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012-01-11 06:47亓贝尔李晓芳董瑞娟刘博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耳蜗使用者言语

亓贝尔 李晓芳 董瑞娟 刘博

听力损失是人类最主要的感觉缺失之一,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听觉、言语能力的发展,还可能导致其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对听力损失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产生严重影响[1~4]。人工耳蜗、助听器作为目前最常用的人工听觉装置,在帮助听力损失者改善和重获听力、促进言语发育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听力损失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5,6]。本研究拟通过调查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听力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对重度听力损失者身心健康状态的改善程度,为制定个性化的听觉-言语-心理康复计划,帮助听力损失者回归主流社会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18名(耳蜗组)作为研究对象,男10例,女8例,年龄17~62岁,平均33±14岁,人工耳蜗使用时间均在14个月以上。其中7人在正常学校就读,10人在当地工作,1人务农,口语交流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流方式,耳蜗组基本情况见表1。对照组为既往无耳鼻咽喉科病史、无耳聋家族史、250~8 000 Hz纯音听阈≤15 dB HL的听力正常人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6~38岁,平均29±4岁。

表1 人工耳蜗植入者基本情况

注:O:Oral language 口语交流; L:Lip reading 唇读; LVAS: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1.2研究方法 心理健康状态评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人格评定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两者均为自陈测试,受试者参照统一的指导语,结合现在或者过去一周的实际情况自行填写问卷,由研究人员将回答结果输入北京师大辅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开发的辅仁心智心理测评系统进行评分。

1.2.1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lnventory) 又名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是一个包含90个项目的症状自陈量表,主要反映受试者有无各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九个因子[7]。各项目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分别计1~5分,得分≥2者计为阳性。各因子分反映受试者在该项目的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重[7]。

1.2.2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根据内外倾向、神经质、精神质三个维度的不同倾向和程度对人格特质进行测量[8],共85个题目。本测验使用陈仲庚等[9]修订的成人版,适合初中及以上年龄的人群测试。受试者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是(计1分)”或“否(计0分)”,按照精神质(P量表)、内外倾向(E量表)、神经质(N量表)、掩饰性(L量表)分别记分,用于分析个体人格特征[7]。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耳蜗组与对照组SCL-90评定结果比较 耳蜗组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六个因子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躯体化、强迫、抑郁三个因子的得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耳蜗组与对照组SCL-90评定结果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耳蜗组与对照组EPQ评定结果比较 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内外倾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四个量表得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耳蜗组与对照组EPQ评定结果比较(分,

3 讨论

听力损失是人类最常见的残疾之一,亦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首要因素。听力损失者由于缺乏听觉刺激、回馈与沟通,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离,阻碍其认知、语言等心理功能的发展,当面对竞争或遇到挫折时缺乏向外界寻求支持的有效手段,因此与听力正常人相比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及情感,严重时甚至可导致精神状态的恶化[4,10,11]。目前,临床上对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及防止因聋致哑的主要手段是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植入人工耳蜗可有效帮助大多数听力损失者获得较好的听觉和言语识别能力[12,13]。随着听觉功能的恢复,听力损失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能否得到改善值得关注。

从文中结果看,人工耳蜗植入者在SCL-90量表的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六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虽然人工耳蜗装置能帮助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重获听力,但是作为一组特殊的人工听觉群体,在与健听人的交往中,仍会因存在听觉及言语功能的缺陷而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耳蜗组人际关系因子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明显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而且由于人工耳蜗使用者在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能力下降[14],其中部分人工耳蜗使用者还需要借助唇读理解语言,因此人工耳蜗使用者在社会交往中多处于被动状态,往往不愿意主动和陌生人交流,导致其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自卑感。长期的人际关系敏感状态会进一步导致其社会适应不良,进而影响其他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得这类人群更易产生焦虑、恐怖等症状[15,16]。耳蜗组的敌对性和偏执两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也可能与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交流的机会和经验欠缺有关。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个体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人工耳蜗使用者和听力正常对照组的人格特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受试者在内外倾向、神经质、精神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组人工耳蜗使用者没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在性格倾向、自我控制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与听力正常人相当。以往针对耳聋群体人格特质的研究表明,听力损失对聋人的人格形成有巨大影响,大多数聋人的人格有明显偏离,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不健康的人格导致聋哑人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各种生活事件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产生负性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而造成适应困难[13,17,18]。本研究结果与此不一致,考虑原因如下:首先,人格是个体与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组受试者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3~18岁)听力尚处于正常或者仅为轻度至中度聋,因此听力损失并未对人格的形成产生明显不良影响;其次,耳聋发生后积极使用助听器辅助听觉并尽快植入人工耳蜗恢复听觉,使其并未长时间脱离主流社会,也有利于其人格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本研究发现人工助听装置虽然可以帮助听力损失者重获听力,但是在与健听人的交往中仍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等不良心理状态,提示为人工耳蜗使用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听障者的主观感受;在关注听力残疾本身的同时,还要关注由此引起的其它损伤,特别是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不足。以《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 2015 年)》为指导,同时考虑听觉言语能力和心理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制定有效的听觉言语康复以及心理干预计划,有针对性地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听力损失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前提下,使患者达到心理、精神以及社会层面的康宁,帮助其完美回归主流社会。

(致谢:在此对作为听力正常对照组参加本研究的全体同志表示感谢!)

4 参考文献

1 Espmark AKK, Rosenhall U, Erlandsson S. The two faces of presbyacusis: hearing impairment and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J]. Int J Audiol,2002, 41:125.

2 王淑玉,李晓明,赵丽,等.重度听力障碍儿童听觉干预后非言语认知及社会适应能力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16:225.

3 Monzani D, Galeazzi GM, Genovese E, et al. Psychological profile and social behaviour of working adults with mild or moderate hearing loss[J]. Acta Oto-Laryngologica, 2008,28:61.

4 黄丽琴,杨桦.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7,8: 469.

5 肖瑞春.老年性聋患者配戴助听器前后的心理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 16: 259.

6 Knutson JF, Murray KT, Husarek S, et al. Psychological change over 54 months of cochlear implant use[J]. Ear Hear,1998,19:191.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35.

8 Eysenck HJ, Eysenck SBG. Manual of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scales (EPS adult)[M].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Publishers, 1996.92~98.

9 陈仲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 心理学报, 1983, 15:211.

10 Kvam MH, Loeb M, Tambs K. Mental health in deaf adults: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hearing and deaf individuals[J]. J Deaf Stud and Deaf Educ,2007,12:1.

11 黄锦玲,蔡太生,娄星明. 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16:618.

12 Han D, Liu B, Zhou N, et al. Lexical tone perception with HiResolution and HiResolution 120 sound-processing strategies in pediatric Mandarin-speaking cochlear implant users[J]. Ear Hear, 2009, 30:169.

13 陈雪清,刘海红.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声调识别能力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0,18:55.

14 Vermeire K, Punte AK, Van de Heyning P. Better speech recognition in noise with the fine structure processing coding strategy[J]. ORL, 2010,72:305.

15 赵徐静,孙乐球,朱翌,等.社会参与因素对听力障碍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2):136.

16 李强,乐国安,张然,等.聋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67.

17 熊昌娥,陈晓,陈子敏,等. 咸宁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30):529.

18 程颖,王惠萍,陈容,等. 沈阳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校医,1997 (11):14.

猜你喜欢
耳蜗使用者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抓拍神器
豚鼠耳蜗Hensen细胞脂滴的性质与分布
关于冬天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
内听道狭窄合并耳蜗神经管狭窄的影像学表现
梦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