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2012-01-23 07:41包巧瑾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头位耳石规管

包巧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ng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称耳石症,分为壶腹嵴顶耳石症和管结石两种。本病常为特发性,一般为单侧发病。患者多集中于40~60岁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据近年统计,发病率高于梅尼埃病,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门诊诊治的60例BPPV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治疗组男性14例、女性16 例;年龄26 ~63 岁,平均(52.20 ±1.02)岁;后半规管BPPV 25例、水平半规管BPPV 5例。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 27~68岁,平均(53.10±1.05)岁;后半规管BPPV(P-BPPV)24例、水平半规管BPPV(H-BPPV)6例。上述2组病例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0例患者均符合BPPV的诊断依据:①头位变化后的1~4 s后出现眩晕;②眩晕具有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③眩晕在1 min内自行停止;④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⑤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Dixhallpike诱发试验:49例阳性且呈扭转性眼震,诊断为P-BPPV。仰卧头位试验:11例阳性且呈水平眼震,诊断为H-BPPV。在做诱发试验前均常规做心电图、颈部X线片和经颅多普勒检查,以排除严重心脏病、颈椎病和颈动脉狭窄[2]。

1.2 方法 观察组予体位限制(尽量避免快速转头,睡眠时取健侧卧位)联合镇静、改善微循环、止晕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耳石部位予相应的手法复位。对首次复位治疗后仍有眩晕者,可经多次复位治疗。疗程1周,1周后电话随访。

Epley复位法:①患者头位,头向患侧转45°,迅速将其由坐位变成平卧位,头向下垂30°;②立即向健侧转90°;③头部连同身体继续向另一侧转90°;④缓慢坐起,头略向前倾,持续2 min。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个体位眼震消失再保持1 min[3]。用于治疗P-BPPV。

Barbecue翻滚法: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的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②身体向健侧翻转,使面部朝下;③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④坐起。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个体位眼震消失再保持1 min[4]。用于治疗H-BPPV。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在变换体位时眩晕消失;好转:在立即变换体位时仍有轻微、短暂的眩晕感,或有轻度头晕感;无效:治疗后眩晕次数和程度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将治愈和好转记为有效。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18例,其中P-BPPV 16例、H-BPPV 2例;好转9例,其中P-BPPV 8例、H-BPPV 1例;无效3例,其中P-BPPV 1例、H-BPPV 2例,总有效率90%。典型病例:女性,42岁,2008年2月在向左翻身时出现短暂眩晕。反复发作,症状持续1年余。因经济原因未曾就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009年5月来本院就诊,症状符合BPPV,诊断为P-BPPV。经2次Epley复位法治疗,症状消失,患者满意。

观察组治愈10例,其中P-BPPV 8例、H-BPPV 2例;好转11例,其中P-BPPV 9例、H-BPPV 2例;无效9例,其中P-BPPV 7例、H-BPPV 2例,总有效率70%。典型病例:女性,60岁,出现BPPV症状后2 d就诊。因惧怕手法复位治疗,予体位限制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山莨菪碱(654-2)对症治疗,症状消失。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BPPV是一种内耳机械性疾患,是周围性眩晕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既往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常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采取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BPPV可能与头部外伤、耳部手术、病毒性迷路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关,但尚有部分病例病因不明。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囊斑表面覆有一层耳石膜。该膜由多层碳酸钙结晶和蛋白质凝合而成,此处的碳酸钙结晶称为耳石。某些情况如感染、外伤、变性等可引起耳石脱落并有可能掉入半规管,从而产生眩晕。

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但一般要经过数周或数月症状才能缓解。本研究治疗组病例在治疗1周内(低于自限时间)的有效率达90%,表明其效果主要源自耳石复位成功而不是病情自限。半年后随访,治疗组无复发病例。1年后随访,有1例复发,予Epley复位法治疗成功。耳石复位法是根据半规管耳石症学说及半规管与前庭的解剖关系所设计的一系列促进耳石颗粒从半规管排出的程序化手法。耳石颗粒因患者头位的变动,受重力影响而逐渐向半规管总脚移动,最后患者坐起并低头,颗粒进入前庭,眩晕等症状缓解[5]。手法复位时要保持一定幅度的转动角度,缓慢或快速均可获得良好效果,可重复治疗。症状不能完全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并非所有的耳石均回到了椭圆囊,所以应在每个步骤停留至少30 s,保证耳石有充分沿重力方向移动的时间。治疗无效可能是由于病变半规管定位有误,复位方法选择不当;或是耳石在移动过程中,膜半规管出现狭窄致耳石不能返回椭圆囊[5]。P-BPPV还可采用Gans复位法治疗。H-BPPV还可用Lempert复位法、Gnfoni复位法、Casani复位法治疗[6]。在治疗时应注意,因为治疗中能够诱发眩晕,部分患者会出现恐惧或不配合,尤其是60岁以上患者,应在治疗前向患者交代清楚,以消除其恐惧而配合治疗。观察组予体位限制联合镇静、改善微循环、止晕对症治疗,起到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内耳水肿,改善内耳微循环作用,所以有部分患者症状消失或缓解。

BPPV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中枢性位置眩晕:常见于大脑第四脑室肿瘤及血管病变,可有头痛、恶心、呕吐及其他阳性神经体征,CT及磁共振成像可进一步确诊。

2)前庭神经炎:突然发病,可持续数天,患侧前庭功能下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血常规示白细胞轻度增多。

3)颈椎病:颈椎骨质增生可压迫椎动脉或刺激颈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痉挛,使前庭供血不足。眩晕发作与特定头颈位置有关,常合并其他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如头痛、视觉障碍及上肢麻木等。

4)神经症等疾病。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治疗BPPV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方法简单、易重复,患者多能接受,又节约医疗费用,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手法复位治疗不能缓解者可及早行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

[1] 单希征,龙顺波.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43(10):786-788.

[2] 宋海涛,高波,彭好,等.165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管石复位治疗疗效观察[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4(4):283-286.

[3] 林金鱼,阮淑萍.改良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6):987.

[4] 储旭华,夏怀林,汪滨农,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自我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122-124.

[5] 孟娟,尹蓉,郑虹,等.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4):4194-4195.

[6] 董万利,殷晓菁.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7,1(3):143-146.

猜你喜欢
头位耳石规管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158例头位难产产妇的临床分析
用三棱镜改善头位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
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应用徒手旋转的可行性研究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
189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