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麦爱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试析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煤炭工业收缩中的环境因素
高麦爱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20世纪70年代末,各国际组织越来越关注燃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英国煤炭因含硫量较高,且在国内能源中占较大比例,导致严重的污染问题,一时成为众矢之的。面对各种组织施加的压力,英国政府出台了控制污染的政策,使煤炭在英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下降,煤炭工业最终收缩。
玛格丽特·撒切尔;环境;煤炭工业;收缩
英国煤炭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伴随着产业化的进程而日趋严重。恩格斯笔下的曼彻斯特使我们对19世纪英国的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有了一定的了解。在20世纪上半期的英国,不仅钢铁生产、运输部门以及其他工业部门需要以煤炭为燃料,而且普通家庭对煤炭的需求也日益增加。1913年英国采煤量2.87亿吨,国内消费量1.94亿吨;1937年生产煤炭2.44亿吨,国内消费量1.87亿吨。燃煤带来的环境问题在二战后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丹尼斯·富兰克林(Denise Franklin)等人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英国总体环境问题,使社会各个阶层加大了关注力度,促使英国政府以及欧共体开始采取具体措施控制污染问题的进一步发展[1]。安德鲁·K·德劳贡(Andrew K.Dragun)从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研究了全球环境政策的概况。威廉姆·阿什沃尔斯(William Ashworth)等介绍了英国煤炭工业从1946年到1982年的发展情况,主要研究了英国颁布《1956年空气洁净法案》对50年代末煤炭工业的影响[2]。M·J·帕克尔(M.J.Parker)指出,由于环境恶化,德国对欧共体各国尤其是英国施加政治压力,要求其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以保护德国境内森林,英国为了应对这种压力所采取的限制燃煤量等措施促使了煤炭工业的收缩[3]78-174。迪耶特·希尔姆(Dieter Helm) 认为在1988年之前英国的能源战略中几乎不存在环境保护的意识,后来在国际环境主义者和国际政治力量的压力下开始有所转变,这导致了英国煤炭工业大幅收缩[4]346-376。G·凯耶恩斯(G.Kearns)主要针对1990年英国政府关于环境问题的白皮书——《我们共同的遗产》,从道德、经济和政治方面对撒切尔夫人时期的环境政策进行了评价,对政府在环境问题上遵循的非道德原则以及自愿原则和商业利益高于环境危机的原则表示质疑[5]。
中国学术界也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高家伟对欧洲环境法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详细介绍[6]。蔡守秋主编的《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一书从多层面、多角度研究了欧盟与环境有关的组织机构、政策和行动规划以及欧盟环境法的体系、原则、内容、特点,特别阐述了欧共体内部空气污染、水污染、核污染等方面法规的制定和演变发展[7]。刘向阳《20世纪中期英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内在张力分析——环境、政治与利益博弈》一文指出,20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引发了国内各阶层的争议,反映出英国在治理污染过程中存在各种利益冲突[8]。
上述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对20世纪后期英国煤炭工业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但是,对于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能源政策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英国煤炭工业产生的影响则缺乏考察,本文拟对此加以探讨。
二战后一段时期内,英国政府制定煤炭工业发展政策时并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对燃煤未加限制,煤炭消费量逐年增加。1946年英国国内消费煤炭1.864亿吨,在经过1947年的小幅下降之后,从1948年开始煤炭消费量每年均在增加,到1955年上升到2.157亿吨[9]。此后,煤炭消费一直在英国燃料消费结构中居首位。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煤炭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大量有毒浓烟,对人体健康、农业、社区环境、食物等均造成非常大的危害。为此,英国颁布《1956年空气洁净法案》,防范和控制燃煤引起的黑烟排放,对煤炭工业的第一轮收缩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当时人们对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的认识仍比较肤浅,并没有认识到燃煤与酸雨和全球变暖之间存在关联。英国的法案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在煤炭燃烧过程中排出废物,如将废物和废水排入大海,废气则通过高烟囱排到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1956年的空气洁净法案》第10条也只是对烟囱的高度作出了规定。英国还支持大量建设燃煤发电站。到1979年,煤炭几乎提供了英国发电所需能源总量的80%。1981年英国能源环境委员会关于煤炭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中,只提到煤炭的堆放、露天操作、新矿井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以及由于开挖矿井而引起的地质下沉等问题,明确认为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没有恶化环境质量;并且非常肯定地认为燃煤排放的氧化氮与环境污染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3]77-78。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联合国和欧共体开始关注酸雨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欧共体其他成员国对二氧化硫排放与酸雨关系问题的关注促使英国开始慎重地对待这一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酸雨被认为是森林遭摧毁和湖泊动物群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引发了强烈的政治抗议,迫使欧洲理事会将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规定加入到欧洲燃煤电厂的指令中[4]346。1984 年,德国为了保护其境内的大面积森林,率先为燃煤发电站配装了煤烟脱硫设备。英国煤炭的含硫量较高,英国政府因此受到来自共同体其他成员国较大的压力。
英国强大的工会力量使政府未能对二氧化硫排放问题及时作出正面回应。英国煤矿工人工会在1984—1985年发动了长达一年的罢工运动,使英国政府无法进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缩减规划。罢工结束后,政府并没有直接对发电站的煤炭使用量加以限制。仅1987年英国发电站就释放了2.02亿吨二氧化碳,是整个国家排放量的36%,其中大约32%的排放量来自中央电力发电站,工业部门的排放量占25%,运输业占17%,家庭占15%;当年,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的3%,电力供应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占全球总量的1%[10]160。这引起欧共体在内的国际力量的特别关注。
198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了关于大气变化的世界大会,会议推动了英国政府正式考虑解决由燃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会议主要议题有:关注由人类活动所致的污染问题、无效和过度浪费的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在许多地区快速增长的人口导致全球的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其他温室效应气体在大气层的密度问题,臭氧层损耗与紫外线辐射等问题,并规定需要在全球削减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才能使大气层达到稳定的状态,还要求到2005年首先减少20%的排放量[10]162-163。这些规定对含硫量较高的英国煤炭发展是不利的。如何应对这种国际挑战,关系到英国煤炭工业的发展走向。
面对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力量要求控制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的压力,英国政府的燃煤战略发生了较大转变。英国政府从起初的不合作转变为在保护本国能源战略安全的基础上对多伦多会议的内容持基本赞同的态度。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于1988年9月在英国皇家协会大会上发表演讲,肯定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与“温室效应”之间存在联系,但强调工业二氧化碳不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唯一因素[11]640。她表示英国政府将遵循国际组织提出的降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宗旨,但是在排放量和缩减内容上将严格遵守自己的“科学依据”。
英国还对由燃煤排放而引起的酸雨问题作出了回应。1988年,英国政府同意在198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其境内较大的燃煤电厂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并且计划到1993年降低11%,到 1998年降低 40%,到 2003年降低60%[3]78。1989年英国电力法案第32条规定,应该加强运用非化石燃料资源发电;第33条规定对化石燃料发电厂实行一定的征税措施[12]。英国1990年环境保护法案第3条款规定对多伦多会议的环境宗旨从法律上正式作出回应,对一定时期物质释放的浓度、释放量的标准进行限制,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13]。
1989—1990年,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污染的法案。《1989年控制煤烟污染法案》取消了家庭排放污染性烟尘的合法性,进一步加大了对工商业建筑释放黑烟行为的打击力度[14]; 《1989 年污染控制(补充)法案》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工具对环境的污染[15];《1989年天然气法案》、《1990年环境保护法案》,严格控制特定工业和其他场所的废物对大气、土壤、河流、湖泊及海洋的污染[16]。这表明英国政府已经将治理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根据上述法案政策,英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燃煤导致的温室效应和酸雨问题。首先,政府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大了低硫、低氮燃料的使用量,降低了煤炭的使用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一度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比率为1:0.82:0.56。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煤炭主要用于电力供应工业,大约占电力燃料需求总量的75%;此后,英国政府逐渐加大了天然气发电的发展步伐。到1988年天然气提供了大约45%的非运输最终能源消费量[10]33。1991年英国在北海海岸探测到了足够用15年的大型天然气田[17]12,英国进一步加大了天然气在电力发电中的比例。此外,英国政府还加大了能源消费中石油的消费量。1986年英国石油消费量为6 620万吨;1989年上升到6 950万吨;1990 年达到7 130万吨[17]6。
英国政府也加强了核能、风能、水能及其他能源的应用。多伦多会议之后,撒切尔夫人认为核能是代替煤炭的较现实的首选能量来源,因为“核能不产生二氧化碳,也不产生导致酸雨的气体,是一个比煤炭干净得多的能源资源”[11]640。鉴于此,撒切尔夫人执政之初便开始了修建核电站的计划。到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两座较大的核电站——HEYSHAM II和TORNESS建成投入使用。1991年英国的核电站提供的能量相当于1 520万吨石油,相比1981年增加了将近一倍;此时,英国14座核电站提供了总电力的21%,其中在1991—1992年苏格兰40%的电力供应由核电站承担[17]6-33。此外,英国加大了再生性能源的开发速度,通过表1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表1 英国对再生性能源研究和发展的资助情况(单位:百万英镑)
由表1看出,撒切尔政府在执政之后加大了核能的资助力度。资助额从1979年的1.274亿英镑上升到1983年的2.148亿英镑,后来因为经济萧条以及核能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而有所减少,但是总体上比1979年的资助额度大。对太阳能、潮汐能以及其他能源的资助额度在1988年之后开始稳中有升。撒切尔夫人一度停止了对水力发电的资助,但是在1988年又将其提上了议事日程。1988年之后,再生性资源发电的开发在英国能源战略中逐渐地占据了一定的比例。1990年再生性电力占总电力的1.8% ,到 2000 年达到 2.7% 。[4]353
其次,政府鼓励通过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来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联合循环燃气涡轮技术大大地提高了燃气发电的热能效率。这一技术改良使燃气发电的总热能效率达到80%,与燃煤发电厂大约30—35%的热能效率相比提高了一倍多。从环境角度来看,这种燃气方法不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仅相当于煤炭发电每单位排放量的一半,既降低了温室效应的可能性,同时有效地防范了酸雨的产生。
英国电力公司为了遵守欧洲共同体关于较大燃煤电厂的指令,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在1989年为燃煤发电站配装成本价为18亿英镑的120亿瓦时的废气脱硫设备。中央电力委员会为了提高利用煤炭的热能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也改进了煤炭的燃烧技术,如流化床燃烧和整合气化联合循环等,这种新技术比常规燃煤电厂减少将近 25%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0]95,168。
英国政府的环保政策对英国煤炭工业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降低了煤炭工业在英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天然气、石油、核能和其他再生性能源在电力供应工业中的使用,使煤炭发电的比例日益缩小。多伦多会议后,英国煤炭消费量逐渐下降。1989/90年英国煤炭公司出售给电力公司的煤炭量大约为7 500万吨,英国电力的78%由煤炭供应,1989年12月双方的协定规定,1990/91年和1991/92年英国煤炭公司提供给发电站的煤炭最低量为7 000万吨,1992/93年又下降到6 500万吨[18]21。电力公司对煤炭的需求量在三年内降低了2 000万吨。到1996年,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天然气的份额占35%,石油占42%,煤炭则仅占7%[19]。
其次,煤炭工业产量持续下降,矿井关闭持续进行,人员的转移和下降不断。如表2所示。
表2 1980年到1994年英国煤炭工业的产量、矿井、人力变化表
由表2看出,英国煤炭公司的矿井产量在1983—84年跌破 1亿吨,降到9 040万吨,1984—85年由于煤矿工人罢工,矿井产量只达到2 760万吨,1985年到1988年底产量又有下降,1989年开始产量下降速度加快,1993年底到1994年初,产量只有4 270万吨。与产量下降相伴而行的是矿井关闭数量的大幅增加:1981年初全国煤炭委员会控制的煤矿有211座,到1982年初已关闭了11座矿井,接下来的一年中关闭9座,1983年到1984年期间关闭21座,这也就是引起煤矿工人罢工的导火索;罢工期间,矿井关闭活动几乎停止,但罢工结束后,矿井的关闭速度又一路上升,从1985年到1989年4年之内关闭了83座矿井;从1989年再到1994年私有化的开端,英国煤炭公司的矿井数仅剩17座;矿工人数的下降速度也是惊人
的,矿工人数从1981年年初的23万人下降到
1985年年初的17万多人,裁减了将近6万人;
而从1985年年初到1989年矿工人数又下降了
9万多;到1994年英国煤矿工人仅剩14 000人。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各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对于工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的英国而言,不仅本国环境受到燃煤引起的大气污染和酸雨等问题的长期困扰,而且对邻邦的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在国内外环保力量施压之下,英国政府作出了积极回应,不仅改良了燃煤设备和技术,而且降低了燃煤量。政府借环保政策进一步缩减了煤炭工业的规模,并最终在1994年将煤炭工业从国有转为私有。
[1]Denise Franklin,Neil Hawke,Mark Lowe,Kevin Dehaan.Pollution in the U.K.[M].London:Sweet and Maxwell,1995.
[2]William Ashworth,Mark Pegg.Th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Coal Industry,volume 5.1946—1982:The Nationalized Industry[M].Oxford,New York,Toronto:Clarendon Press,1986:247-248.
[3]M.J.Parker.Thatcherism and the Fall of Coal[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Dieter Helm.Energy,the State,and the Market:British Energy Policy since 1979[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G.Kearns.This Common Inheritance:Green Idealism Versus Tory Pragmatism[J].Journal of Biogeography,1991,Vol.18,No.4:363-370.
[6]高家伟.欧洲环境法[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0.
[7]蔡守秋.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8]刘向阳.20世纪中期英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内在张力分析——环境、政治与利益博弈[J].史林,2010(3).
[9]Sir Guy Nott-Bower,R.H.Walkerdine.National Coal Board:The First Ten Years:A Review of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Nationalised Coal Mining Industry in Great Britain[M].London:the Colliery Guardian Company Limited,1956:36.
[10]Jane Roberts,David Elliott,Trevor Houghton.Privatising Electricity:the Politics of Power[M].London and New York:Belhaven Press,1991.
[11]Margaret Thatcher.The Downing Street Years[M].Lond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3.
[12]Electricity Act 1989[EB/OL].[2011-03-06].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89/29.
[13]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 1990(c.43)[EB/OL].[2011-03-06].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90/43/enacted/data.pdf.
[14]Control of Smoke Pollution Act 1989[EB/OL].[2011-03-06].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89/17/enacted/data.pdf.
[15]Control of Pollution(Amendment)Act 1989[EB/OL].[2011-03-06].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89/14/enacted/data.pdf.
[16]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t 1990[EB/OL].[2011-03-06].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90/43/enacted/data.pdf.
[17]Reference Services,Central Office of Information.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M].London:HMSO,1992.
[18]Stephen Fothergill,Stephen Witt.The Privatisation of British Coal:an Assessment of its Impacton Mining Areas[M].Barnsley:The Coalfield Communities Campaign,1990.
[19]《世界煤炭工业发展报告》课题组.英国煤炭工业[J].煤炭科学技术,1999(5).
K561.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8444(2011)06-0747-05
2011-10-10
高麦爱(1974-),女,甘肃庄浪人,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国史研究。
责任编辑:仇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