疗法是一种集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结合俞募配穴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甚佳。陈志斌等[9]选取脾俞、章门、胃俞、中脘、肝俞、期门诸穴进行埋线,吴文峰等[10]根据“俞募配穴”及“合治内腑”的原则,取大肠俞、天枢、上巨虚诸穴。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便秘,极大的解决了中风患者的痛苦。
1.4 艾灸向黎明[11]使用隔姜灸,选取神阙、关元、脾俞、胃俞、肾俞诸穴治疗慢性腹泻脾阳虚证。发现本法能温固下元,起到更加明显的补脾止泻、调和气血的作用。王丽娟等[12]选取治疗便秘的常规穴位后,与麦粒灸结合,发现改善便秘症状的同时腹痛症状也显著缓解,麦粒灸以其特殊的刺激形式,迅速缓解腹痛。卞月芳[13]选取中脘、建里、天枢、腹结、腹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太溪诸穴,针刺得气后,下腹部置温灸器,用此疗法治疗肠应激综合征疗效满意。黄志刚[14]选取大肠募天枢、胃募中脘、小肠募关元为主穴治疗慢性结肠炎,经比较后认为温针灸、针刺、药物治疗慢性结肠炎皆有一定的疗效,但以温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最佳,且无副作用。
1.5 电针谭程[15]研究发现用芒针针刺天枢,配合毫针针刺上巨虚,留针时使用疏密波刺激30 min,治疗糖尿病性便秘,其疗效优于普瑞博思。考虑因为芒针深刺并加电针,直接刺激大网膜、小肠,改善胃肠植物神纤兴奋性,从而加快胃肠蠕动促进排便。李健[16]治疗单纯性便秘时,直刺大肠俞,得气后,连接电针仪,选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疗效甚佳。王成伟等[17]研究发现,电针双侧天枢穴在提高患者周排便次数、便秘症状积分和治疗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杜秘克药物治疗。其中,深刺天枢较浅刺天枢在改善大便不尽感积分、治疗满意度积分等方面起效更快,且作用稳定。田秉星[18]采用循经远端取穴为主,配合耳针治疗。取支沟透内关、梁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公孙穴;耳针取胃区治疗胃瘫,针刺得气后,电针刺激足三里,不仅促进胃正常电节律的恢复,加速胃的排空;还能对胃肠道生理活动进行双向调节,临床疗效满意。
1.6 火罐配合针刺冯骅等[19]采用针刺配合闪罐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主穴取大横、天枢、水分、水道、四满、关元、足三里、上巨虚,再依据患者情况辨证配穴。操作时腹部针刺则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行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30 min。起针后腹部按以上顺序闪罐,5个轮次后留罐3 min起罐。经临床证实疗效满意,考虑机理可能为腧穴的特异性结合顺时针进针、行针,刺激结肠按顺时针方向运动,从而有效地推进肠蠕动。同时,腹部闪罐会导致盆腔内组织充血,刺激肠道,使肠内神经递质活跃,加速排便。
1.7 理疗结合针刺伏秀霞[20]在治疗术后肠麻痹时循经远端取穴(内关、公孙、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常规针刺。得气后,于手术切口两侧放置电极板2片,输出电流中频电治疗,经临床观察,能加速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麻痹,帮助胃潴留物的排出。姜蓓蓓等[21]选取双侧支沟穴,捻转得气后留针 20 min,再将 2个15 cm×20 cm电极板分别并行置于下腹部,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每次20 min。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满意。姚敏[22]认为牵引加针刺可解除骨赘形成对神经根的压迫,可用来治疗顽固性呃逆。在颈部牵引同时,针刺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诸穴,疗效满意。
十二条经脉中;胃经和脾经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出现率最高。各腧穴中;对于该系统的慢性疾病应用率最高的是中脘、足三里、天枢、内关等穴,进一步表明胃经与脾经经穴在治疗该系统疾病中的重要性。配穴原则中“合治内腑”、“脑-肠相关”等理论在临床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上巨虚、下巨虚等“合穴”配合“头部感应区”的方法在治疗腹泻、便秘、肠应激综合征方面疗效显著。选取夹脊穴、背腧穴治疗胃炎、腹泻等自主神经紊乱引起的脏腑疾病,疗效均优。
3.1 免疫系统针灸通过对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调节来达到治疗目的。崔星等[23]总结发现,在免疫细胞的调节方面;针灸可通过增加G2期细胞和T淋巴细胞内酯酶活性来提高机体的T淋巴细胞阳性率及淋转率。针刺足三里可使机体内C3b受体免疫黏附活性显著增强。表明针灸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比值来重建人体免疫系统内环境的平衡及稳定性。同时,针刺可使巨噬细胞不断吞噬Hp-抗Hp抗体-C3复合物,通过消除Hp来减轻对组织和胃黏膜的损伤。在免疫分子方面;针刺能显著提高IL-2水平,增强T淋巴细胞活性,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功能,并能促进免疫干扰素形成。
3.2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针灸刺激对胃肠运动发挥调节作用的主要途径。赵艳玲等[24]发现电针四白有可能通过激发肽能神经释放各种肽类物质,促使被抑制的胃电得到部分恢复,从而实现对胃肠道的调整作用。NTS为内脏感觉核,来自胃的各种机械和化学信号及伤害性刺激均主要通过迷走神经的感觉纤维上传到NTS。并通过NTS神经元的整合后影响胃的功能。胃扩张产生的机械刺激可以引起NTS神经元被大量的激活。而电针足三里穴后NTS的c-fos表达显著下降且胃内压进一步升高,从而影响迷走-迷走反射来调节胃肠活动。、
3.3 内分泌系统王威等[25]发现针刺上巨虚可降低慢性内脏痛敏IBS模型大鼠血清MTL和SS含量,这可能是上巨虚的双向调节机制的关键作用点。不仅能调节便秘型IBS的胃肠功能的受抑制状态,也能缓解腹泻型IBS的腹痛、腹泻状态。王昕等[26]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能调节 Gas、Cor,从而刺激胃酸分泌。这也是临床上足三里穴能治疗脾虚证的机制之一。
杜元灏[27]把针灸病谱分为 1、2、3级。 1级病谱系指可以独立采用针灸治疗并可获得治愈或临床治愈的疾病。2级病谱系指可以针灸治疗为主,对其主要症状和体征能产生较好治疗作用的疾病,但针灸的作用性质和作用量难以对疾病的关键环节给予完全消除。3级病谱系指针灸治疗对于疾病本质缺乏确切的实质性意义,而只能对其所派生的部分症状起到缓解作用的疾病。笔者分析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资料发现:呃逆、腹痛、腹泻、便秘、呕吐可属1级病谱系;假性肠梗阻、痔、溃疡性结肠炎、胃下垂、厌食、肝炎、消化性溃疡、胃炎可属2级病谱系。治疗该系统疾病的腧穴应用率最高的是内关、合谷、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及背俞穴,表明与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最密切的经脉是胃经、脾经、膀胱经。此外,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治法多样,疗效确切。且针灸合并电针、艾灸、推拿、穴位注射等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在面对消化系统疾病时,首先需区分该病是否属于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是否需结合其他内科治疗。其次辨证选经,辨经取穴亦十分重要,在3条主经上随症加减。最后根据疾病性质结合其他治疗手段,疗效往往好于单纯毫针刺法。针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疗效确切,但笔者分析临床文献,发现大多是临床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少有不同疗法之间的对比研究,如何摸索出最佳组合疗法、不同疗法之间如何量化,是临床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1]费宇彤,杨德强,胡凌娟.当代针刺临床优势病种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3):229-231.
[2]黄琴峰.消化系统针灸疾病谱现代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J].中国针灸,2007,2(10):769-770.
[3]郝明泽.半刺法治疗小儿腹泻 82 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9):539-540.
[4]马培锋.滞针速刺治疗婴儿腹泻 78 例[J].中国针灸,2007,27(10):780.
[5]石玫,王声强,赵甫刚,等.点刺四缝、会阳为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体会[J].河北中医,2010,32(5):727-728.
[6]汪艳,马俊华.臂臑透肩髃治疗梅核气3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2):33-34.
[7]黄丽萍,刘国强.长针透刺太阳穴加耳穴刺络治疗牙痛74例[J].陕西中医,2006,27(4):479-480.
[8]柴增辉.火针治疗慢性结肠炎 60 例[J].中国针灸,2011,31(5):476-478.
[9]陈志斌,夏降元.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1):660-661.
[10]吴文锋,黄凡,聂斌.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4):225-226.
[11]向黎明.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慢性腹泻3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3):45-46.
[12]王丽娟,王玲玲.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4):320-324.
[13]卞月芳.针刺配合温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6):899-900.
[14]黄志刚.温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11):795-797.
[15]谭程.电针天枢上巨虚治疗糖尿病性便秘随机对照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114-116.
[16]李健.电针“大肠俞”穴治疗单纯性便秘53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4):32-33.
[17]王成伟,李宁,何洪波.电针双侧天枢穴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自觉症状的影度评价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J].针刺研究,2010,35(5):375-379.
[18]田秉星.电针治疗胃瘫综合征 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 456-457.
[19]冯骅,黄华丽,王柔.按序针刺配合闪罐治疗慢传输型便秘32例[J].中国针灸,2009,29(2):137-138.
[20]伏秀霞.针刺配合中频电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麻痹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2):2780-2781.
[21]姜蓓蓓,张燕,张广武,等.针刺支沟穴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功能性便秘[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7):50-51.
[22]姚敏,梁华庚.牵引加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1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4):26-27.
[23]崔星,郑美凤.针灸对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的免疫调节[J].河北中医,2005,12(5):85-87.
[24]赵艳玲,常小荣,何军锋.电针对大鼠胃肌电的针刺效应及其传导途径作用机理探讨[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5,4(5):6-9.
[25]王威,白丽,高志雄,等.针刺天枢、上巨虚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335-6336.
[26]王昕,滕静如,逯波,等.针刺“足三里”对脾虚证大鼠血清中胃泌素、皮质醇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7,32(2):125-126.
[27]杜元灏,李桂平,林雪,等.消化系统针灸病谱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