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梅,曲慧馨,姜丽丽,陈少宗
(1.济南军区烟台疗养院,山东 烟台264001;2.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病症,表现为难以入睡、熟睡维持困难和醒后不能恢复精力与体力的一类病症。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加,本症的发病率日益增多。失眠可引起患者焦虑、恐惧或抑郁、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难治性病症之一[1]。近年来临床治疗方法多样,其中电针、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2~3]。笔者采用走罐并艾灸加电针综合治疗慢性失眠症63例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全部126例慢性失眠症患者来源于2007年9月~2009年6月济南军区烟台疗养院失眠专科。其中男性病人53例,女性病人73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0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3个月,70例正在服用安眠药,安眠药物耐受性失眠患者24例。将符合标准的病例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电针加中药治疗组(简称针药组)、走罐并艾灸加电针综合治疗组(简称罐灸针组)。
罐灸针组63例,男26例,女37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7.1±5.1)岁,病程3 个月 ~30 年,平均病程(9.2±6.1)月;肝郁化火型18例,痰热内扰型12例,心肾不交型15例,心脾两虚型12例,心胆气虚型6例;34例正在服用安眠药物,其中24例每周使用药物3次以上,安眠药物耐受性失眠患者14例。针药组63例,男27例,女36例,年龄30~63岁,平均年龄(46.7±3.6)岁,病程3 个月 ~27年,平均病程(8.7 ±6.5)月;肝郁化火型16例,痰热内扰型13例,心肾不交型16例,心脾两虚型11例,心胆气虚型7例;36例正在服用安眠药物,其中26例每周使用药物3次以上,安眠药物耐受性失眠患者10例;治疗过程中罐灸针组脱落病例1例,针药组脱落3例,进入结果分析122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4]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①患者以睡眠障碍为唯一原发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多梦、易醒、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等;②社会功能受损及引起苦恼,包括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头胀、头昏、注意力不集中、活动效率下降、关注失眠及担心失眠的后果并由此产生苦恼;③失眠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8分;⑤中医辨证分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5型。
①凡符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者;②治疗期间可以维持原有的药物治疗、减量或停用,但不能加量或换用其他药物;③年龄在30~65岁之间,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按计划坚持治疗者。
①患有影响睡眠的严重器质性和躯体疾病者(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脑卒中、严重精神性疾病、严重冠心病等);②排除全身性疾病如疼痛、发热、咳嗽、手术等,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引起者;③酗酒或精神药物滥用所致失眠者;④肿瘤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晕针及其他不能耐受针灸治疗者;⑤在治疗中有精神刺激等意外打击者。
两组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接受睡眠卫生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对待失眠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睡眠习惯,治疗3周后,增加快走运动疗法,每次30 min以上,每周3次以上。
2.1.1 罐灸针组 所有患者根据症状、舌象、脉象四诊合参辨证分型,肝郁化火型及痰热内扰型为实证;心肾不交型、心脾两虚型及心胆气虚型为虚证。
走罐治疗:患者取俯卧位,用凡士林软膏涂擦患者背部,采用崔字牌玻璃罐,用闪火法在背部拔罐,在督脉经大椎-腰俞、膀胱经第一侧线大杼-白环俞、膀胱经第二侧线附分-秩边上施以缓慢柔和的往返走罐,在肩井、天宗、心俞、肝俞重走或坐罐,以皮肤潮红、患者能耐受、感到舒适为度,虚证用2号罐轻吸轻走,每次5 min,实证用3号罐重吸重走,每次10 min,每周1次,10次为一疗程。
艾灸方法:走罐后采用16 cm×11 cm×10 cm双孔实木灸盒(盒内中心有2个5 cm×4 cm×4 cm不锈钢丝网格),不锈钢丝网与盒底距离有4 cm,将3∶1艾绒放满网格,从艾绒底部点燃后,置于肾俞部,局部温度舒适能耐受时,关闭灸盒盖灸脾、肾俞穴部及八髎穴部10~30 min后,打开盒盖,持灸盒从大椎至八髎穴移动灸背部督脉经及膀胱经第一、二侧线部10~30 min,然后患者取仰卧位,灸神阙、关元穴部10~30 min,最后患者先取坐位采用火龙罐灸双足三里穴,再取俯卧位灸双涌泉穴,每隔5 min检查局部温、湿度,若有水及时擦除,虚证艾灸温度高移动慢,每个部位每次灸30 min,实证艾灸温度低移动快,每个部位每次灸10 min,依次从脾、肾俞穴灸至涌泉穴,每周1次,10次为一疗程。
针刺治疗:主穴取百会、哑门、印堂、曲池、中脘、关元、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随证加减:肝郁化火型配膻中、阴陵泉、太冲;痰热内扰型配丰隆、足三里、内庭;心肾不交型配大陵、肾俞、涌泉;心脾两虚型配脾俞、大横、足三里;心胆气虚型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患者取俯卧位,暴露施针部位,常规消毒后用0.30 mm×(15~40)mm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哑门用泻法,背部穴位根据辨证,虚补实泻,用弱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不留针;起针后再取仰卧位,快速进针后施捻转手法,其中印堂、大陵、太冲、内庭用泻法,关元用补法,余穴根据辨证用虚补实泻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各穴位得气后,每次选用一侧曲池与另一侧内关或神门、双三阴交与双血海或双丰隆、双太溪与双足三里或双太冲或双内庭,共5组穴位接G6805电针仪的导线,采用连续波,频率 10 ~100 Hz,波宽 0.3 ms,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舒适为度,同时腹部与双膝部穴位加频谱照射,电针刺激20 min,每周2次,2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
2.1.2 针药组 所有患者根据症状、舌象、脉象四诊合参辨证分型,肝郁化火型用加味逍遥丸,每次6 g,每日2次;痰热内扰型,用保和丸,每次8粒,每日3次;心肾不交型用交泰丸,每次8粒,每日3次;心脾两虚型用归脾丸(党参方),每次8粒,每日3次;心胆气虚型用柏子养心丸,每次6 g,每日2次。针刺治疗方法同罐灸针组。
2.2.1 疗效评定标准[6]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者。
2.2.2 疗效评定方法 采用国际公认的匹兹堡睡眠指数表(PSQI)[7]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定,由失眠专科医师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后各评定1次。
2.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两组间差值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1;与针药组差值比较,*P <0.01。
?
由表1可知,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睡眠障碍外,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由表2可知,罐灸针组总有效率与针药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例
表3所示,罐灸针组远期疗效与针药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访中发现个别病人随着失眠改善伴有的慢性疾病得到了控制甚至治愈,罐灸针组1例伴有高血压4个月、糖尿病近2年的患者,停服降压、降糖药1年,监测血压及空腹、餐后血糖一直正常;3例浅表性胃炎治愈;1例青光眼治愈;1例高血脂、脂肪肝治愈;2例高血压、1例糖尿病、1例干燥综合症均得到不同程度控制;针药组1例高血压、1例糖尿病得到了不同程度控制。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有2例出现血肿或瘀斑,3~5日自行消退,罐灸针组4例足三里出现水泡,及时排除水泡中渗出,5~6天痊愈,余无不适。
慢性失眠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常见病症,其慢性化过程是受多种躯体和精神因素的共同影响,失眠会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注意力不能集中,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和抑郁症、焦虑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功能性疾病,以及各个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治疗失眠多以镇静安眠类药物为主,副作用大,依赖性强,易耐受[8]。慢性失眠症由于病程迁延及病因、病情复杂,任何单一的治疗方式都不可能解决某一患者的所有问题,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慢性失眠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整体观联合“罐灸”及电针疗法进行个体化干预具有优势。
失眠症在《难经》中称为“不寐”,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各种原因导致机体阴阳失衡、阳盛阴虚、阳不交阴。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胆、脾、肾等脏腑阴阳失调和气血失和相关,导致心神失养、心神不安。针灸、中药根据症状、舌象、脉象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虚补实泻,或疏肝解郁,或清热化痰和中,或补益心脾,或滋阴降火,或益气镇惊。哑门、风池、印堂、太冲,泻之能熄风潜阳清脑,引上亢之阳下行,配肾俞、三阴交、神门有相济心肾水火的作用,可上下相济,心肾同治,内关、心俞养心安神,血海为足太阴脾经之要穴,为十二经脉之海,针刺血海可调理脾胃、通达气血。在针刺的基础上通以电刺激,不仅加强针刺的作用,还能改善大脑皮层功能,从而使大脑的兴奋性处于一个平稳状态[9]。久病必虚,受《黄帝内经·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及《医学入门》“诸病药和针不治,须用灸”的启发,慢性失眠症是顽固性疾病,患者不论起因虚实,久病常累及心、肝、脾、肾等脏腑,互为因果,导致阴阳失调,久病体虚、久病气滞、气滞血瘀,郁而化火,虚、火、瘀、痰热互扰出现了一系列虚实夹杂阴阳失衡的病症。艾叶药性温热,味苦辛,归脾经、肝经、肾经,通全身经络,祛寒通络温经,益气活血化瘀,平衡脏腑功能,从而阴阳平衡[10]。根据经络理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又因其与任脉相通,故又可联络一身之阴气。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两侧,其背俞穴与五脏六腑密切相连,长于治疗脏腑病证。背部督脉经和膀胱经第一、二侧线走罐加艾灸,在肩井、天宗、心俞、肝俞重走罐或坐罐泻心、肝火,依次从脾、肾俞穴灸至涌泉穴补脾、肾,可平衡阴阳、综合调理人体脏腑功能。同时,督脉和膀胱经都入络脑,与脑髓关系密切,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能有效改善经络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促进阴阳平衡,使脑有所依,神有所靠,而达到宁神安寐之功效[8]。根据不同个体的心理症结,采用心理疏导疗法及快速行走可能对治疗本病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9]。在临床研究过程中,笔者观察到,慢性失眠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安眠药耐受性失眠患者尤重;罐灸针疗法对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心肾不交型及湿热体质、气滞血瘀体质的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疗效好;罐灸针疗法对慢性病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罐灸针疗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日间功能改善明显。走罐并艾灸既能滋阴、驱邪外达又能补阳、调和脏腑而平衡阴阳,联合随证电针疗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平阳秘”,治疗慢性失眠症标本兼治,患者依从性好,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多个指标比较P<0.05或P<0.01);罐灸针综合疗法具有无毒副反应、安全有效、不易复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罐灸针综合治疗后期疗效优于针药治疗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罗仁瀚,徐凯,周杰.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2):5-6
[2] 奚玉凤.失眠症的针灸特点及临床研究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9):51-52
[3] 杨自威.针刺为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4):6-8
[4]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23
[7]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8] KRYSTAL AD.The changing perspective on chronic insomnia management[J].J Clin Psychiatry,2004,65(Suppl 8):20-25
[9] 赵立刚,史榕荇,吴茜,等.电针四神聪穴治疗失眠疗效及脑地形图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6):35-36
[10] 王玲玲.艾灸的特点及温通效应[J].中国针灸,2011,31(10):86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