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绍派伤寒与一般伤寒学派之不同

2012-01-25 02:35:50蒋新新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9期
关键词:寒温胸腹仲景

蒋新新

(浙江省绍兴市急救中心,浙江 绍兴 312000)

绍派伤寒是以绍兴而命名(浙江省绍兴市),缘于其因地制宜的地方性,独树一帜的创新性,以及前赴后继的可持续性。

1 源流与特色

绍派伤寒萌芽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伤寒典》中的学术观点,至清乾隆、嘉庆年间,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一书奠定了绍派伤寒的学术理论体系,在《通俗伤寒论》中何秀山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该学派成熟于清末民初,其间出现了大量的绍派医家:章虚谷的《伤寒论本旨》对仲景原文分条析义,按六经深浅层次,根据脉症重为编订,详为解释,以临床心得撰《伤寒热病辩》,提出先分病后辨证;赵晴初的《存存斋医话稿》;何廉臣的《新增伤寒广要》、《重订广温热论》、胡书宝的 《伤寒十八方》等书。特别是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为代表的“绍派医林三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非处方药”,制定了第一部格式化的新医案,诞生了最早期的“中西医汇讲沙龙”,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绍派伤寒并撰写了诸多书籍。绍派伤寒的临床代表有胡书宝、邵兰荪和傅再扬,3人均日诊百余,名扬江浙一带,为绍派伤寒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绍派伤寒以研究仲景学术思想为中心,根据南方真伤寒少、绍地卑湿、温热多挟湿邪为患的特点,主张六经融三焦,寒温成一统,其辩治感证理论自成一体,既别于伤寒学派,又异于吴门温病学派。

绍派伤寒的学术观点,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认为伤寒派与温病派本不是水火不相容,只是由于两派各执一端,致使人为对立,于是提出“寒温一统”新论。在诊断上,绍派伤寒望诊重视目,辨苔划分六经,并重复诊;治疗上,具有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轻灵的特点。根据绍地卑湿、绍人喜酒水的习俗,选用质地较轻之芳香药、鲜品、生品及药汁,并专设瘥后调理诸法,示人治养并重之规范。

从笔者掌握的知识看,绍派伤寒与一般伤寒学派在学术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下面主要从对六经含义和用药的不同介以区别。

2 对“六经”含义的扩用

一般伤寒学派把“六经”奉为金科玉律,丝毫不敢加以补充完善,“六经”只限于辨证的范畴。而以俞根初等所代表的绍派伤寒对“六经”赋予新的含义。俞氏说:“伤寒,外感百病之总称也。有小证,有大证,有新感证,有伏气证,又有夹证、兼证、增证、复杂证等”。他把一般的温病也包括进去,此是一也;二是扩大了“六经”的形层和病理机准。他说:“太阳主皮毛,阳明主肌肉,少阳主腠里,太阴主肢末,少阴主血脉,厥阴主筋膜”,又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这种理论与传统的仲景学说有不同之处;三是把“六经”的分类,从代表证候群进一步扩大到代表整个人体的解剖部位。俞氏指出“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小腹,阳明内部主脘中,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此恐更非仲景“六经”原意;四是首创了“六经”之下,每经有主脉、主舌(苔)统领其为纲,以下细分相兼脉夹杂苔(舌)为其目。“六经”理论应用到舌、脉、苔,对临床诊断有很好的实用价值。这就扩充了应用范畴,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了“六经”理论。

3 用药特色的不同

仲景地处北方,作伤寒而用药多为香燥。后世仲景学派亦把《伤寒论》方奉为经方,不敢修剥后为我所用,有药不对症之嫌。而绍派伤寒汇通了寒温二大学派的学理,虽反对叶派的卫气营血之论,但吸收了叶派的用药特色,治病经方时方并重,用药芳香淡渗为主;并认为“治病当以药医,而药靠胃气之力,输布全身,直达病所,协调阴阳”,主张“用药不宜过量,否则易伤胃气;用药贵在清淡,否则易伤胃气”;而胃气的存亡,决定了疾病的转归与预后。这种用药指导思想确实真知灼见。

所以,绍派伤寒方药不仅立法稳妥,而且用药上注重轻、灵、验,用药轻则几分,重亦不过二三钱。实际上,药物轻灵朴实,能拔动气机,制方精切稳健,能中的应验,小方起大证,于平淡中见神奇,临床上屡见不鲜。

4 四诊别具一格

在伤寒的诊法中的切法,以切脉为主,而绍派伤寒在切脉中提出“六经”之下,每经有其主脉,统领以为纲,以下细分相兼脉为其目。此外,还提出了腹诊按胸腹为要。经云:“胸腹者,脏腑之郭也”,绍派医家将腹诊推为诊法之第4要诀。《通俗伤寒论》特辟专章加以论述,俞根初认为“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按皮肤之润燥冷热以辨寒热;按其软坚拒按否,以察邪之有无;重按察其痞硬,以辨脏腑之虚实等等。对诊断疾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另外,在望诊中以观目为诊法之首要,俞根初谓“凡诊伤寒,时病,须先观病人两目,次看口舌,己后以两手按其胸脘至小腹”。其他如张景岳、何秀山、曹炳章无不如此。他们都认为“五脏六腑之精皆注于目,目系则上入于脑,脑为髓海,髓之精为瞳子。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对其观目的描述亦很仔细,如“凡开目欲见人者阳证;闭目不欲见人者阴证;目暝者鼻将衄,目暗者肾将枯,目白发赤者发热,目白发黄者湿热。”

总之,绍派伤寒与一般伤寒的仲景学派在学术观点上有着根本的区别。除了上述3点外,实际上它们之间尚有许多鉴别点,如绍派赞成并完成了“寒温一统”论,而后者是主张对立的;绍派注重于疾病的调理养护,并有较完善的理论与方法,而后者相对欠缺。

绍派伤寒有明显的地方性,而且地理区域不大,但它的形成是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和治法上的又一创新。该学派不是对伤寒派、温病派的简单折中,而是以对伤寒经典的深刻理解,对外感病的实质深入钻研,汲取了吴中温病学派的学术精髓,结合绍地特殊的地理、人文特点后提出的,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辩证用药方法,丰富了中医学理论。绍派伤寒是绍兴中医前辈从每日百数个患者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实践的产物,是因地制宜的产物,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猜你喜欢
寒温胸腹仲景
杨春芳
遣笔
GDFT联合小剂量甲氧明在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5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寒温并用法妇科临床运用探讨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后感染并发症救治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