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2012-01-03 05:02李义华王忠伟
关键词:创新能力物流因素

李义华,庞 燕,王忠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李义华,庞 燕,王忠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物流类本科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着更加特殊的要求。在分析物流类本科专业发展以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一手资料,然后运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统计分析出10个影响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进一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和归纳出三个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成分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高等学校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与途径。

创新能力;物流类本科专业;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措施与途径

一、创新能力培养必要性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胡锦涛在共青团十五大代表座谈会上亲切寄语:“青年时期是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全国广大青年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在不断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不断创造。”[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也曾经讲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2]

高等教育历来是推动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先锋和主力军。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高校将科技创新与办学质量同等重要地视为学校发展建设的“生命线”,我国大学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都将培养创新人才列为重要目标,并采取措施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列为评价和衡量办学质量水平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必须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从着重传播知识的教育转变为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3]。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和艰巨课题。

二、物流类本科专业及其创新现状

作为物流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高校物流类本科专业的大力发展始于2001年,当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顺应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的需要,在原有森林工程专业基础上,于2004年率先在湖南省成立了第一所以“物流学院”命名的学院,成为第一批开办包括“物流工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20多所高校之一。[4]

在我国,物流类本科专业仍然处于新兴学科的地位,目前对于它的专业定位还存在较大分歧。即使在物流的发源地美国,学者们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也没有停止过[4]。目前,我国物流类本科专业的定位有两种。一种是将物流类专业作为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下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以及物流经济等专业;另一种则设想把物流类专业作为一级学科,下设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及物流经济等专业[5]。新兴专业一般对创新能力培养有较高的要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办学实践过程中,鉴于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专业区分度不高的现实,特意明确“物流工程”专业定位为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侧重加强工科基础,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而“物流管理”专业则定位为物流经营管理的核心专业,侧重管理理论与商务实践基础,主要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两个物流本科专业均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坚实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管理方法的高级创新型人才[6]。两个专业虽然侧重点不一样,培养目标有所区分,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突出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现实情况却显示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

许多大学生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薄弱,缺乏对专业领域的有效实践,不能对整个行业领域有全面的把握。他们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

2.缺乏创新的毅力

物流类专业无论是时间和地域上,其涵盖面都比较广,需要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比较多,创新需要坚强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3.缺乏创新的兴趣

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广泛,往往在选择专业时,觉得物流类专业是社会的热门专业,起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而经常变化,兴趣缺乏深度和广度。

4.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

物流类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工作能力的锻炼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足。

5.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物流类专业的学生往往期望创新,有创新的原始驱动力,然而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和锻炼,有些人虽然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和锻炼。

尽管如此,相对来说,物流类本科大学生还是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如果不进行创新教育,他们的创新潜能很可能萎缩以致消失掉。

三、创新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创新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等。狭义的创新能力,就是指基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基础上,运用各种信息进行创新活动的生产函数[3]。

创新能力还受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于一个人来讲,可资利用于创新的因素越多,其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些因素包括创新主体可以利用的资金、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等。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占有的因素十分有限,因此也就制约了其实际创新能力的发挥。学生既是学校顾客又是学校的产品,在学校,学校的任务就是尽可能优化环境和教学教育方式来提高这种潜在的能力,即如果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这种潜能很快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创新成果[2]。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是要设法激励大学生来提高创新的潜能。

站在学校的角度,为了分析创新能力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我们综合设计了一整套调查问卷。问卷调查主要包含所有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制约物流类本科专业创新能力因素判断。运用Delphi法以及按照影响因素的排序,得出了相关统计表格,内容如表1、表2所示。

表1 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其中表1的调查对象包括全体物流类专业本科学生、专业教学老师以及教学教务管理人员三部分。为了体现均衡性原则,按照专家综合意见,把每一类人员的权重指定为1/3。

调查过程中,我们首先系统设计出一套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被调查者进行补充的方法,对制约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并排序,选取排在前面的10个主要影响因素,统计其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分析发现,所有统计数据均服从负偏态分布,其中 F1,F2,F3,F5,F7呈尖峰态,F4,F6,F8,F9,F10呈阔峰态。为了检验总体样本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进行了单样本检验,发现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同时,调查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分别包含了学生主体、教师主体以及教学管理主体等教学培养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因此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相对的权威性以及较强的可信度。从表2明显看出,上述10项指标都是制约物流类本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它们的均值都超过了最高值的70%。

四、制约物流类本科专业创新能力主要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我们在前面调查总结出来了10个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归纳和解释制约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我们进行了教学供给、创新供给及主观态度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假设是:在一些变量中存在着一种因素,这种因素可用于归纳和解释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统计和计算,各主成分变量的初始特征值统计量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个主成分可以解释61%以上的问题;第一、二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前三个主成分累积的贡献率达到76.949%,因此,我们选取三个主成分进行分析。如表3最后一列所示,三个主成分对各因素的提取信息反映了总信息的比,三个主成分反映了各因素的信息最高达到85.2%,最低达到66.5%。

表2 制约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表3 制约物流类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初始统计

通过回归分析,三个主成分的方程如表4所示。作用于第一个主成分的前面几个因素有一个共性,即主要是教学方面的供给因素,因此我们把该主成分定义为教学供给主成分;影响第二个主成分的前面几个因素的共性是创新供给条件因素,因此我们把该主成分定义为创新供给条件主成分;影响第三个主成分的前面几个因素的共性是创新主体大学生的主观需求和态度,因此我们把该主成分定义为主观态度主成分。

五、物流类本科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措施及其途径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分析,结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类专业现状以及表5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我们认为,要解决和改善制约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关键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改革教学体制以适应创新培养,提高良好的创新服务条件以及端正大学生的创新需求与态度。在改革教学体制以适应创新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要的是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改革教学体制、增强和改善实践教学当中。通过有效分析和实践检验,学校提出一整套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与途径归纳如表5所示。

表4 制约物流类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成分因素分析

六、结论及展望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以及数据统计处理,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待加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物流类人才培养的共同必然要求;

2.通过对物流类本科专业各相关主体综合调研,系统地归纳总结影响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10个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效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统计分析,证明了该10项因素基本涵盖了物流类本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大部分方面、同时统计结果正确有效。

3.为了便于对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类,我们在分析个影响因素特点基础上,对统计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最后进一步提炼影响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个主成分,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学校的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可以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1.按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统计数据进行一些差异性分析与处理,能够更加细致深入的挖掘物流类本科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与建议。

2.提出的每一方面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进一步系统化研究培养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和途径。实践教学对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1] 刘红梅. 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 [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昭方. 实验与创新能力培养[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忠海,钟海雁.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之路[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80-182

[4] 王忠伟,谢国保. 行业性院校学科专业的改造 [J]. 教育评论,2006,(6): 15-18

[5] 王忠伟,庞 燕. 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 152-154

[6] 陈建华, 庞 燕. 培养物流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 (14): 37-39

Analysis 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bility about Undergraduate Majors of Logistics

LI Yi-hua, PANG Yan, WANG Zhong-wei

(School of Traffic & Logistic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bility is a problem with crying need to resolve in higher education, logistics is a newly developed cross-disciplinary major; there are more specific requirements about innovative ability among the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ogistics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t present, we obtain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by our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apply som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knowledge to analyze the major factors which affecting logistics undergraduate majors’ innovative ability. Ten major factors selected, the study abstracts 3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s affecting innovative ability by using of regression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s, and then we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and ways about cultivating logistics undergraduate majors’ innovative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3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s.

innovative ability; logistics undergraduate majors; affecting factor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asures and ways

G420

A

1673-9272(2012)06-0194-04

2012-08-2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编号:2009060B);2010年度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编号:601-0001);中国物流学会2009年物流教改教研课题:“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编号:JYJ09035)。

李义华(1975-),男,湖南茶陵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物流系统工程研究与教学。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物流因素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解石三大因素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