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语言学观照下的新闻标题同义修辞

2011-12-12 05:30陈海英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同义新闻标题语言学

陈海英

(1.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200;2.黄淮学院外语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在新闻作为信息的传播过程当中,新闻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以及相应产生的新闻倾向一直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在表达新闻内容的同时,也间接地表达出媒体对待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媒体在处理其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时所采取的方式。近年来,西方的一些语言学家对语言学中的这种实证主义倾向提出质疑,认为语言不单纯反映社会,它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因而,语言学家必须重新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学的任务,开展对大众语篇和其他非文学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批评语言学从此诞生[1]。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方法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同时它也借鉴了其他的哲学、文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和概念,如马克思的社会批评理论以及后结构主义、文体学、言语行为理论和转换生成语法等。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和其他非文学语篇,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每一种新闻文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意义潜势,包括具体的语义范畴、主体位置、阅读位置、修辞方式、使用规则和惯例等;它们代表着不同社会阶层,表达不同社会群体和机构的意识形态。作为最小的语篇,新闻标题短小精悍,最能代表文本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将批评语言学介入新闻语篇的分析,无疑能更清晰地揭示不同新闻标题的意义潜势以及它们如何来实现这些意义潜势,这些意义潜势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存在着怎样的相互作用。

一、新闻标题的同义修辞

语言系统中具有丰富的同义形式,这为同义修辞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王德春在《论汉语修辞信息库》一文中说: “一种发达的语言,都有丰富的同义词语,它们表示共同的客体,但有细微的功能差别,供语言选用。”[2]除了已经存在的同义词语外,人们对同一客体经常会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名称,这也造成一大批同义形式的出现。如媒体对同一社会群体的称呼会呈现不同形式,以农民工为例,这一称呼在不同的时期,甚至是同一时期的不同媒体上形式也有所不同。汪虹曾对此作了如下概括:本名-民工;小名-打工仔;学名-进城务工者;曾用名-盲流;尊称-城市建设者;昵称-农民兄弟;俗称-乡巴佬;绰号-游民;爷名-无产阶级同盟军;父名-人民民主专政基石;临时户口名-社会不稳定因素;永久宪法名-公民;家族封号-主人;时髦称呼-弱势群体[3]。它们都是同义词语,并且是依赖于特定语境的言语同义形式。不同媒体新闻标题的语言选择并不一定全部是发话人有意识要表达的,相当一部分源于语篇体裁或语篇类型的意义潜势,这种意识形态意义往往是由于说话人的文化背景、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社会阶层或地位、所从事的职业和所代表的利益等因素不由自主地或无意识地表达出来的。由于观察角度、立场、态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形式的同义词语,这也是同义避复产生和存在的语言基础。

程邦雄认为关于同义修辞现象,其领域相当广阔,不仅包括人们熟知的“同义结构”,也应当包括所有语言表达中同一内容运用了不同的形式载体的现象,其中就当包括标题中的同义修辞现象,即基本相同的内容,由于媒体类型的不一样,编撰者视点的不同,而导致的标题句子形式的差异现象。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不仅对修辞语用等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报刊媒体等制作标题具有实际指导意义[4]。

二、同义修辞的批评性分析

我们以批评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分析新闻标题同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试图找出报纸出版人或集团的价值判断与其标题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对象为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报纸或媒体,如英国的《卫报》,美国的《华盛顿邮报》、CNN,中国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新浪网及部分晚报、都市报。见表1。

表1 2010年7月17日各大媒体对伊朗清真寺爆炸事件的新闻报道标题

尽管都是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但是所用标题却各不相同。同一意义,不同报纸的标题会选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形式。《人民日报》的标题所用字数较多,同时包含的信息也是最为详尽的,提到了事件发生的次数(两起),造成的损伤(300余人),还有事件的性质(自杀性),标题小句的及物性系统体现为存在过程。这个标题客观地说明了在伊朗发生的事件,不存在立场偏颇的问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并且尽可能多地包含消息的其他信息。《参考消息》的新闻一般来自外媒,或是对外界媒体的翻译、编译。《参考消息》中的新闻标题采用了伊朗的简称,并用一个“西方”来模糊指代中国读者都明白的“英美”,采用的是言语过程,意在转述伊朗的态度。新浪网的新闻更像是《卫报》新闻标题的完整翻译,采用的也是言语过程,与《参考消息》不同的是,新浪网的标题更直接明了。中央卫视新闻频道的标题,采用的是物质过程,因为电视新闻的播出与画面是同步进行的,所以电视新闻标题多采用物质化过程,增加事件的动感和时效性。《华盛顿邮报》当天的新闻标题虽然也采用的是物质过程,但该小句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的选用却很戏剧化,attempts有“试图,企图,想……的”意思,这个词的选用表明了该报纸的政治立场:维护美国政府的利益;认为伊朗的指责是没道理的。

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报道则通过被动语态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行为或过程的动作感。在英语里,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被动态结构与表示状态的系表结构之间有时只有一步之差。CNN的新闻本来可以像当时其他媒体那样把该事件表达为一个突出动作者或环境的物质过程,但报道者却用一个“caused”,就把惨烈的爆炸和简单的物质原因联结在一起。结果是,“Deadly blast”变成了主位,“munitions”的角色由纯粹的工具变成了行为者。其次,把“Iran”这个命题置于介词短语中,放到了句子中间。在英语的句子结构中,中间位置最不引人注意,所以说话者通常把表示次要信息的成分放到此处。这样无疑大大削弱了该地点的重要性。最后,选择被动使得过程的行为者不再是“某人”,而只能是“munitions”,即导致爆炸的不是某个人、国家而是炸药。被动化是主题化(thematise)的一种手段,它把表示受事的宾语成分移到句首,充当有标记主位(marked theme)以突出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

相比《华盛顿邮报》和CNN,英国的《卫报》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所使用的标题更加客观公正,标题选用的也是物质过程,主要动词是accuse,突出表现伊朗对此事件的态度,并且它毫不避讳英国也是伊朗认为的罪魁之一的事实。从上述分析中就可以发现,意识形态会影响到语言运用,语言也会被控制传播媒体的权力阶层用来传播强化自己的意识形态[5]。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语言运用中,发话人总是故意利用各种表达方式来歪曲事实,欺骗受话人,以达到某种目的。总体来说,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还是要客观公正的。

张磊认为:“新闻话语本质有三大形式:一是叙事性新闻话语,即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而不是虚假的言说,这是新闻话语内在本质规定的表象之最低形式;二是意见性新闻话语,即新闻话语在叙述某种客观事实时,还具有表示态度、发表意见功能;三是意识形态话语,没有一家新闻媒体是没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的,更何况新闻的本质属性和新闻话语的本质属性也要求其在适当的时候维护公正、客观、准确的意见和意识形态。”[6]2010足球世界杯的报道也能突出说明这个问题,在世界杯的巴西对朝鲜比赛中,各路媒体竞相报道,用词表达也各具特色。见表2。

表2 世界杯6月16日朝鲜对巴西的比赛各媒体报道标题

新华社的报道标题采用的是两个并列小句,分别用事件的两个主要参与者(巴西、朝鲜)作为主位,而在谓语动词的选择上则用了同样的动词“赢得”,“两军相战”,必有赢输。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测,报道者对双方的态度都是积极的,认可的。报道的标题就奠定了报道的基调:比赛的输赢不重要,还有比比赛更重要的,那就是尊严,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朝鲜作为赛场上的失败者,却仍然通过自己的努力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尊重。从美联社的报道标题上,可以看出它更倾向于对细节和整个赛事的客观报道,标题的主位是赢得比赛的巴西,而朝鲜则是述位,谓语动词“突围”告诉读者巴西的胜利并不轻松,随后又补充了一个比分细节,来印证“突围”,最后才出现胜利的字眼。相比起来,法新社的报道就简单明了得多,标题的主位是“足球王国”而不是“巴西”,足见报道者对巴西的支持,但是报道也是本着客观的立场,如实报道不是简单的战胜而是“艰难战胜”。即便是同一报刊的不同记者在组织标题时,手法也各不相同,如体坛周报上的头版标题是“零度激情”,阅读完报道读者就可以领会到零度的几个含义,可以说标题非常具有艺术性。零度和激情相搭配,构成矛盾修饰法,极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该报纸的另一版面,仍然是对这件事的报道,标题采用的是一个数学公式:朝鲜1>巴西2。这个标题使用一个看似不成立的公式即把巴西和朝鲜的比赛结果报道出来,同时又加上了自己的评论或是观点,那就是朝鲜虽败犹荣,因为虽然是只有1个进球,但因其前面加有朝鲜,从而大于巴西的2(个进球)。

报纸的大众媒体的身份,决定了它一方面必须尽可能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反映客观事实,表达大众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另一方面,写作新闻报道的记者又是客观现实中活生生的人,不可避免地具有现实的主观情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总会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着个人的或者某一个群体的情感,就会在表达目的和主题确定的前提下对同义词语进行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一定要建立在同上下文的内容和形式彼此相互协调的基础上。

再如:

(1)中国公司期待和好莱坞合作 (《华盛顿邮报》, 2010-09-07)

(2)好莱坞挖掘中国“电影金矿”(《参考消息》,2010-09-07)

上述2例标题反映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标题制作的影响。参考消息的文章是转自《华盛顿邮报》,也就是说,这篇报道的原创是美国的记者。这位记者写作时,出发点自然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所以报道的标题是中国公司期待和好莱坞合作;而《参考消息》的编译人员则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把标题改为好莱坞挖掘中国“电影金矿”。主位和述位的位置对换,使得标题表述的语义有了微小的改变,那就是哪一方在主动向哪一方靠拢的问题。按照《华盛顿邮报》的标题,我们是处于主动地位,是寻求合作的主动方;而在《参考消息》的标题里,美国则是主动方,而且是有目的的寻求合作,因为中国的电影是他们眼中的“金矿”。

三、结论

正因为语言中有大量的同义手段,于是同一个事物、思想、观念、感情就有了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人们适应不同的交际场景和不同的交际目的进行选择提供了可能性。新闻标题因报道者或载体不同,也会因此呈现不同特色。尽管新闻媒体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报道新闻,但新闻的写作毕竟是由个人来完成,或者对待某一事件的态度必然会受媒体所有者的立场所影响,因此,即便对同一事件看起来相同的报道,经过对之进行批评性的语篇分析,我们仍不难找出存在于其后的政治形态、阶级立场的差异,这在不同国别的媒体报道标题中表现更为显著。同样,媒体的市场定位也会影响报道风格,如严肃的或官方媒体新闻标题选用的词语大多是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几乎没有生僻的、华丽的、新造的词语,在表达中一般不追求华丽辞藻,喜欢平实朴素、准确到位,也喜欢选用熟语和典故等,不但用词通俗易懂,而且结构凝练、简捷。地方媒体如晚报、都市报或娱乐网站的对象大多是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反映快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在话语中,创新的词语丰富多彩,层出不穷。可见,在任何语言里,同一个意思,不同的交际主体、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交际目的和意图都会影响用来表达的语言材料或策略的选择。

[1]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5):44.

[2]王德春.论汉语修辞信息库[J].云梦学刊,1996(1):64-69.

[3]汪虹.打工者的名字[J].绿风,2003(4):56.

[4]程邦雄.报纸标题中的同义现象[J].修辞学习,2001(3): 30-31.

[5]Bell A.The language of the news media[M].Oxford: Blackwell,1991:188-189.

[6]张磊.网络新闻的简洁性[M].新闻爱好者,2006(6):43.

猜你喜欢
同义新闻标题语言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