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峰
(周口师范学院公共理论教研部,河南周口466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实践教学是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也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1]从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分析,“原理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观看视频)、校园内社会实践(校内参观、调查、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社会调查)三种形式。
根据研究需要,课题组结合高校“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围绕“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经过多次的比较与审视、分析与筛选,设计了“原理课”实践教学状况调查问卷。2010年10-11月,课题组人员对河南省部分高校“原理课”实践教学开展状况进行抽样调查。考虑到数据的可靠性,本调查采取方便抽样法,在全省抽取了5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在读的大二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7份,回收率99%,有效问卷290份。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课题组又对部分高校的“原理课”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
大学生普遍认为开展“原理课”实践教学很有必要。图1显示,55.9%的学生认为开展实践教学“很有必要”, 42.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两项合计高达98.7%。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原理课”实践教学对促进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
图1 开展“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认识分布图
图2显示,对“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态度,23.8%的学生选择“很喜欢”,66.6%的学生选择了“喜欢”,两项合计达90.4%。学生的选择对学校和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把实践课上好,满足学生的要求,已成为“原理课”教师亟须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图2 对“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态度分布图
但是,调查又表明,大学生对“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还不是十分了解。图3显示,对“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很了解的学生仅占2.1%,比较了解的也仅占10.3%;有55.5%的学生选择“有所了解”,还有29%的学生选择了“仅仅听说过”。
图3 对“原理课”实践教学内容的认识分布图
图4显示,目前在“原理课”教学中采用较多的实践教学形式包括“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或辩论赛活动”,学生选择的比例分别达到76.6%和41.4%,这两种形式也是学生喜欢的实践教学形式(选项分别达到51.7%和56.9%)。同时,调查也表明(图5),大学生较喜欢的实践教学形式还包括“校外社会实践”(71.4%)和“校内参观、调查” (39.3%)。
图4 “原理课”实践教学采用过的形式(直方图)
图5 对“原理课”实践教学各种形式的选择(直方图)
在当前实践教学受到教学经费、教学条件、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等因素制约的前提下,校外社会实践很难全面展开,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做好校内的参观、考察不失为一种弥补的好办法。
调查显示(图6),关于“原理课”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作用,64.5%的大学生选择了“很有帮助”,32.4%的学生选择了“有点帮助”,两项合计,认为有帮助的比例高达96.9%。
图6 “原理课”实践教学的作用分布图
调查表明(图7),大学生普遍认为,在“原理课”实践教学中有一定收获。37.2%的学生选择了“很有收获”,59.7%的学生选择了“有些收获”,选择“收获不大”的仅为3.1%,而选择“没有收获”的为0。
图7 “原理课”实践教学活动收获情况分布图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情况”的评价(图8),选择“学校管理到位,教学效果良好”的比例高达53.5%,然而,选择“管理一般,教学效果一般”的比例同样高达45.5%,二者之间似乎是矛盾的。但是,数据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问题。虽然大学生对目前的实践教学管理和效果满意率较高,但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对实践教学不是很满意,还有更高的期望值。
图8 “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情况分布图
尽管“原理课”只开设一个学期,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也有限,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指导意义已经普遍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图9显示的结果较好地揭示了这一点。在关于“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您期待哪些教师参与及给予指导” (多选题)问题的回答上,69.3%的学生选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有75.2%的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选择“专业课教师”的仅占42.4%,选择“辅导员”的占24.8%。
图9 对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参与的期待(直方图)
图10显示了目前影响“原理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其中“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实践场所及经费等资源因素”所占比重较大,分别达63.1%、65.2%、68.3%,而“教师因素”和“大学生因素”分别占25.9%和43.4%。该数据也表明,目前“原理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管理层。
图10 影响“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因素(直方图)
“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既包括课堂内,又包括课堂外;既包括校内,又包括校外。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所采用的形式主要是课堂内的“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或辩论赛活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内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则往往流于形式。
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受经费及班级人数过多而组织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校外社会实践难以得到保证,重视校内实践,增加校园内、课堂上实践教学的比重不失为一种弥补办法。如围绕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课堂探索性专题研讨、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的团队竞赛活动、针对各种主题展开的校园内公益活动等,“只要能让学生参与一定形式的实践活动并在其中有所体验,于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有帮助,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形式”[2]。
实践教学的开展既需要发挥主体(教师)、客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的保证,在教师愿意进行教学改革,积极主动探索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乐意参与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客观条件的保障便成为决定因素。目前,“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存在多种制约因素,其中,“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实践场所及经费等资源因素”等客观条件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实践场所和经费”成为各种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瓶颈。
“实践教学主要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从学理上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是一个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意义上的范畴,而是一个教育教学理念和内容意义上的范畴,它不仅不与'课堂教学'相对立,而且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的。”[3]如果我们对实践教学的内涵有了准确的理解和界定,那么对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客观条件便也有了清晰认定。“实践场所”不仅是指校园外的广阔天地,校园内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好场所,这样一来,开展实践教学所受到的制约因素便被化解到了最小。
“原理课”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根本目的和终极意义在于把课堂学习的理论运用于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学习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践,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最终还要落实到实践中,但是,目前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种脱节在教学中的重要表现就是,原理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脱节,即教师基本不参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课堂上所学知识真理性的必要手段。暑期社会实践基本是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各院(系)负责具体实施,社会实践的主题往往与专业紧密结合,有较强的专业色彩。在这种“专业实践”中增加“原理课”乃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原理课”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渗透其中,使大学生在增进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是增强“原理课”实效性的重要渠道。
中宣部、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强调,目前的“原理课”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并且对实践教学的学时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强调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4门课程都强调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都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增进理解。究竟“2个学分”如何分配,每门课的比例如何划分,实践教学如何安排和组织,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计算,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等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各高校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也千差万别。
为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并设置了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实践教学机构的职能往往局限在大学生的专业实行、见习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被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事情,应该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教师自己负责组织和管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涉及到课堂和课外,尤其是课堂外的实践,仅仅依靠教师的组织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各院(系)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学校管理机构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原理课”旨在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个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能力层次,即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理论思维的能力。三是价值观层次,即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4]三个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是基础,社会实践则是必要途径,学生要把课堂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
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轻视态度,一些高校的“原理课”实践教学还被看做可有可无的内容,甚至把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混淆、等同起来,不能根据大学生培养方案和目标,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之中,安排适当的教学时间,并从经费、场所、组织等方面给予保证。“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组织涉及到教务部门的教学计划、财务部门的经费保障、教学院(系)的合作、实践场地的联系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以及各部门的通力配合。
实践教学是“原理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原理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原理课”实践教学要落实到位,不仅需要任课教师的精心投入,更需要学校的重视,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实践教学必须同理论教学一样有相对完整和独立的教学计划,制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建立了完整、配套的实践教学计划,才能克服实践教学的随意性、随机性,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
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着“原理课”实践教学缺乏长效机制,实践教学开展得如何取决于学校是否重视,任课教师是否努力,相关部门是否配合的问题。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长期的、教师和学生认可的运行机制。同时,由于“原理课”实践教学涉及到课堂内外,课堂的教学由任课教师组织,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组织和管理究竟是由院(系)负责,还是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抑或是由团委、学工部负责,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了“原理课”的实践教学管理缺位、实施主体不明等问题。有人认为,“原理课”实践教学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应该由“原理课”教师负责,但是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实践教学往往只能局限于课堂,缺少了社会环节;还有人认为,“原理课”实践教学应该由团委和院(系)负责,统一筹划,但是,由于这些部门对课堂所讲授的理论问题不是很清楚,尤其是不了解“原理课”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容易导致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内容脱节。
经费是实践教学的保障。“原理课”,包括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的经费无法得到保证,成为实施实践教学的直接障碍。“原理课”实践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范围,还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开展校内和校外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如聘请专家到校作专题报告,在校内举办专题辩论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区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开展这些活动,直接的制约就是经费无法得到保障。
建立健全“原理课”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对调动教师组织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原理课”实践教学考核既包括对学生的考核,也包括对教师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的把握和实际运用能力,这种考核既有日常的考核,也有实践教学结束时的综合考核;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以及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参与情况。在考核机制中,要特别注意可操作性,尽量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在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使得“原理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依据缺乏客观性与科学性,评价方式缺乏规范性和多样性。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拘泥于参加活动的次数,作业或论文是否完成,以任课教师或辅导员的评价为标准,缺乏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对教师的考核,基本上不存在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即使有往往也流于形式,也只是以是否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或每学期开展了几次活动为依据,缺乏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体系,造成实践教学评价可信度较低,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在“原理课”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参加者,又是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实践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实践教学不同于单纯的理论教学,其实践前准备、实践中组织和实践后总结缺一不可,在思想素质、理论水平、组织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对“原理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倾注更多的心血,更需要专门的系统培训。
目前,“原理课”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客观条件的制约是重要因素,但实践教学水平不足和个人能力的缺乏,是主观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每学年开学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都要组织集体备课会,对教师深刻把握教学重点和热点帮助很大。不过,上级组织的各种备课会重点是对教材的总体解读,并不包含教学方法的培训内容,因此,“原理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任务便落在了学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身上。实践中,由于缺乏严格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和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能力成为教师可有可无的能力,所谓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成为空话。
“原理课”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只有针对现阶段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实践教学自身规律、体现“原理课”特色的工作机制和管理规范,逐步实现实践教学管理和运行的系统化、规范化,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实现“原理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1]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87-90.
[2]黄伟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7):53-57.
[3]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2):69-71.
[4]常百灵.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