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涛,王 炜,王卓文
(宁夏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大武口医院,宁夏石嘴山75300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如治疗不及时(急性期恰当的治疗是本病快速、完全恢复的关键[1])或选择方法不恰当,会给患者外观面容上留下后遗症,造成患者身心的永久伤害,笔者结合本病的特点及电子诊疗仪所具有的输出设备,于2009年3月~2011年9月应用电针及穴位贴片治疗周围性面瘫,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59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科门诊和神经内科病房,由笔者按首诊日期周一、二,周三、四,周五、六顺序依次分为电针组、穴位贴片组和针刺组。其中电针组56例,贴片组51例,针刺组52例,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资料如表1所示,病程均为1~15天内就诊。经统计学处理,3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情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
1.2.1 诊断标准 西医依据《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2],中医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面瘫诊断[3]。
1.2.2 纳入(或排除)标准 ①符合中医之“面瘫病”诊断,西医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②所有病例经检查排除脑外伤、耳科、颅内肿瘤、精神病、妊娠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脱落病例;③病程不超过15天;④均为单侧面瘫。
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翳风、水沟、颧髎、下关、承浆均为患侧,合谷为健侧,3组取穴一致。
2.2.1 电针组 患者取仰卧位,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再将SDZ-Ⅱ型电子针疗仪2根导线与针柄连接,每日轮次将金属线夹接于地仓和颊车、下关和阳白、承浆和鱼腰或颧髎和合谷当中的两组。波形选用连续波,频率为1.2 Hz。患者病程1~7日以内的治疗刺激强度要轻,以患侧面部肌肉有轻微抽动即可,此后可逐渐调节刺激量,至强度为(1±1)左右,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2.2.2 贴片组 针刺30 min取针,患者取仰卧位,然后将SDZ-Ⅱ型电子针疗仪2根导线自粘贴片2副,每日轮次粘贴于地仓和颊车、下关和阳白、承浆和鱼腰或颧髎和合谷当中的两组。波形选用连续波,频率为1.2 Hz,时间为15 min,患者病程1~7日以内的治疗刺激强度要轻,以患侧面部肌肉有轻微抖动即可,此后可逐渐调节刺激量,强度为(2±1)左右,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2.2.3 针刺组 患者座位,选用直径0.35 mm毫针,所取主穴、所用针具及医者手指经常规消毒,将针刺入穴位得气,每日治疗1次,每次30 min,初期(1~7日以内)为捻转泻法,后期为捻转补法,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效果。
3组治疗的同时,对门诊急性期患者(病程1~7天内)均采取与病房统一方案: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抗病毒剂治疗。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日本神经研究会提议的40分法判定面神经麻痹程度,分别观察静止、蹙额、轻闭眼、重闭眼、患侧闭眼、动鼻翼、鼓腮、示齿、吹口哨、口呈一字型10个动作,分3个等级评分,两侧无明显差异为4分,患侧动作减弱为2分,患侧动作减弱为0分。3组患者均在首诊时(治疗前)及30次时(3个疗程)按上述方法进行评分,并按如下公式计算出改善率:
痊愈:改善率达100%;显效:改善率60% ~99%;有效:改善率25% ~59%;无效:改善率<25%。
3.2.1 3组面瘫患者疗效结果 见表2。
表2 3组疗效比较 例(%)
表2显示电针组痊愈显效率为87.5% ,总有效率为98.2%;贴片组分别为84.3%和100.0%;针刺组分别为67.3%和94.2%;经统计学卡方检验,电针组和针刺组比较P<0.05,表明电针组治疗面瘫的痊愈显效率明显优于针刺组,而电针组与贴片组、贴片组与针刺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3.2.2 3组面瘫患者痊愈显效病例所用疗程比较见表3。
表3 3组痊愈显效病例所用疗程比较 例
表3显示电针组、贴片组、针刺组痊愈显效病例所用的疗程,电针组和针刺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卡方检验,P<0.05,表明电针组治疗面瘫所用疗程明显优于针刺组,而电针组与贴片组、贴片组与针刺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很多时候都是病人早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脸颊僵硬、口角歪斜或是吃东西时塞牙、流口水。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多认为与面神经的炎性水肿或血管痉挛,也或骨质限制等导致面神经缺血、缺氧,甚至变性、坏死有关[4]。早在《黄帝内经·灵枢》就称本病为“僻”、“卒口僻”,到了宋代始有“口眼喎斜”,根据其外在的征象、经络的循行、内在的脉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外受风热或风寒之邪气,内存阳明、少阳经络空虚或热盛致面部经络阻滞、气血不和、经脉失养,导致面肌驰纵,在治疗上可用内服中药、针灸、熏蒸、外敷等措施,因针灸有着简、便、廉、验的效果,越来越被临床医师和患者所接受。
随着面瘫临床治疗的积累,电子针疗仪在面瘫治疗上已经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电针治疗面瘫分期研究也逐渐成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应是急性期而非静止期[5]逐步成为共识,既往临床少有SDZ-Ⅱ型穴位贴片的观察,笔者通过这次临床观察可知:电针组与贴片组、贴片组与针刺组治疗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疗程比较,电针组与贴片组、贴片组与针刺组经统计学处理也无明显差异;电针组和针刺疗效对比,P <0.05,疗程对比,P <0.05,说明电针治疗面瘫在疗效和疗程明显优于针刺组。综合上述可以得出:穴位贴片在面瘫治疗上是有一定疗效的,因为穴位贴片可以起到局部“拟按摩功能”,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促进面部机能改善;穴位贴片治疗面瘫总体效果介于电针与针刺之间,并不突出,且其每次用时为45 min,再加上贴片自身黏粘性并不是太好,需要定期更新,所以在面瘫治疗上,电子诊疗仪广泛应用电针而舍弃穴位贴片。
[1] 熊继发.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1,21(2):51
[2] 陶天遵.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S].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8-99
[3] 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0
[4] 田强,李义,张世忠,等.电针配合TDP灯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5):5:470
[5] 翟群威,熊涛.电针治疗不同病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