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志玲 张 腾
(1.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出血性中风约占所有脑血管病的10%~30%[1]。而急性期有效的治疗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由于受传统中医发病学观点的影响,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存在着争议,多局限于平肝息风、化痰开窍为主,笔者经临床观察,发现此方法是可行的,并且临床疗效较好,认为脑出血急性期当重视活血化瘀的应用。
1.1 活血化瘀法的理论渊源 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是脏腑阴阳失凋,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血随气逆,血溢脑脉之外。中医学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清·唐容川《血证论》说“既是离经之血,虽是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因此脑出血应属中医学之“血证”,为脑中“离经之血”;《血证论》还提出“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生化之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新血不生。”所以说出血中风属于“血证”范畴,因其发生在脑,病机更为复杂,治疗更为困难,活血化瘀法对出血性中风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2 出血性中风的病理变化 长期高血压可使深穿支动脉血管壁结构变化,发生微小动脉瘤[1]。血压骤升时可引起小动脉瘤破裂出血。说明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血管壁的变化,与凝血机制障碍无关[2]。出血后由于血肿周围组织受压,水肿明显,较大的血肿可引起脑组织和脑室移位、变形和脑疝形成,因此尽快消除血肿,减少其对神经细胞的损害,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和预后的关键。而活血化瘀药物具有加速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的作用[3-4]。
1.3 实验室方面的依据 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黏、浓、凝、聚的特点,血液流变学检查多为异常[5-6],从微观角度证明了出血性中风患者瘀血证的存在。药理学实验也证明了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促进脑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的作用,同时具有拮抗超氧阴离子产生及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CT的应用为活血化瘀疗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提供了确切的证据,长期以来,采用CT对活血化瘀疗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动态观察,结果亦显示活血化瘀疗法可以加速血肿吸收。
2.1 通腑化瘀法 脑出血患者多见便干或便秘,尤其是急性期,而腑气不通又是出血性中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脑中瘀热阻窍,每与热结阳明相关。因阳明胃肠专司气机之通降,气机逆乱,则积滞内停、燥矢内结,必然加重瘀热阻窍之病势,对此急症故应大力通降阳明胃腑之热、上病下取,引血热下行,以缓解在上之“血苑”,气血得降,痰热得散,元神之腑自然清净。正如《儒门事亲》云“陈苑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真补存焉”。临床可选用大黄、当归、桃仁、芒硝等通腑泻热逐瘀。
2.2 平肝化瘀法 肝属木,主筋,与风气相通。余师愚言“肝属木,木动风摇”。内风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动风等证候。内风无论虚证、实证均与肝密切相关。五志过极、心火暴盛、肝阳暴动、风火相煽、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或肝肾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逆乱,气随血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上冲脑部,致使脑部脉络破裂而溢于外,正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亦有“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之说。治宜平肝息风,化瘀通络,可选羚羊角、全蝎、水蛭、三七、赤芍、郁金等。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火、痰、瘀之病理因素常相互交织,临床中上述各法可随症选用药物,使风火痰瘀各得所宜。
2.3 凉血化瘀法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多在肝肾不足、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多种诱因的触动,病邪作用机体多从热化,“热则生风”,脏腑气机升降骤然逆乱,气火上冲,迫血上涌,则血随气逆,冲激于脑;加之气有余则为火,致血溢脑脉外,血分癖热。脑中蓄血,郁而化热,而致癖热搏结,此即张秉成所说“血癖之处,必有伏阳”(《成方便读·复元活血汤》)。故血分瘀热阻窍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本证。此时应遵循急则治标的原则,给予凉血化瘀治疗。临床选牡丹皮、水牛角、赤芍、郁金、水蛭等活血凉血,止血而不留瘀。
2.4 豁痰化瘀法 中风之痰或蒙闭清窍,或流窜经络,若单纯化痰难以建功,故须以化瘀为要,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亦证明,中风病急性期血瘀证和痰证在中风病患者证候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风病的两大主要病理因素[7]。故以豁痰化瘀,开窍熄风为治疗大法,正如《血证论》云“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故去瘀血则痰水白消”。药物可选用石菖蒲、胆南星、郁金、僵蚕等。
总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血瘀已形成,在此阶段,瘀血新结,易化易祛,应以活血祛瘀为主要治法,选用破瘀血而不伤新血,入血分而不伤气分,破血而不伤阴之药物,可使血行通畅,气血调和。具体运用时尚需根据瘀血的部位、体质的强弱、脏腑的盛衰及是否有兼症等情况,辨证选通腑化瘀法、平肝化瘀法、凉血化瘀法、豁痰化瘀法,方能取得显著效果。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5.
[2]谭琦,熊先骥.脑出血存活与死亡病例的血液流变学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7,20(1):47-48.
[3]何宇平,陈亨平,黄鉴政.中风祛瘀通络胶囊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J].浙江医学,2001,23(9):53.
[4]朱冬胜,徐敏华,卫洪昌.中风系列制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3):133-136.
[5]李树波.血液流变学对急性出血性中风的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7):418-420.
[6]张国平,刘华,别晓东.不同类型中风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谱指标的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3):204-205,210.
[7]杨利,黄燕,蔡业峰,等.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5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