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中专卫校《消化系统》大体实验课

2012-01-25 02:04:23王志海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9期
关键词:分部解剖学实验课

王志海

(辽宁省锦州市卫生学校解剖实验室,辽宁 锦州 121000)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消化系统是系统解剖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学习消化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奠定基础。消化系统也是从简单的形态学习进入到复杂空间理解学习。这部分实验内容较多,记忆和理解的内容也多。为了在规定学时内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笔者在原有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对该实验做了改进。其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动手及观察能力培养。现叙述如下,如有不妥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1 说教材

1.1 教材介绍及《消化系统》实验课在教材中的位置

我们现在采用的王怀生和李召主编的《解剖学基础》十一五规划教材。这本教材都是由全国各重点卫生学校的解剖学教授主编,他们长期从事解剖教学和解剖研究,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非常了解现在中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剖学局部图内容非常丰富,消化系统在本教材中理论课时占20学时,实验课时占10学时。

1.2 《消化系统》部分的编写特点

编者在编写本节教材时,重点说明人体通过咀嚼、吞咽食物究竟去了哪里?人体摄入的食物是如何被吸收的,重点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消化系统就是人体负责完成这两项工作的机构。这一机构的核心之一是一条长的管道,即胃肠道。另一部件是消化腺,即肝、胰等。内容深入浅出,弹性较大,可简可繁,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

1.3 《消化系统》大体实验课的教学时间

本节内容一般需要2个学时,第一课时:消化系统大体结构标本概述,咽的分部、食管三个狭窄、胃的分部、功能。第二课时:小肠、大肠分部,阑尾体表投影,大网膜特点。

1.4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上、下消化道的划分。 掌握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的分部、位置及主要形态结构。②能力目标:通过大体标本观察,能够掌握消化系统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对解剖实验的兴趣。③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归纳总结、创新思维、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1.5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消化系统的走形,分部及形态结构特征。难点:①消化系统的走形,分部及形态结构特征;②如何理论联系实践;③如何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

2 说教法

2.1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理论、大体标本整体和局部模型、病例分析举例说明(儿童为何易患阑尾炎、幽门窦是胃癌的好发部位)、手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2 教学手段

消化系统解剖是属于形态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运用消化系统局部模型(肝)、实物大体标本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消化系统结构特点,更加直观。

2.3 教学流程

总的教学过程90分钟七部分:

2.3.1 组织教学(1’)

由于解剖大体实验一部分学生有恐惧的心理,甲醛气味非常大,所以教学难度及环境都非常困难。必须请课代表和班干部协助老师排队组织教学,请小个的同学站在大体标本车前面,大个的同学站在后面,有恐惧心理、胆小的同学由课代表和班干部陪同听课。

2.3.2 复习提问(5’)

对上节课讲到的肌肉名称提问,提问5名学生,对不会和胆小的学生要引导、鼓励。

2.3.3 导入新课(4’)

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1]。古语说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能有急于想知道下文的感觉。从而对课堂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地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我采用的是悬念导入法,用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种通过设置悬念来将学生引入求知情境之中的导入方法。例如为什么喝水的时候水在鼻子里出来、为什么有的人胃呈丝袜形等

2.3.4 讲授新课(35’)

由于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甚至对解剖实验课产生恐惧感,学生普遍反映解剖难学、难懂,针对以上问题,本人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理应用教师的主导性“互动实验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1:盲肠和阑尾可以比作拳头和拇指。拳头是盲肠、拇指是阑尾。可以在讲授的时候先让同学握拳,告诉学生盲肠的外形呈囊袋状和拳头相似,长度6~8cm。然后在把拳头的拇指伸出,把学生拇指比作阑尾,在晃动几下拇指,告诉学生阑尾的特点是根部固定末端游离的隐状盲管,长度也是6~8cm,而且是三条结肠带的聚集点。

例2:胃也可以比作手掌,可以研究胃小弯、胃大弯、角切迹,以及胃的分部。讲授回盲瓣时可以用自己的腕部讲授,拳头比作盲肠,胳膊比作回肠,告诉学生回盲瓣的位置大概就在腕部的位置,功能主要是防止大肠的内容物回流,以及限制小肠进入大肠的时间,可以使食物充分消化吸收的特点。

2.3.5 知识反馈(15’)

课堂教学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过程、而且是信息的转化过程。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授课技艺,还要求教师时刻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及时从学生身上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有效地进行调控。

本人在课堂上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方式,来反馈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在运用提问反馈时,教师要注意慎重选择提问对象[2]。如果提问是为了复习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应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他们能代表一般同学掌握的水平;如果是为了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则可提问程度较高的学生,有利于其他同学对当堂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如果是为了检查教学效果,要多提问程度较差的学生,因为只要他们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其他同学往往就不成问题了。

2.3.6 课堂小结(5’)

“小结”是对每节课知识点的高度概括[3]。有经验的老师用这样的不等式“40+5>45来强调“小结”的重要性,也就是说45分钟一节课用40分钟讲课5分钟小结的课堂教学效益要大于用45分钟讲课的效益要好。因此老师平时教学时经常指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人采用的是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

2.3.7 布置作业(25’)

作业提供了学生实践和应用的机会,它能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师来说作业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而布置适量的作业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3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在认真钻研教材、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消化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老师应尽力将学生学习过程与自己的教学进程及节奏紧密相连;使师生间的交流更加积极活跃,把双方关系调节到最为融洽、和谐的境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教师满腔热情、真诚无私地对待学生,才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丁自海. 深入开展护理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14(3):389-390.

[2]丁自海.护理应用解剖学学科建设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南方护理学报,2003,15(7):852-853.

[3]柏树令,王军.解剖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解剖学杂志,2006,28(5):685-686.

猜你喜欢
分部解剖学实验课
与有序分拆的分部量1 相关的恒等式及组合证明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正整数不含分部量2的有序分拆的几个组合双射
关于分部积分的几点说明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6:31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12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
不同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