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穴名考*

2012-01-25 02:35张田宁周美启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9期
关键词:膀胱经棘突腧穴

张田宁 周美启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处,也是针灸的施术部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且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千金冀方·针灸下》曰“凡诸孔穴,各不徒设,皆有深意”。腧穴的定位、命名是临床治疗、实验研究、学术讨论等正确选穴应用的基础,关系到学科的科学发展。因此,合理的腧穴名称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在学习中,从教材及专业文献中发现,就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穴位,古今命名繁多,其功能主治、归经上亦欠缺合理。结合现有相关资料,略谈拙见,以促进步。

1 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穴名演变

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恰好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背腧穴第1条经脉线上,经穴图谱中唯其缺失穴名,相关专业书籍中对此处命名较多,名称各异。最早对此处命名见于《千金冀方》,书云“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壮。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寸间寸”。即“胃管下俞三穴”,主消渴、咽喉干、胰腺炎[1]等。 随后在众多专业资料中分别称为胃管下俞[2]、胃下俞[3]、内胰俞[4]、胰俞[5]、膵俞(脺俞、下俞、八俞)[6]等。 而“胃脘下俞”最早出于《龙衔素针经》[7],最新《经穴穴名标准化方案》把该穴的名称亦正式定名为胃脘下俞——“EX-B3 wèi wǎn xià shū”,归类为经外奇穴,定位于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共计2穴[8]。以前所记载穴名均为该穴“别名”。由此也就引起编写书籍、临床取穴、实验研究时所用穴名的混乱,如“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9]、《实用针灸学》[10]等资料中,均将此穴称为“胃脘下俞”,列为经外奇穴,而在治疗各论“消渴病”针灸处方中又作为经验效穴使用“胰俞”一名,却没有注释为“胃脘下俞”之别名;有学者[11]在临床中又以胫骨内侧髁与内踝高点中央,胫骨内侧后缘1寸处治疗胰腺炎、糖尿病有效,称此处为“胰腺穴”。

在众多针灸资料中类似情况较多,也使初学者产生迷惑,即该处到底为何穴?值得肯定的是,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存在穴位的。不完善的是该穴应命名为何名,其功能主治应是什么,如何归类更合理?

2 命名为胰俞穴的探讨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形成背俞穴,位列膀胱经第一侧线,是脏腑经络相关的核心体现。总结其特点:背俞穴与相应脏腑的位置相邻近,与该脏腑体表的投影相接近;均能主治所在部位局部和邻近组织器官的疾病,体现出俞穴的近治作用;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在经络学及形态学上存在着密切联系。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穴位是否具有这些特点呢,命名为“胰俞”为何归于膀胱经呢?

2.1 理论基础 从上文可知,“胰俞”一名在古今较多相关专业文献中已被命名应用[4-5]。古人先以胃脘下俞定义此穴,不排除由于古代医学发展的局限性,对人体解剖生理特别是胰腺的认识缺乏,从中医脏腑经络相合整体观上不能圆说。以致此穴虽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1条经线上,却唯其缺失穴名,未能被深层认识并进行合理地定位命名,而列为经外奇穴。随着医学进步,现代解剖学逐渐明确了对胰腺的相关认识,其横向解剖对应第8胸椎棘突。在体表神经与内脏牵涉节段支配上胸T8传入神经直接分布于胰腺,传出神经是交感神经 T8~T10[12],如胰腺疾病所引起的牵涉痛部位和压痛区正好包含此部位[13]。

现代研究,关于此处命名为“胰俞”穴的假设及建议也有学者进行过探讨论述:赫增才[14-15]以“经穴的第362 个穴位”及从“胰俞”、“胰腑”、“胰经”论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上探讨了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命为“胰俞”的可行性,并建议归类为“足太阳膀胱经”;石锦萍等[16]也在“胃脘下俞穴与胰腺相关性的探讨”中,从神经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治疗作用方面论述了该穴与胰腺存在着密切关系,且符合背俞穴的有关特性,亦认可该处为“胰俞”穴。

根据经络脏腑相关理论,及腧穴命名中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阴阳、穴位作用的原则,取名“胰俞”归于“足太阳膀胱经”应是合理的。

2.2 实验研究 有学者在糖尿病家兔模型实验中观察到:选择该处穴位针刺时能显著降低家兔模型的血糖、尿糖量,并有明显改善胰岛形态的功能[5];针刺此穴能有效抑制胰岛A细胞的血浆胰高血糖素(IRG)的分泌[17];可以提高胰岛素含量,降低血糖水平,修复胰岛形态;证实了该穴对糖尿病的较好效应,同时肯定了该穴与胰腺在生理、神经结构上的密切联系,是胰腺器官在机体体表的机能感应点,认可命名为“胰俞”穴[18];在糖尿病大鼠模型中,针刺胰俞、肾俞、三阴交穴,检测空腹血糖、肾脏和红细胞LPO、SOD等指标,提示针灸此穴还具有抗氧化作用[19];不仅针刺,有学者[20]通过胰俞埋药线,观察对糖尿病大鼠指标的影响,证实此穴具有降糖、改善物质代谢的作用。

结合古文献和现代实验研究可以证明,该处是存在穴位的,并与胰腺有密切的联系,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腧穴。

2.3 临床应用 《千金冀方》曰“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壮”。最初该处被发现有穴位,是从治疗消渴、咽喉病中得来的,与胃腑无关。结合文献资料记载及实验来看,针灸对胰岛素的影响与胰腺功能有关,针灸可使糖尿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糖下降或恢复正常[13]。临床针灸治疗“消渴症”(糖尿病)时,常以该处为首选特效穴,治疗各型消渴病,效果明显[5,9-10]。 如疾病诊断应用上,根据“经络—内脏”、“体表—穴位”的脏腑表里相关,临床中常见胰腺疾病患者阳性压痛点在该穴处[21],有助于疾病的确诊;治疗上有古代医家针刺此处或梅花针叩击脊柱胸椎T7~T10两侧部位治疗消渴症(糖尿病)[22-23];现代医者运用针刺胰俞穴为主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满意[24];或取此处穴位针刺、艾灸并用[25]或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糖尿病,亦获得较好疗效[26];这些都充分证实了该处穴位对糖尿病的极好效应。而以该穴治疗胃痛、腹痛、胸胁痛,却很少被选用。笔者通过对1990~2010年20年间“中国知网”(CNKI)有关胃脘下俞的文献资料有效搜索,16项词条中仅有1篇与胃脘痛有关,文献资料中更是少见。相反,以胃脘下俞或胰俞与糖尿病相关报道比较多。取名胃脘下俞,却不用于胃之疾病,又有何意义呢?与腧穴命名原则、意义也是不相符的。

3 结 语

从经络腧穴的发展过程来看,其系统理论形成,均是后人在学习总结中逐渐补充完善而来的。尤以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命名、定位、归经体现,起始于《灵枢·背腧》,发展于《脉经》明确了肺俞、心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等10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针灸甲乙经》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补充了厥阴俞,《太平圣惠方》补充了督俞,归类为“足太阳膀胱经”,逐渐被验证、认可,使膀胱经背腧穴也渐趋完善。那么依据“循证针灸学”方法,将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穴位命名为“胰俞”,共计2穴,主治消渴、咽喉干、胰腺炎、胃痛等,归为“足太阳膀胱经”,应是较科学合理的。

[1]程宝书.简明针灸辞典[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331.

[2]杨甲三.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62.

[3]程宝书.针灸大辞典[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79.

[4]刘炎.中华奇穴大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33.

[5]程宝书.新编针灸学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772.

[6]常得新.经外奇穴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66.

[7]王雪苔.中国针灸大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69.

[8]王德深.中国针灸穴位通鉴[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1654-1655.

[9]梁繁荣.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5-227.

[10]石学敏.实用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95.

[11]薛有平,姜礼,黄腾辉,等.“胰腺穴”对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临床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4):25-26.

[12]朱长庚.神经解剖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45.

[13]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8.

[14]赫增才.论十四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胰俞[J].中国针灸,2007, 27(6):474.

[15]赫增才.从“胰俞”“胰腑”“胰经”论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针灸,2009,29(增刊):79-80.

[16]石锦萍,陈晓莉,钟柏松.胃脘下俞穴与胰腺相关性的探讨[J].中国针灸,1998,18(1):45-46.

[17]曾志勇,李永义.针刺胃脘下俞和足三里穴对糖尿病家兔血糖及血浆胰高血糖素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40-45.

[18]石锦萍,钟柏松,毛敬伟,等.胃脘下俞与胰腺相关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8):485-487.

[19]庄严,王威,盖茹霜.针刺抗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脂质过氧化损伤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4):27-28.

[20]刘建玉,李民兰,张中新,等.胰俞埋药线对糖尿病大鼠脂肪、蛋白质代谢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2):137-138.

[21]谌剑飞.国内针灸治疗糖尿病古今文献综述[J].江西中医药,1983, 33(3):47.

[22]杨甲三.针灸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05.

[23]陈佑邦.中国针灸学[M].2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00.

[24]刘晓峰.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Ⅱ型糖尿病30例[J].针灸临床杂志 2001,17(1):37-38.

[25]廖辉,席萍,陈强,等.针刺、艾灸、针加灸胃脘下俞穴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7):482.

[26]董卫.胃脘下俞穴埋线法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 22(10):653-655.

猜你喜欢
膀胱经棘突腧穴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腰部针灸取穴的一种新方法探析
刺络放血单独应用及联合膀胱经埋线法在跟痛症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搓腰
——壮肾
背部刮痧治疗皮肤瘙痒验案一则
旅途止泻按脾腧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调任通督针法联合膀胱经拔罐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