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静 曾建辛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僵蚕为临床常用的平肝息风类中药,历版《药典》均有记载。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经,功善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临床适用于治疗哮喘,且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笔者从僵蚕治疗哮喘的传统应用入手,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以期为僵蚕治疗哮喘提供更多依据,现探讨如下。
1.1 哮喘的病机特点 哮喘属于中医学 “喘”、“哮”、“痰饮”等病证的范畴,关于哮喘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临床治疗,古代医家均有详细论述。《黄帝内经》虽无哮喘之名,但在许多篇章之中对此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做了详细讨论。如《素问·阴阳别论》云“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肝脉搏坚而长……令人喘逆”;《素问·太阴阳明论》云“犯贼风虚邪者……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丹溪心法》则明确指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更提到“盖人身气道,不可阻滞……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瘀血乘肺,咳逆喘促”。概而言之,哮病同五脏六腑都有关联,但主要还是肺的病变,多为痰、湿、水、瘀伏肺,受新邪外袭引诱而壅于气道,致使肺气宣发肃降受阻而发病,治宜化痰行瘀、降气平喘[1]。
1.2 僵蚕治疗哮病的理论 僵蚕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医家对其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都作了详细记载。《本草思辨录》谓“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玉楸药解》云“僵蚕活络通经,驱风开痹”。《本草求真》谓“僵蚕,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四脉之品”。此外,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也认识到了僵蚕治疗哮病确有良效。如《瑞竹堂经验方》中以僵蚕为主药,治喘嗽,喉中如锯,不能睡卧;《普济方·医方妙选》记载了白僵蚕丹主治“惊风潮搐生涎,上喘急”。《本草纲目》中提到,僵蚕具有“散风痰”的功效,表明在祛风的同时,针对哮病发作中“喉中痰鸣”的症状,僵蚕能够发挥“化痰散结”的功用。
中医学认为,哮喘是由外邪引发,触动伏痰,痰瘀胶结,阻塞气道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道“风胜则动”,指出风邪具有引发肢体肌肉收缩强直的作用,是痉挛性病症的主要病因病机。传统医学“风邪致痉”[2]的观点与现代支气管哮喘可由感染引发支气管痉挛而发作的认识是统一的。根据哮喘发病迅速、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发时痰鸣气喘的特征,与风邪善行数变的性质颇为相似。概而言之,引起哮喘发作的病因不外乎风、痰、瘀3个方面。根据传统病因学理论,针对哮喘致病因素之“风邪”、“痰浊”和“血瘀”,在哮喘发作期使用僵蚕等药能发挥其擅于入络搜邪,祛风止痉,化痰散结,活血通络平喘的功效[3],故其用于哮喘的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医学所指的哮喘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变态反应参与的气道炎症反应学说指出[4],外来性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气道炎症是其病理基础和核心,其发生与免疫反应细胞及其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粘附因子密切相关[5]。在近年的基础研究中,人们发现血小板与哮喘发作关系密切,血浆中血小板激活因子(PAT)、血栓素A2(TXA2)、血小板第 4 因子(PF4)、5-羟色胺(5-HT)含量的变化与哮喘发作期呼应,它们在血清中的浓度升高与哮喘发病有一定关系[6]。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血小板激活因子依赖血小板而发挥作用,是目前最强的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剂之一。除此之外,血小板也是产生炎症介质TXA2的主要细胞,TXA2能与血小板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其收缩支气管的作用,致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等作用。此外,血小板富含5-HT,当血小板聚集并脱颗粒时,5-HT能加强气道炎症作用,趋化炎症细胞,并能收缩支气管平滑肌。
血小板具有促进凝血的功能,在此过程中活化的血小板自身正反馈造成进一步活化,通过释放反应产生ADP,促进黏集反应,并进一步促使其他血小板释放ADP,扩大黏集反应[7]。彭延古等[8]研究发现,僵蚕的抗凝成分(ACIBB)对血小板黏附反应中的ADP途径以及凝血酶途径均有良好的阻断作用。ACIBB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僵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机制。另有报道,僵蚕体中所含的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的作用,白僵菌含有的甾体α-羟基化酶系可以合成类皮质激素,这些均可能为其达到抗过敏、抗炎症、抗支气管痉挛目的的药理学基础。此外,僵蚕中还富含槲皮素、山萘酚等成分,而槲皮素具有较好的祛痰、止咳作用,并有一定的平喘作用[9]。但是对于僵蚕的研究,目前主要局限在大鼠静脉血栓的形成、休克合并DIC和惊厥等动物模型研究上,对于是否能够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相关实验研究国内外并未涉及。
僵蚕作为传统中药,在治疗哮喘方面有着极其深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基础。但是,僵蚕有效成分的研究尚不深入,对其在调节支气管哮喘免疫与炎症机制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将其研制开发成为1种新型抗哮喘制剂,尚须得到更多基础研究结果的支持。
[1]邱幸凡,张茂林,余立敏.《内经》哮喘病理论诠释[J].中医药学刊,2004,22(7):1160-1161.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8-219.
[3]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9.
[4]陈志华,沈华浩.支气管哮喘分子发病机制的新视点[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1,6(2):96-101.
[5]王艳玲,杜国选,黄美杏.TH1/TH2平衡与哮喘的相关性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3-85.
[6]肖沪生,邵长荣.血小板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关系[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0):635-636.
[7]Nomura S.Function and clinal significance of platelet-derived microrrticl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matology,2002,16(74):397-404.
[8]彭延古,雷田香,付灿云,等.僵蚕抗凝成分ACIBB对实验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1):27-29.
[9]喻静.僵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7):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