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华 国庆峰
近年来,随着日常生活中眼外伤发生率的逐渐增高,外伤致眼外肌断裂的患者也随之增多,其中下直肌断裂较为常见,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将会使患者遗留眼球转动受限、复视及视觉障碍等严重不良后果,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我院2005年—2010年收治因眼外伤导致的下直肌断裂病例21例,予行下直肌复位术,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21例均为我院眼科病房住院诊治的下直肌断裂患者,男 15例,女 6例,年龄16~51岁;右眼 12例,左眼9例;新鲜裂伤(外伤2周以内)者18例,陈旧裂伤(外伤2周以上)者3例。
本文所有患者外伤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眼睑或球结膜裂伤,眼球不能向下方运动,九个诊断眼位均有复视,并以伤侧外下方复视像分离最大,遮盖健眼下方影像消失。所有患者予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者注视33 cm和5 m时的斜视度。
本文21例中18例新鲜外伤者均行下直肌探查寻找肌肉断端,其中15例顺利寻找到断端,作“端对端”间断褥式缝合;3例因组织充血水肿明显一期未能寻找至断端,给予加压、皮质类固醇等药物,待组织水肿缓解后二次行下直肌复位术成功;3例陈旧性患者同样行下直肌探查,其中1例寻找至断端行修复术,其余2例因瘢痕粘连较重未能寻找至断端,而行外直肌移植术。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类药物预防感染、抗炎消肿,同时应用神经营养剂帮助神经肌肉功能恢复。
术后3 d,所有患者的眼球下转运动均有改善,但无法到位,并有一定度数的斜视;15例复视减轻(71.43%),6例自觉复视无明显改善。
术后1个月,患侧眼球能下转到位者13例,其余8例无法下转到位,均残留一定度数的斜视;复视消失者6例,其余15例复视明显改善。
术后6个月,18例新鲜伤者的眼球均能下转到位,3例陈旧伤者均只能部分下转到位;复视消失者15例,其余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复视。三棱镜检查,15例仍存在一定度数的斜视。
下直肌断裂多见于眼部切割伤或撕裂伤,因此对于切割伤和撕裂伤伴有眼睑和球结膜伤口者,要特别注意检查眼位和眼球运动,以及时发现有无肌肉断裂。在行眼睑结膜伤口修复时,也要仔细检查有无肌肉组织断离,以防漏诊误诊。
下直肌断裂的治疗无论是新鲜还是陈旧,应首选下直肌复位术。新鲜下直肌断裂由于伴有肌肉的拉伤,复位后不可能立即恢复全部功能,还存留部分垂直斜度,术中应注意不可轻易切除肌肉,经过术后一段时间的恢复,常可获得良好的效果。陈旧性下直肌断裂,单纯肌肉复位仍会存留部分垂直斜度,恢复较为困难,如术中无法寻找至肌肉断端,可选用直肌移植术〔1〕。
下直肌断裂复位术的关键是如何寻找到肌肉断端,我们的体会是:(1)新鲜的肌肉断裂由于下直肌周围有肌鞘、肌腱膜和节制韧带联系,其断裂后仅在肌鞘内退缩,因此应从破裂的结膜创面进行探查,检查肌肉附着点有无肌肉或鞘膜相连;如有相连者顺此向后寻找易找到肌肉断端。如肌肉完全断裂难以寻找至断端者,我们的经验是可先勾出下斜肌,沿下斜肌寻找至lockwood韧带,并从lockwood韧带向球后沿巩膜面寻找,多能寻找至断端。如看到粉红色肌肉断端,应行肌肉牵引缝线令眼球运动,有收缩力者为肌肉。(2)术中如一时无法寻找至断端,尽量避免大范围的结膜囊剪开反转。我们刚开始施行此手术时,因经验不足,曾大范围剪开结膜囊,反而更加无法区分结膜囊及肌肉组织。(3)陈旧性肌肉断裂,由于原附着点处外伤粘连严重,寻找断端时,应分离肌肉与瘢痕组织,尽量减少对肌肉的损伤。(4)术中不论断端是否整齐,轻易不要剪掉肌肉,避免术后肌肉麻痹情况加重〔2〕。
下直肌断裂复位术后眼球运动能得到明显改善,且随着时间推移可进一步好转,但仍会存留一定度数的斜视;复视可部分消失,但仍有部分患者向下方,尤其是外下方注视时复视无法消失。本文21例中仍有3例患者至今仍有复视,但自述能够克服。
综上所述,下直肌断裂复位术是治疗下直肌断裂有效手术方式,但须术前仔细地检查及术中耐心地寻找,这是治疗的关键。
[1] 杨景存.眼外肌学[M].郑州: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70-271.
[2] 王孜,王介平.眼外肌断裂伤修复的体会[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1,23(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