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四海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教育与改革】
苏北本科院校的办学现状及其面临问题
杨四海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苏北地方本科院校是苏北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在江苏科教兴省战略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这些院校在办学规模扩大、学科专业建设、办学特色培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若是从加强内涵建设角度加以考量,也存在着办学资源利用不充分、办学经费比较紧缺、新增专业建设不成熟、学校错位发展思考不够等问题。
苏北;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办学经费;办学特色
苏北是一个地域概念,它包含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5个地级市。苏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共有8所,即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徐州工程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淮海工学院。8所院校中,除了徐州工程学院是徐州市市属高校,其他高校均为江苏省省属。就高校的本科办学历史来说,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他6所院校基本上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或本世纪初,属于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时期,在江苏省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而努力奋斗之际,人口占江苏总人口近45%,土地超过50%以上的苏北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状况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它关乎江苏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本文以办学规模、办学经费、专业建设、办学特色等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从办学成就与面临问题两个方面,研究苏北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现状。
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规模,通常除了要考察在校学生数量,还要考察专任教师数量、学校占地面积、教学与行政用房的建筑面积、固定资产价值、图书馆藏书数量等指标。苏北院校自进入21世纪以来办学规模发展较快,在2005—2007年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徐州医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获得“优秀”等级,淮海工学院、淮阴工学院获得良好等级,这既表明了苏北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高、办学条件好,也从侧面表明了苏北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
目前,苏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可以通过表一提供的数据得到体现。依据表一数据并通过与其他院校比较发现,苏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较大。一是与淮海经济区其他同类院校相比。苏北位于淮海经济区,所在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与淮海经济区的鲁、豫、皖三省的16个同类院校①相比,在校生人数、学校占地面积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占地面积上,前者占地面积基本上超过1 800亩以上(徐州医学院和盐城师范学院低于此数),而同处淮海经济区的其他16所高等院校中仅有3所学校高于此数,分别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泰山医学院、临沂师范学院;在校生数量上,苏北地区8所高等院校中有7所超过16 000人,而位于淮海经济区内的鲁、豫、皖三省的同类高校中,只有泰山医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师范学院、山东菏泽学院4所院校学生规模在16 000人以上。二是苏北的新建本科院校与苏南的新建同类院校相比较。江苏省1996—2004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11所(原宿迁学院现为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其中苏北地区5所,即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苏南地区6所,分别是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工程学院、三江学院、常州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校园面积方面,苏南新建本科院校中仅南京工程学院超过1 800亩,其他几乎都在1 600亩以下,较之苏北新建的5所本科院校面积偏小。校舍面积方面,苏北新建本科院校均在40万平方米以上,苏南同类院校基本在40万平方米以下,只有南京工程学院达到60多万平方米。在校生数量方面,苏南新建本科院校也明显低于苏北新建本科院校,前者6所学校中有金陵科技学院、三江学院两所达到17 000人的规模,其他院校均在15 000人以下。而苏北新建本科院校均在16 000人以上,其中淮阴师范学院已是20 000人。
表一 2009年苏北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
第一,积极开办新专业,专业数量增长较快。进入新世纪,苏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专业数量迅速增长。表二反映的即是2009年苏北8个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数量。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该校200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时,专业总数是51个,其中新办专业30个,占该校专业总数近60%;之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该校又新增了3个专业,专业数量增长较快,这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
表二 2009年苏北各地方本科院校专业(专业方向)数量(单位:个)
第二,设置本科专业趋于合理,专业结构与布局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在专业调整时,苏北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能从原有的专业基础出发,从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出发,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专业结构和布局。仍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2007年该校提交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自评报告显示,当年该校本科专业共有51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8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在8大学科门类中,文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学科分别有 12、14、7、5、6、4、2、1 个专业,分别占专业总数的23.5%、27.5%、13.7%、9.8%、11.8%、7.8%、3.9%、2.0%。从总体来看,以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追求目标,以教师教育为鲜明特色的淮阴师范学院,专业涉及的学科门类比较多,每个大的学科门类所包含的专业数量基本合理,文学、理学、历史学等学科中基础性、理论性专业比重较大,工学、经济学等学科中应用型专业比重较小,师范性院校的特征比较鲜明。
苏北地方本科院校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体原则,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注重效益”的理财要求,苏北地方本科院校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基本做到了收支平衡。各校办学经费的收入大致由三部分构成,即地方政府划拨的财政性教育事业经费、学生学费和住宿费、社会捐赠资金,当然少数高校(如徐州医学院)科研服务获得的经费相对较多。对于只有本科教育的高校而言,财政性教育事业经费在年度总经费中大约占30%,学生学费和住宿费所占份额超过50%,社会捐赠的份额大约在4%。总体来说,苏北地方本科院校经费运行的基本情况良好。
首先,办学规模过大容易导致办学资源利用的充分性不够。根据调查,不少苏北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往往立足于所谓的长远考虑,始终谋划如何办成地方综合性大学,并且在同类院校中要处于领先的地位,因此他们不惜向银行大量借贷、向教职工借资,花大成本建设校园庞大、建筑现代、环境优美的气势恢宏的新校区。新校区一旦建成使用,即变为学校办学的主体校区,而老校区则逐步被边缘化,本应充满生气的校园变得没有生气,有的校区只有少量教工暂时居住,大量校舍长期闲置。面对这种情形,有关学校也曾计划通过置换或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商品房开发,从而获得资金用来偿还银行的巨额贷款,缓解资金严重紧缺的状况,但是由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对办学用地进行商业开发的限制,老校区仍然基本被闲置,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令教职工常常扼腕叹息。
其次,大学学龄人口呈下降趋势,高校办学资源将出现逐步“富余”的趋势。一是从我国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未来政策走向》的论述,我国大学青年适龄人口从2004—2008年呈不断增长的势头,由原来的1亿多人增加到接近1.2亿人,然而自2009年起将步入缓慢的递减期,预计到2020年大学适龄青年人口衰减为大约0.9亿人。这表明我国在未来的十年当中大学的生源将面临减少的趋势,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大学办学资源将出现过剩,作为我国高校有机组成部分的苏北地方本科院校也将不得不面对同样的形势。二是从江苏人口发展趋势来看。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2010—2016或2017年,江苏省总人口增长率逐步减小,但是人口总量将缓慢增长,它的峰值大约在7 600万至7 800万人之间。然后人口总量开始逐步减少,进入负增长阶段,到2050年总人口将降至6 100万至6 700万之间[1]。那么,江苏高校的生源也将随之减少,当然苏北地方本科院校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尽管江苏高校每年向省外投放一定的招生计划,但是它与省外高校在江苏的招生数大体相当。因此,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苏北高校适龄青年人数逐步减少已是基本趋势,如果继续维持较大规模的办学必将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
最后,对照国家关于高等院校办学基本条件的要求,苏北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表现出过分追求高指标的倾向。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文件对普通高校的生师比、生均教学和行政用房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都给出了明确的指标,并且把高校划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综合、师范、民族院校,第二类是工科、农、林院校,第三类医学院校,第四类是语文、财经、政法院校,第五类是体育院校,第六类是艺术院校。对照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苏北地方本科院校在生师比方面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指标,体现了重视办学效益的根本思想,但是在校舍面积方面远远高于教育部给定的指标。比如,在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提出师范类院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为14平方米/生,工科类和医学类院校为16平方米/生。但是依据表一数据通过计算可以发现,事实上徐州师范大学生均用房面积达到近36平方米/生,是教育部规定的该项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2.5倍;徐州医学院生均校舍面积大于34平方米/生,是规定指标的2倍多;淮阴工学院生均校舍面积超过33平方米/生,是规定指标的2倍。苏北其他同类院校也超出规定指标很多。虽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指标是基本指标,也就是办学的底线指标,但是它与西方国家高校办学指标相比,大多超过它们的指标。由此可见,苏北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指标有些比较高,这不利于办学效益的提高。
第一,过分注重专业数量增长,专业设置重复率较高。就学校自身而言,苏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就整个苏北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它们的专业布局又不尽合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相同专业重复设置,带来了不必要的竞争和办学资源的浪费。根据江苏省招生考试网公布的2009年本科生招生专业目录进行统计,在苏北地方本科院校中,重复率最高的专业主要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等5个,重复率高达100%。其次是电气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物流管理、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艺术设计、制药工程等8个专业,重复率在50%以上。两种类型主要重复设置的13个专业分布在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医学等5大学科门类中。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2010年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论证申报工作办法,该文件公布了因重复设置率高而被教育部控制布点的财政学、金融学、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等16种专业,同时也公布了江苏省设置过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设计等专业,还有2008年首次就业率较低的中医学类、药学类、生物科学类、心理学类、统计学类、体育学类、新闻学、电子商务、对外汉语等专业。上述专业目前已经被教育部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认定为重复设置过多、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前景不好,江苏省提出在高校申报新专业时将进一步严格控制。为此,苏北地方本科院校应当继续优化专业布局和学科结构,积极地将专业设置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专业有机结合。
第二,新增专业增长快,但是建设还不够成熟。这里所说的新增专业或新办专业,主要是指进入新世纪以来兴办时间较短的专业。根据表二提供的专业数量,以及对苏北地方有关本科院校新增专业的统计和计算,截止到2009年,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淮海工学院新办专业占专业总数分 别 是 61.1%、61.5%、54.5%、46.3%、61.5%,新办专业所占比重基本在50%以上。所以,新增专业建设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尽管苏北地方本科院校都加大了新增专业建设力度,但是目前新办专业仍然显得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不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学校为了迅速地扩大办学规模,比较注重专业数量的增长和学生规模的扩大,对专业的总体布局缺少科学规划,基本处于有什么条件办什么专业的状态,专业设置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广泛的科学论证。二是专业的内涵建设重视不够,缺乏品牌专业。新办专业大多是教育部门给定的目录内专业,目录外专业较少,尤其是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此外,专业设置也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学校的自身特色,忽略了师范教育、医学教育与临床、工学的应用性特征。三是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缺乏,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不高。苏北高等院校重视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可是由于学校地域的限制、知名度不高等原因,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专业的领军人物还是比较缺乏,绝大多数专业缺乏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综合素质的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整体水平还不高。
第一,政府教育经费划拨模式存在不合理性,地方本科院校获得份额较少。目前,我国政府的高等教育拨款模式基本上以“综合定额+专项补助”为主,当然“综合+项目预算”的拨款模式也在改革试行当中尚未定型,后者的实质内容与前者相似,只不过更加突出了预算性。“综合定额”来源是,核算不同类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成本,并以此结果作为近一段时期内“综合定额”的依据,乘以高校上年在校生人数(在校生人数的计算办法为: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然后根据学校类型进行系数处理,便得到一所学校的综合定额。根据这样的定额计算方法,办学层次较高的综合性大学尤其是中央所属高校显然具有较大的优势,它们拥有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数量较多,而地方本科院校较小。2004年部属高校财政预算内支出是地方高校的18.2倍,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为地方高校的16.4倍,其中个人经费方面部属高校是地方高校11.4倍,公用经费方面部属高校是地方高校25.1倍。基建支出为地方高校的33.8倍[2]。苏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中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仅两所(淮海工学院为2009年批准),8所院校的综合定额相对较低,高等教育经费也必然总量不大,远不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
第二,学校规模快速发展,数额巨大的办学投入导致经费严重短缺。1999年我国掀起了高校扩大招生的浪潮,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长,2008年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3]。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主力军,承担了大量的本科层次的办学任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在这一时期,苏北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总体规模有了较大的扩张。例如,在校生规模2006—2009年苏北地方本科院校平均增长接近20%,其中增长最快的院校是徐州工程学院,增长率达到44%(见表三)。专业数量增长比较迅速,前文已有论述,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淮海工学院专业平均增长大约是57%。大发展、高增长需要各个地方高校不断加大投入,加剧了学校的办学经费紧张的程度。
表三 2006—2009年苏北各地方本科院校在校生数量(单位:人)
第三,自身“造血”功能薄弱,经费筹措渠道单一。苏北地方本科院校像其他地方本科院校一样,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地方政府财政性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另一个是高校收取学生的学杂费。除此以外,高校通过接受捐赠、进行科技专利销售和社会服务获得经费比例较小,自身“造血”功能薄弱。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地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不利于服务社会活动的开展。2007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是25 741.2亿元,而苏北地区是4 976.23亿元,经济规模不到全省的五分之一。同年,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8 934元,江苏省为33 928元,而苏北地区只有16 263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是省均的二分之一左右,是苏南的四分之一左右[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与高校进行文化合作、科技合作的愿望不大,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二是学校办学时间短,知名度不够高。在8所苏北地方本科院校中,有5所本科高校的建立始于教育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院校布局调整,它们的本科办学建立在合并升格的基础上,新建院校占62.5%,本科办学历史最长的13年,最短的仅7年。即使本科办学历史稍长的徐州医学院、徐州师范大学,也就是50年左右。短期办学培养的毕业生届数有限,毕业生个人的事业还处于发展中,社会捐赠的办学资源微乎其微。同时,新建高校各项工作才刚刚起步,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科学研究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和积累,大学文化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因而难以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第一,办学定位要避其锋芒,讲究错位发展。错位发展的实质是以创新求异的思维,谋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事物发展规律的路径和方法,培育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核心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高校发展要避免趋同,创造个性特色,办学定位上就要渗透错位发展的指导思想,这对于不同类型如此,对于相同类型的更是如此。实施错位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通过创造性地优化稀缺资源配置、资源整合,培养和生长出该组织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和独特优势,这种能力和优势只表现在组织的部分工作中,往往不是组织工作的全部,唯有如此才更容易、有可能领先对手。苏北8所本科院校中,从学校类型划分来说,工科性质的学校4所,师范类型的学校3所,医学类型的学校1所,学校类型主要集中在工科和师范两类。在这种格局中,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在同一区域内的师范性(工科性)院校,应当制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当前高校与高校之间主要围绕内涵建设产生了新一轮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要想取胜,地方高校应当避开其他学校的优势,有效地整合自身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设备、大学文化以及区域资源,努力铸就自己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超强优势,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第二,办学定位应当有助于高校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特色就是大学的生命线,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办学特色必须是一所大学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的独特的办学风格、鲜明的个性或优良特点。办学特色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同时也要着眼于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规划,创建特色绝不能急功近利。特色的表现通常需要借助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来进行。徐州医学院、淮海工学院在2009年江苏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申报中获得了评委的认可,其成功之处在于两校鲜明的办学特色。麻醉学教育是徐州医学院最富盛名的特色专业。它在国内麻醉教育领域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教育体系,已成为中国麻醉学本科教育的一面旗帜。淮海工学院在办学上突出了两个优势:一个是区域优势。该校不仅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的连接点,而且还处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东起点,以及江苏沿海和沿东陇海线的交叉点。这些都是国家发展战略中重点给予关注的地区。另一个是学科优势。该校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资源,已经形成以“综合框架,工科主体,海洋特色”为特征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为突出海洋办学特色,该校先后开办“海洋技术”、“海洋管理”和“海洋科学”等6个涉海本科专业,是江苏省拥有涉海本科专业较多的高校,同时与江苏省海洋研究机构进行密切的科学技术合作。
注 释:
① 淮海经济区鲁豫皖的16所同类院校分别为:宿州学院、蚌埠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蚌埠医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枣庄学院、泰山学院、泰山医学院、济宁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临沂师范学院、山东菏泽学院。
[1]黄健元,冯成颖,徐国强.江苏省人口发展趋势预测[J].西北人口,2007(5):43-47.
[2]张炜.对资源配置公平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探讨[J].江苏高教,2008(5):36-39.
[3]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09-01.
[4]江苏省统计局.2008年江苏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分析[DB/OL].(2008-10-15)[2009-08-22].http://www.jssb.gov.cn/jstj/jsnj/2008/tjnj.htm.
G64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8444(2011)06-0818-06
2011-06-11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北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与区域发展研究”(08SJB8800008)。
杨四海(1969-),男,江苏淮安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孙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