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2-01-05 07:11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皖江人才文化

汪 洋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汪 洋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SWOT分析结果认为,皖江地区既具有文化、地理、人力资源、平台优势,也存在意识薄弱、人才匮乏和资金投入不足的局面;既面临国内外良好环境和作为示范区的机遇,也面临统计体系建设、同业竞争和培养区域文化认同感的挑战。发展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就是要加强产业理论研究;健全人才培养、激励计划;完善产业融资渠道;构建产业统计体系;凸显差异化发展模式;培养区域文化认同感。

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一、文化创意产业界定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依靠创意的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它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相近,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我国上海采用了这一概念,而北京、香港和台湾等城市则采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对于国内提法不一的现象,兰建平、傅正(2008)认为经济高度发达,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的地区以“创意产业”为提法;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则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提法。这种提法更加突出产业的文化属性。他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总和。[1]周秀玲、王信东(2009)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能够将文化和创意成果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和市场价值的、具有市场现实需求的“产品”的各种企业或组织。[2]金元浦(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的,以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的,以网络等新的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形态,是产业发展到相应阶段的必然产物。[3]

通过对以上定义的理解,结合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文化背景,本文提及的“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总体上属于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是文化产业的高级阶段,具有跨行业重组的产业形态,表现出高附加值和高风险特征。

二、皖江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近年来,安徽省尤其是皖江地区在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绩。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包括:芜湖市的“方特欢乐世界”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将高科技、动漫创意等融入旅游,形成新型文化旅游产品;香港某集团与马鞍山市雨山区政府签约,将游戏动漫生产研发基地落户马鞍山。预计到2011年末将吸引全国各地200家企业入驻基地。同时,马鞍山与广州视聆通集团联合投资建设了“徽港游戏动漫公共服务平台”,可大大缩短动漫企业和游戏开发商的研发时间;07年合肥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海内外400多家原创动漫机构和出版单位共签署版权转让协议240多项,成交额突破20亿元。09年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在芜湖举办。原先名不见经传的“动漫皖军”在全国动漫舞台异军突起。

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虽已起步,但要想健康快速发展,还需进一步拟定针对性的对策。因此,有必要通过SWOT分析找出皖江地区面临的优劣、势以及机遇、挑战,为下一步制定发展对策打下基础。

(一)S—优势

文化资源优势:徽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皖江的戏曲、民俗以及众多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人物和自然景观,为发展创意产业奠定的文化资源基础。

地理优势:皖江所处地理位置毗邻长三角,又位于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间地带。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安徽基础设施功能日趋齐备,基本构成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框架。以合肥为中,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上海、南京、武汉、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有利于各种创意产业理念和思想的融合。[4]

人力资源优势:桐城派的文风百年不断,皖南地区则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模式,徽州商人更享有儒商的称誉。同时,合肥作为国家级科技创新试点城市,拥有较丰富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人力资源保证。

平台优势:从2005年至2010年安徽已经连续举办六届徽商大会,每界都有文化企业参与,设有文化动漫展区,规模、影响越来越大,签约项目倍增。已经举办过三届的中国科技博览会已永久落户芜湖,科博会展的经济波及效应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中国第二界国际动漫产业节(芜湖)、安徽省民俗文化节(铜陵)、国际文化博览会(合肥)等一系列活动为皖江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和合作平台。

(二)W—劣势

产业意识比较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化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根本原因在于皖江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缺乏,对其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系统研究,发展思路不清晰,使得众多文化企业得不到有效指导,严重滞缓了文化创意成为产业并融入市场的步伐。

创意产业人才匮乏:不仅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创造者和设计人才,而且缺乏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具体大规模生产的普通劳动者,尤其缺乏既通晓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者。这与皖江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与培训体制不完善有关。除此之外,由于人才待遇与一线城市的落差,造成皖江地区各类人才,尤其是创意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缺乏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则更是当务之急。

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一个前期资金回流慢,风险性大的行业,并且还需投资大量资金建设孵化器和创意平台等基础设施才能良好发展。以此特性,完全依靠市场运作很难吸引充足资金进入该行业。这就决定了该产业的前期发展必须获得政策方面的资金、技术支持才能健康发展。而目前财政政策对产业的扶持还不够,未能很好解决产业发展周期的融资需求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皖江地区的创意产业园、孵化器以及风投基金都非常少。这些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O—机遇

国际、国内“创意浪潮”良好大环境:当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美国经济学家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英国、美国、日本、欧盟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等,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将文化产业正式列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9省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2005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向纵深发展,使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2003年,安徽省将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列入“861”行动计划,并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契机,将使得皖江城市在基础建设和财政转移政策方面获得较多国家资源。交通和示范区基建的改良为文化创意产业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示范区的聚集效应将会吸引大量资金、人才汇集皖江。因此,借产业转移之东风是皖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好的机会。反过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承接的转移产业创新发展带来了机会。

(四)T—挑战

如何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统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多个行业,而这些行业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因此,给该行业的数据统计带来相当困难。到目前为止皖江地区尚没有一套系统的创意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科学、全面地反映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这对当地政府宏观决策和科学指导构成了一定困难。将来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的统计体系势必面临挑战。

如何应对其他省市同类产业发展的竞争: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并未清晰定位。“错位发展”思路在省内外均未获得实施,这样极易产生近距离内相同文化创意产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由于体制惯性,地方保护主义、地方利益等因素,在面临周边江浙沪强式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大压力下,极易造成皖江地区创意人才、资金流失。区域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将面临极大挑战。

如何构建区域文化认同感:区域文化认同感的建立既是区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又是形成创意产品消费群体的必要条件。皖江文化创意产业短期内想要以国际市场为营销主体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以区域消费者为主要营销对象。如何获得区域消费者认可,产生消费,必须要建立区域消费者的区域文化认同感。这方面的构建目前尚未得到重视,而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这又是必须考虑的。

表1 皖江地区SWOT分析表

三、发展皖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拟定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皖江区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本文认为应拟定如下对策来促进皖江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一)加强产业理论研究

产业发展必须建立在意识先行的基础上。缺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必然不能推动社会对该产业的认识和理解,更不能指导该产业健康有效的发展。皖江地区本身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并且高校集中,具有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在合肥举办的国际徽商大会,以及最近在芜湖举办的省社科界学术年会专场研讨会,都集中对徽文化以及创意产业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加深了社会各界对徽文化及相关创意产业的了解与认识。加强此类研讨,并广泛扩展其影响范围,对于推动皖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是迫切之举。

(二)健全人才培养、激励计划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雄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皖江地区对创意人才的需求可通过人才培养和人才吸引两方面来实现。人才培养应改变原先单向培养模式为双向培养模式。如今上海部分动漫企业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招生交由学校代培,课程设计双向交流确定,并在学生毕业前夕直接进单位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有利于创意发展。皖江地区应积极采用该种模式,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通过企业学校双向互动确定教育模式与内容,培养出优质创意人才。

人才吸引既包括对外吸引人才,也包括对内留住人才。主要措施首先需要政府政策引导,例如设立专项基金,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其次,开展创意人才认证制度,创建创意人才储备库。一方面可以系统掌握本地区人才总体状况,同时,认证本身也是对创意人才的认可和鼓励,有利于留住人才。最后,要加强孵化器和创意平台建设,使得创意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完善产业融资渠道

皖江地区政府应抓住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将国家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多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加入。针对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可作如下安排:首先,可通过政府设立引导基金,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于文化创意产业初创期。其次,通过银行、担保、保险的业务创新,满足企业成长期发展的融资需求。最后,通过建设股份、产权交易转让系统,加强创业板辅导推荐工作,协助成熟期企业股权融资和风险投资资金退出。通过以上措施基本可满足文化创意产业整个生命周期的资金需求,其中关键就是初创期的资金需求,必须倚仗政府基金投入。

(四)构建产业统计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至今尚未非常清晰,加之本身属于跨行业融合的产业,使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计量统计成为十分头痛的问题。而有失准确的统计不可避免的对政策制定的准确性产生影响。2002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和泰内格莉构建的“欧洲创意指数”,开创了定量计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程度的先河,之后我国香港和上海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创意指数。由于地理位置原因,皖江区域在文化、经济方面与江浙地区有较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建议在借鉴上海创意指数的基础上,参考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构建法,[5]尽早着手设计制定计量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程度的创意指数,以便更好服务于未来的政策制定。

(五)凸显差异化发展模式

为了避免一哄而上的非理性行为所带来的恶性竞争,皖江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上应凸显其差异性。从全国范围来看,模式上应与东、西部地区不同。鉴于皖江地区所属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处于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阶段之间,一面需承接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转移,承担着提升制造业的重任,一面也具备了一定创新驱动的基础,本文认为其应采取交叉发展的模式,即兼顾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重点产业地位。就中部地区内部而言,皖江地区的发展模式应突出强强联手,优势结合的特点。“两山一湖”的自然资源在全国具有相当知名度,而旅游业本身也是文化创意的理想载体;近年来“动漫皖军”在全国动漫舞台也异军突起。因此,优先发展涉及动漫和旅游方面以及二者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应是皖江地区值得考虑的发展模式。

(六)培养区域文化认同感

皖江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传承、宣扬这些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有着诸多好处。政府与社区应积极创造条件宣传区域文化,例如,组织和利用民间戏曲形式传承和发扬;通过定期举办各类民俗节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了解和喜爱区域文化。同时,有必要借助创新的方式和载体加强区域文化推广。芜湖正在建造的黄梅戏主题公园便是一种培养区域文化认同感的形式创新和突破。在国内外良好环境和氛围的熏陶下,必将有利于人们文化创意灵感的产生,以及培养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潜在消费需求。

通过实施以上对策,可最大程度的发挥皖江地区的区域优势,牢牢抓住内外机遇,集中力量克服劣势,正面迎接各类挑战,有效促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1]兰建平,傅正.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J].浙江经济,2008,(4).

[2]周秀玲,王信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兼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J].当代经济,2009,(11).

[3]金元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束俞俊,汪传雷,汤楠.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08,(12).

[5]史 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数的框架设计[J].统计与决策,2010,(7).

The Research about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Wanjiang Region

Wang Ya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China)

The results of SWOT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trengths in culture,location,human and platform resources,and weaknesses in consciousness,talent and capital investment,and opportunities in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being demonstration plot,and threats in statistics system construction,comptetition and cultivating regional culture self-identity.The countermeasure develop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wanjiang region includes enhancing theory research,sounding talent cultivating and motivation plan,perfecting financing channel,building stactistics system,standing out various developing mode,and cultivating the regional culture identification.

Wanjiang region;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F127

A

1672-0547(2012)01-0063-04

2012-01-17

汪 洋(1974-),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皖江人才文化
人才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