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2012-01-23 13:30张双喜
中医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内风风药腠理

张双喜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病变。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与遗传、免疫、凝血、感染、环境因素有关[1]。中医学对此病有“泄泻”“肠风”“脏毒”“结阴”“血痢”的称谓,常见病因为六淫、饮食、七情、先天因素等[2]。笔者认为,内外风邪协同作用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风论治此病将会在某种程度上为此病证提供可选的治疗方案,并有利于维持治疗效果,预防复发。

1 致病因素与内在发病条件

1.1 正常运行之风

外感风邪是致病的始动因素。风是人们能直观感觉到的一种自然现象,为六气之一,风应四时而生,催生万物,故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机体脏腑也有川流不息之风,其实质为人身之阳气,或化气,或运血,或布津,或升阳,阴阳协调,脏腑和谐,故能运行有序。同时,通过内外交换,推陈布新,纳清吐浊。

1.2 内外风相合而发病

内脏阴阳失和所致内风是发病的内在条件。《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风性善变,当自然界风气偏胜,或不当时令出现,或恰逢正气虚弱之体,风就作为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侵袭于机体,引起多种疾病。又云:“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风性轻扬,袭于皮肤腠理之间,汗窍开泄,循经至肺,肺经下行至脐,联络大肠,传变至大肠经;同时因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必与天地之气相感应,同气相求,机体内在之风运行失常,阳气动变,阴阳失和,内外相因,共同致病,引起此病的发生。

2 风渗透于各种临床表现

2.1 风水相作引发肠鸣、泄泻

《黄帝内经》云:“肠鸣有五,一曰邪在大肠,肠中雷鸣。”此邪即为风邪。中医习惯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下如水样者称为“泻”,其都强调水湿在泄泻发病中的作用,此水湿为体内阴阳失衡,水道失调的一种病理性产物;阳气动变,水湿不化,清气下泻,风水相作。现代医学认为,肠鸣音是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的一种断续的气过水声;将腹泻的原因归为细菌、病毒、受凉、伤食、水土不服等。何为气过水声?其需要少量的水液及少量的气体共同而为之。肠道内的气体无外乎吞咽所得、呼吸所得、分解所得。吞咽、呼吸乃外界之风入肠腑之通路;分解代谢为内风产生之途径。细菌、病毒、寒凉属外感风邪入里,伤食、水湿属脏腑阴阳失和、气机失调,正是在这样的作用下,发为肠鸣、泄泻。

2.2 风气相求而生腹胀、矢气

溃疡性结肠炎经常发生腹胀、矢气,初病在经未入络属气,故以胀为主。肠腑之风居无定所,伤及络脉,故间歇性发作,腹痛绵绵,痛无定处。结肠炎的腹胀腹痛多跟随泄泻而缓解,泻则气下,胀则气滞。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疏泄,主一身之气机。若风木雍滞,气机失调,升降出入之功紊乱,中焦气阻,故而腹胀、矢气。临床上结肠炎患者往往表现为受纳失常,食后腹胀,吸收障碍,清气下泻而顽谷不化。

2.3 风作血动而成便脓、下血

叶天士谓:“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内风萌动,血不得藏……下则为便血诸病。”风体阴而用阳,故外风容易入里化热,内风容易动血,内外相合而引起便脓、下血。风性善行而数变,风行而气机调达、血脉畅通。若风入血,血随风走窜妄行,同时内风耗津伤阴血即可表现为便血、贫血;风邪灼伤肉脂,热盛肉腐,下出为脓。疾病后期因伤津耗血、血脉艰涩则表现为瘀血证。现代医学研究[3-4]认为,炎症性肠病患者凝血和纤溶状态异常与疾病活动性相关,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是炎症活动性的预测因素,从风至血,完成了从气分到血分的表里传变,疾病也由浅入深,从轻至重。

3 风药的作用

所谓风药,一则取义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的说法,二则因此种药味辛气薄,其性走散,可起醒脾散滞、疏肝解郁之效,而肝为风木之脏,故以“风药”称之。风药以其辛散宣通之性,不但能开达肌腠,还能宣达脏腑三焦之腠理。开脾之腠理,则脾能散精;开肺之腠理,则肺气宣通,水精四布;开肾之腠理,则能气化五液;开肝之腠理,则能畅通经输,疏泄滞液;开三焦之腠理,则水道通而布津。腠理开,则元真气通于内外,三焦道路畅顺,脏腑功能趋于平正和调,不论气机怫郁于何处,均能藉风药之开达腠理、疏通气血而达振奋阳气、促进气化的作用,则不治泻而泻自止,未健脾而脾自强[5]。

《武威汉代医简·木牍·82甲》曾用姜、桂等治疗久泻肠辟卧血(肠辟下血);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卒得鬼击》[6]用独活、升麻等治“胃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陈自明《妇人良方》[7]使用防风如神散治风热气滞,粪后下血;李东垣更善用风药治疗血证;《本草衍义补遗》承王好古《汤液本草·卷中·草部》“治血以防风为上使,连翘为中使,地榆为下使”;汪绮石《理虚元鉴·卷上·肠风便血不同怯症》[8]载炮制以改变风药作用的趋向性,其谓:“散风用炒黑防风、荆芥为主,此二味,生用则能散风于上部,炒用则散风于二肠,荆芥尤为要药。”风药的宣发升散功能对脏腑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现代药理[9-10]研究证实,多数祛风药有非甾体类药所具有的解热镇痛、抗炎抗菌作用,可减轻结肠炎症反应;可以抑制COX-2表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高凝状态,抗氧化。另外,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尚可抑制肠管平滑肌的过度收缩调节肠管蠕动与分泌作用,从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缓解肠鸣、泄泻等症状[11]。

4 疾病的防护

预防外风、调摄机体有助于疾病的防护。体质是指机体的素质,属于正常人体学的内容之一,是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它通过人体机能和形态的差异性表现出来,而机能方面主要表现为脏腑阴阳各自不同的活动特征、机体抗邪愈疾病的能力等。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普遍认为系免疫、遗传及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脏腑阴阳失和,产生内风,机体自身的紊乱加上抗病能力的减弱以致外邪侵袭,必将引发“肠风”的反复性发作。因此,必须注意饮食摄生,内脏阴平阳秘,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5 小结

综上所述,溃疡性结肠炎以肠风命名当属恰当,在内外风共同作用下引发其腹痛、腹泻、肠鸣、腹胀、脓血便等一系列症状。疏风散邪是此病治疗中的重要治法,但机体阳气之变动、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本,而脾胃为气机之枢纽,故健脾升清当贯穿疾病治疗之始终;法于阴阳,调理饮食,脾胃健运,清升浊降,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1]江学良,崔慧斐.溃疡性结肠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06.

[2]郭军雄.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J].中医研究,2010,23(10):9-11.

[3]安贺军,王新月,于玫.益气活血解毒法对溃疡性结肠炎血浆血小板活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1,28(4):281-283.

[4]高沿航,高普均,王春光,等.溃疡性结肠炎与抗β2糖蛋白I抗体及血小板活化状态之间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4):3118-3121.

[5]刘月红.风药治疗慢性腹泻浅谈[J].北京中医药,2009,28(5):378.

[6]葛洪.肘后备急方[M].王均宁,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7]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王咪咪,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8]汪绮石.理虚元鉴[M].谭克陶,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9]申秀云.益肾壮骨祛风除湿法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19(1):17-19.

[10]段志学,王振华.祛风除湿颗粒药效学实验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2):18.

[11]高天辉.羌活治肠鸣久泻效佳[J].中医杂志,1999,40 (10):22.

猜你喜欢
内风风药腠理
《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眩晕方法探析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从内风论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思路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治疗偏头痛用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