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医理论,是中医药学术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医药学术的旗帜和灵魂。两千多年来,建构于《黄帝内经》的中医学理论,指导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与理论创新,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医学成就。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坚持中医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根本保证。现代以来,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笔者基于既往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概要谈谈对“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重大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新的时代和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处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仅是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社会现实问题。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自80年代以来多次论及中华民族需要“文化自觉”的问题。所谓“文化自觉”,重要的是弄清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源流、思想内涵、现代价值、未来走向。联想中国文化与中医的百年沉浮,深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也是中医药学术振兴与发展的关键。
自19世纪中叶开始,伴随着东方文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包括传统医学在内的东方文化价值受到全面的非议和否定。在中国、日本、韩国,传统医学均遭受到或被排挤、或被取缔的命运。近百年来,西方文化冲击和影响,并改变着整个世界。就中、日、韩三国传统医学在近代被排挤、取缔的境况而言,“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悲剧,是滥用行政、法制手段以一种文化排挤另一种文化的历史典型,是人类社会在疾风暴雨的冲动年代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幼稚病,是科学发展之路山重水复、趑趄进退的折光反映”(《医道与文采》)。20世纪以来,“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在相当程度上被当作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来看。迄今为止,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对传统文化的荒疏、淡漠,对中医理论的轻视、曲解的现象。因此,如何认识和阐发中医学理论的思想内涵与现代价值,如何正确判别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的根本走向,可谓至关重要。
中国文化渗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特别是与道学更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道学,是达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探讨自然、社会与人生规律的学问。中医学是运用阴阳五行等象数理论,来研究人体生命运动及其调控规律的学科。中医学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以“道”为本,兼容百家,执形而上之“道”,用形而下之“术”,“术”可变而“道”终不变,始终遵循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则,坚持不懈地研究人类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总之,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若忽略中国文化,轻视道学对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则是自行断绝中医药学术传承的根柢。因为,包括道学、中医学在内的中国文化,不是已经消逝的遥远记忆,而是贯通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千古命脉之所在。
中医学理论的思维方式是中医学术的精髓,尤其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灵魂。思维方式是中医药学术的内核,是中医药学术的真正生命力所在,中医思维方式的存续是中医药学术存续的标志。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始终是整体思维,“天人合一”成为最普遍的、最基本的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立足点。中医学从“天人合一”观念出发,以“整体思维”模式立论,创立了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人体观、疾病观及养生、防治的圆机活法。中医学与近现代西方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的区别,是思维方式导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区别。如果不理解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不研究中医理论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内在联系,必然难以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医学之道,更谈不上运用中医理论去解决临床问题。研究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过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如何创造未来。
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容纳百川的学术长河,而且生生不息地世代传承两千余年。但近百年来,中医学成为一个被质疑、被审视的学科,中医学理论是被质疑、被审视、被验证的思想体系。一百年来,在中国文化衰落的大势中,中医学失去了原本健康生存的气候、环境与土壤,始终处于东西方文化撞击的漩涡中,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学科主体性。当前,首先需要通过“文化自觉”,实现对中医理论体系的“自知之明”,全面树立和强化学科主体意识。这是中医学科主体性能够存续,并在学术上与其它学科平等交流与相互促进的基本前提。如近代中医学家章次公先生所说,“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中医学术界只有通过“文化自觉”,获得对本学科理论的“文化自信”和“自知之明”,才能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把握中医学的历史方位和根本走向,实现自强自立、生生不息、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曾主张要从五个方面来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即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科学家;二要有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三要应用具有本门学科特点的方法;四要在为国民经济服务中发挥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的作用;五要有大量本门学科成果资料的积累。这五方面的尺度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成果出版发行的数量和质量显然是最具体的衡量标准。上述认识,对于中医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理论建设与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任何学科的理论建设与研究,都是具有独特规律的创造性精神劳动。中医理论的建设与研究,同样是辨章学术、提升思想、启迪智慧的重要工作。中医理论的建设与研究,直接关系到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到中医药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是重塑“中华医魂”的系统工程。人才是学术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中医理论的建设与研究,人才是根本。开辟中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呼唤着一批高素质的理论人才,呼唤着一批中医理论大家。当前和未来,是需要中医理论人才和中医理论大家的关键时期,也是能够产生中医理论人才和中医理论大家的重要时期。
我们要加倍珍惜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大对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中医优秀理论人才的遴选和支持,在全国凝聚具有较高素质、有志于从事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的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学风正、业务精的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队伍。通过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的实践,造就学贯古今、学术上有影响的中医理论大家,及中医理论研究与建设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未来,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工作者应增强学术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认真思考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真正做到对学术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要坚定中医学术信念,认真钻研中医理论,善于运用中医理论认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自觉地把中医学的观念、理论、思维,贯穿到基础研究、临床实践、教书育人、决策管理之中。
在中医理论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弘扬崇高的学术道德,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大力提倡严谨治学、潜心研究,反对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提倡深入实际,反对闭门造车;提倡淡泊名利,反对沽名钓誉,努力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医理论研究精品力作。
中医学理论体系起源于中国原创思维,奠基于长期临床实践,建构于《黄帝内经》,发展于历代各家的学术创新,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具体地回答了人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基本问题,有效地指导了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在现代科学文化背景下,如何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规律,促进其正确认知与应用、健康传承与发展,是中医理论体系建设与研究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因此,要基于中医经典和古今医家学术思想,在梳理理论源流、总结理论创新、阐发理论内涵、完善理论结构、诠释理论概念、规范理论表述、促进理论应用、纠正理论误读、防止理论异化等方面,开展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开辟中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临床实践的中医理论研究,要切实运用中医思维认识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善于把对临床实际问题的观察与研究,提高到理性和理论的高度;根据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与法则,探索解决临床新问题;根据临床实践的成功经验,总结新规律,提出新理论。同时,要基于中医经典的理论指导,结合古今医家的诊疗思想和实践经验,开展对中医临床各科诊疗理论的深入研究与系统建构;加强对常见多发疾病中医预防与诊疗的理论研究,总结其临床预防与诊疗的规律与法则,提升中医药临床防治的水平和能力。为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培养通晓中医理论的优秀临床人才,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中医理论支持。
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深入研究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在研究和回答时代难题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发展。每个时代的中医药学术发展,都有各种现实问题。历代医家从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准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了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现在,中医药学术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医、教、研等各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进行理论提炼和理论概括,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需要理论研究解疑释惑。因此,中医理论研究要把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充分发挥中医理论指导发展实践,回答时代发展难题的作用。
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应基于古今文献、临床实践、科学研究,以理论思维为主导,探索人类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发现和总结人类生、长、壮、老、已的规律,不断深化中医学对健康与疾病及其调控法则的理性认识水平,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提高中医养生与防治的能力提供理论指导。笔者认为,当前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的重点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哲学基础研究 深入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医理论建构与发展的影响;全面解析中医学理论与中国哲学的内在联系;研究历代医家如何从富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哲理的中医诊疗思想出发,解决临床预防、治疗和养生的复杂问题;阐明中医理论的历史源流、现代价值及未来走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理论发生研究 中医理论是历经长期学术积淀和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要基于社会、人文、科技、经济等背景,多视角、多层面、多学科结合,开展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对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动态的考察,深入考证中医理论发生和形成的基础和复杂过程,并予以正确诠释和阐明。
中医理论创新研究 基于中医经典理论以及古今医家、学术流派的理论创新成就,全面研讨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演化历程,深刻认识中医理论的知识特征;对中医理论创新的规律与模式,进行深入的解析与说明。
中医经典理论研究 加强对《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及其历代注释本的理论研究,提炼和总结其理论精髓及创新性理论。通过中医经典理论的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为保持和发展中医药学术体系优势与特色,坚持中医药学术自身发展规律提供理论支撑。
医家学术思想研究 系统整理与研究中医医家及各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理清各种学说的学术渊源与历史沿革;明确不同医家对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影响;学习与研究历代著名医家的著作与医案,深入挖掘学术思想内涵,总结其临床诊疗特点。
中医理论诠释研究 深入考证中医理论概念的历史沿革、临床运用,进行确切的定义和诠释;揭示中医理论概念之间的复杂相关性,实现中医理论概念的准确表达、正确理解与合理运用。基于中医经典理论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实践,全面发掘、系统整理、深入研究、充分阐明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中医思维方式研究 总结代表中医经典、代表医家和学术流派的思维特征;开展中医思维方式的核心观念研究、基本模式研究、思维模型研究,分析中医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根源与特点;阐明中国原创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建构及临床实践的影响。
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研究 系统疏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明确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逐步形成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与外延清楚、理论层次明确、表述严谨的中医理论概念体系。
中医学术重大创新的理论升华 研究和总结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分析其实践基础、创新背景、创新规律、创新类型及临床应用。针对当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研究及中医诊疗实践中的重大学术创新进行理论升华和理论建构研究,提出和阐明中医理论的新概念、新原理、新规律、新法则。
中医临床诊疗模式与方案构建 基于中医临床常见病证及现代医学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理论思维模式与特点的深入研究,创新临床应用理论。有针对性地深入解析与阐释中医诊疗的思维方式、认知规律与应用法则,构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诊疗模式和相关诊疗方案。
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应把服务于中医药学术和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学术的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既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总结过去,面向未来,认真做好新时期的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为中医药学术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