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李虎,王宏宇
(1.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144;2.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北京 100144)
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系统性病证,它与众多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相关,并导致进行性血管损伤,最终引发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晚期肾病、外周血管病[1]。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行为、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血管疾病发病率显著增高,死亡率、致残率亦增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可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同时血管疾病消耗大量医疗资源,也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减少血管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要重视和治疗急性严重血管事件,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更要重视血管健康的维护和血管病变的早期检测与防治[2]。2006年3月,国家16部委联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纲要中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相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的关键技术,努力提高重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这恰好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相吻合。中医“治未病”是最早的“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现代医学“三级预防”体系与其异曲同工,本文重点阐述在“未病先防”理论指导下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措施。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另见于《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里指出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就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未病先防。指在人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最突出的体现,也是医学的最高目标;二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三是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功能还未完全恢复之时,要注意调摄,防止疾病复发。
目前可知的引起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成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两大类,前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酗酒、肥胖、活动量少、精神压力等,后者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吸烟人群增多,这是当前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些危险因素是可防可控的,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未病先防,积极地防治这些危险因素,即现代医学所说的一级预防,可以大大降低常见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维护血管健康,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其预防措施。
心血管专家们呼吁,戒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最重要、最基本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是血管疾病最大的可预防的致病因素。有研究显示,戒烟1年冠心病死亡危险降低50%,戒烟5年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非吸烟者相近,戒烟15年冠状动脉硬化的危险与不吸烟者相同[3]。王小庆[4]等人观察了 45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且合并有吸烟史男性患者,检测其戒烟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结果发现戒烟组较吸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戒烟对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有益,尤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有作用。吸烟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有效危险因素,它可使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高2~4倍,在所有脑卒中死亡病例中12%~14%系吸烟所致。吸烟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尤其青年人。吸烟还可能加强对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影响。因此,指南建议不吸烟者远离吸烟,当前吸烟者戒烟[5](I类;B级证据)。我国作为一个烟草消费大国,应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及广大群众对戒烟工作的认识。
虽研究表明适量饮酒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但酒精具有成瘾性,一旦长期大量饮用将对全身组织产生广泛的影响,给饮酒者带来社会、躯体和心理诸方面的危害,导致一系列不良健康状况和社会问题,因此所有指南不推荐其用来预防心血管疾病[7],不提倡全民饮酒,特别是既往没有饮酒习惯的人,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不饮酒者,也不鼓励适量饮酒人群戒酒,但对于过量饮酒及暴饮的人群,应力劝其限酒[7]。
运动有助于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肌肉和血管弹性,提高心血管适应能力,稳定血压水平。运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下降。目前运动预防卒中已被列入各国一级预防指南。2010年美国女性健康研究显示,休闲时间体力活动,其相对卒中风险降低,散步时间和速度与卒中风险呈负相关[8]。专家建议,每周至少有5d、每天30min的锻炼时间,比如散步、慢跑、跳舞,爬山、打拳等有氧运动。
低盐低脂高钾饮食,是当前保证国人健康的重要的方面,但绝大多数国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吃得太咸。食盐摄入量高会导致水钠潴留,容易引起高血压,同时还会增加心脏和肾脏负担。因此,健康的血管饮食应是低盐饮食。钾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适量摄入还可以降低中风的危险性,预防肾血管在内的肾脏损害。蔬菜和水果是摄取钾最好的来源,特别是色彩鲜艳的水果,比如橙子、橘子、香蕉,深色绿色蔬菜也富含钾元素,如西兰花、芹菜、菠菜等。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故应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奶油等。炒菜时,多用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植物油(如橄榄油、豆油),少用含饱和脂肪酸高的动物油(如猪油、牛油)。近期的研究将膳食分为两大模式,即简朴模式和西方模式,前者的食物主要由蔬菜、水果、豆类、鱼、粗制大米或面粉构成,后者的食物主要包括加工处理后的成品如红肉、精制大米或面粉、糖果和点心。研究显示,简朴的膳食模式能降低脑卒中的风险,而西方式膳食模式可能增加脑卒中的风险[9]。
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或烟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化热,热极生风,窜犯脑络,上阻清窍而发中风(脑卒中);过食肥甘厚味易于产生痰浊,阻塞经络,脉道不通,气不往来,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气滞血瘀易发胸痹(冠心病)。故从中医角度,健康的心脑血管饮食也应是清淡饮食。
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体重指数增高不仅使个别危险因素有恶化趋势,而且对危险因素个体聚集率有显著影响。超重肥胖者减轻体重可使多数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水平显著降低。最健康的减肥方式是“少吃多动”,即控制热量、脂肪、食盐的摄入,加强锻炼。
随着社会进步,工作、家庭和生活压力增加,容易引起抑郁、焦虑及孤独等情感障碍,长期情绪压抑还会导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失调,造成失眠、血压升高等,促使卒中事件的发生。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抑郁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暴怒、大喜大悲等过激情绪会短时间内使心率加快,血压骤升,心脏耗氧量大增,严重危害心脏健康。因此从现代医学角度讲,保持平和的情绪、及时疏导压力,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也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五志过急、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脑卒中),其中以郁怒伤肝为多。《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曰:“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孙思邈提出“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故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从中医角度也应当重视精神调摄,避免情绪波动。
中医非常重视起居作息的规律性,并要求人们要适应四时时令的变化,安排适宜的作息时间,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长寿的目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四季起居确立了原则:“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现代医学也证实,长期睡眠障碍或熬夜会引起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血管收缩功能障碍,进一步可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预防血管性疾病也有重要意义。
2.8.1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司匹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抑制斑块破裂激发的血栓形成过程。对于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人群,临床医生需要判断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而判断其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较多的人,其动脉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的几率高,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性高,有必要通过服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其次,由于血小板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阿司匹林还可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10]。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建议,当患者脑卒中风险高到治疗获益超过治疗本身的风险(心血管事件10 a风险6%~10%)时,将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但不限于脑卒中)预防(I类;A 级证据)[5]。
2.8.2 中药 中药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多年的临床实践已证明,中药制剂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与西药制剂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在某些方面(如毒副作用少、治疗费用较低等)甚至优于西药。另外,关于西药副作用的报道层出不穷,使人们期望“回归自然”[11]。目前在北京等发达地区,中医养生节目异常火热,就是群众开始回归并崇尚中医药的见证。当前,具有活血化瘀、祛痰降浊从而起到预防血管疾病效果的中药种类繁多,如丹参、三七等。丹参是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其药理作用广泛,尤其在心脑血管领域所显示的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对抗心肌缺血等作用[12];三七对心脑血管系统有强心、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血黏度、抗血栓等作用,对脑血管缺血缺氧损伤、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对脑神经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13];其他如川芎、银杏叶、山楂、红花、赤芍、荷叶等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也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当然传统中药这个宝库丰富而巨大,很多药物的作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考证。
2.8.3 药物之外的中医传统方式 针灸是运用针刺、艾灸作用于相应穴位以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从而调整脏腑功能、沟通内外上下,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脏腑功能活动协调的状态。经常接受推拿按摩治疗,能够增强心肌功能,加速血液运行,使代谢旺盛,促进血氧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使心脏得到充分的营养,预防冠心病及肌肉僵硬、手足麻木、痉挛和疼痛等症状,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等。
汉·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的运动姿态,编成“五禽戏”,作为锻炼身体、预防疾病的方法。气功、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易筋经、形意拳等也具有强身健体、活血舒筋、防病治病的效果。荡秋千、放风筝、踢毽、跳绳、登高、跑马等民间运动也是不错的选择。以上各种方式皆可使气血运行通畅,痰浊无以停滞,使过食之膏脂得以消耗,对于预防血管性疾病都有积极的作用。
中医体质学是王琦教授近年来倡导的中医学说,对于实践“治未病”有指导作用。就血管疾病而言,具有血瘀质、痰湿质、气虚质或气郁质的人群,是血管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比如一些体重超标的中年人,平日自觉头昏脑胀、胸闷气短、疲乏、精神萎靡,舌苔厚腻、脉象弦滑,西医检查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这类人群就是痰湿体质,若不及时调整极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王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已研究证实,痰湿体质与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病证密切相关[14]。这类人平日饮食要清淡,忌肥厚油腻之品,多运动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可适当服用茯苓、荷叶、山楂、半夏等健脾化湿祛浊中药,从而达到预防中风、胸痹、消渴等病证的目的。可见,根据中医体质学说及早辨识体质,及时进行药物与非药物等各种手段调理,对于血管性疾病的早期预防也是很有价值的。
中医学认为,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素问·序》),其次才是治病。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预防为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医学模式。以中医学“未病先防”理论为指导,用中西医两种手段早期干预,同时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善,可以预见未来血管疾病的防治会取得可喜的进展。
[1]王宏宇.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6.
[2]王宏宇.血管早期病变评价与血管健康维护[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0):964-965.
[3]胡大一,杨成明,杨国汉,等.防治心血管病的“2020战略”[J].家庭医药,2010,(5):40-43.
[4]王小庆,孙艳,陈丽星,等.戒烟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9,30(11):1644-1646.
[5]张晓丹,王姝梅,秦伟,等.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J].山东医药,2011,5l(20):3-4,7.
[6]王玉华,戴胜燕.饮酒对心血管病的作用评价[J].河北医药,2011,33(16):2510-2512.
[7]郑海生,刘品名.适量饮酒与心血管健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84-87.
[8]Sattelmair JR,Kurth T,Buring JE,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stoke in women[J].Stroke,2010,41:1243-1250.
[9]张世洪,周斌,吴波.膳食与脑卒中一级预防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3):2813-2814.
[10]王吉云.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地位[J].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2011,(5):30-30.
[11]熊江波,孙柳燕,王如伟.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与天然植物药[J].中国药业,2009,18(13):3-6.
[12]Cheng TO.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Danshen[J].Int J Cardiol,2007,121(1):9-22.
[13]胡志洁,张志耘.三七总皂苷对心脑血管的药理作用研究[J].天津药学,2006,18(6):51-55.
[14]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