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变革
——论传统武术的自我维系

2011-12-07 16:47王亚慧代凌江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拳种维系流派

王亚慧 代凌江

(1.乐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传承与变革
——论传统武术的自我维系

王亚慧1代凌江2

(1.乐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当下的生存与发展倍受关注。走秉承优良传统、主动融入现化社会文化建设之路,形成文化自觉、制度保障、市场带动、融合共生的发展模式,成为弘扬传统武术的必然选择,也是传统武术实现自我维系的路径选择。

传统武术;发展;路径;自我维系

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在中华民族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以攻防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和功法练习为运动形式,以家传、师徒传承或军事训练为主要途径,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内外兼修,融文化教育、技击、健身、修心、医疗、养生于一体,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的总称。[1]

1 传统武术的承续方式

近代以前,传统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涵育下,走过了萌芽、产生、发展、成熟及至衰微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即儒家,糅合了佛家、道家与其他古代中国传统思想,是一个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不断自我补充、完善的、不断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而调整变化着的庞大的文化体系。”[2]明清时期,传统武术经过“类同合流,壮大拳派;繁衍支系,发展拳派;融会诸家,创立新派。”[3]最终形成了以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拳种为代表的武术体系。就在传统武术体系日趋成熟之际,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和西方文化大举传入的情况下,传统武术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逐渐衰微,传统武术陷入文化迷惘之中。纵观21世纪前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其传承的方式主要包括:

群居式、家族式的传承体系一直占据主体地位。传统武术的传承带有浓郁的家族血缘色彩,以血缘为纽带,采用“口传身授”的古典式传承模式,延续着“外姓者不传,有过习武经历者不传”的习惯。师徒关系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学艺必须举行隆重的拜帖仪式向师傅拜师,从而确立师徒关系,“对师傅而言,磕头的徒弟才是自家人,徒弟的成功与否关系师傅的名利”[4]而徒弟也始终把师傅作为崇拜的对象。

近代以来,出现了以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方式的探索实践,成为主体传承方式的有益补充。学校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成为了当今最主要和最关键的文化传承途径。1915年,民国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5]传统武术积极尝试融入学校教育。近代中国学校教育并非传统文化教育的直接延续,而是西方近代学校教育模式的移植,西方近代体育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作为“先发内生型”的传统武术与以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班级授课制等为特色的近代学校体育教育显得格格不入,始终处于被学校教育边缘化的境地,以至后来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中央国术馆、地方国术馆,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

新中国成立后,竞技武术和学校教育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形成了以现代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为主基调的相对独立的竞技武术,形成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二元发展格局。竞技武术适应了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和班级授课制的学校体育教育,并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弘扬传统武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政府主导发展的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仍广布于民间,主要依靠民间习武群体而得以存续,其生存与发展一直倍受关注。

2 传统武术的时代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武术渐渐淡出人们生活。仔细分析当下传统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成为研究传统武术在新世纪发展路径选择的必然话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西方体育文化涌入中国,影响面急剧扩张,受众大幅增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传统武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必须正视的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武术正在年轻一代中国人心中丧失立足之地,与此相反,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却在中国许多地方不断升温,并已成为很多都市年轻人强身健体的首选,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标志。”[6]

城市化进程加快,都市文化日渐兴盛,农耕文化的日趋衰微,传统武术所依赖的社会生态加速解构,以农耕、家族为传承平台的传统武术的传承体系遭到破坏,传统武术在多数大中城市难觅踪影,偶尔仅现于公园的中老年太极拳、木兰拳、健身气功等,急需建构新的传统武术文化生态。

传统武术受到现代体育的严重挤压,一是西方体育项目大量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武术的习练,“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入和迅速传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裹挟之下,西方体育严重挤压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发展空间,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瓶颈。”[7]二是竞技体育与其作为传统武术重要传承方式的初宗渐行渐远,日趋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形成严重挤压。竞技武术因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有发展成“正统武术”架式。在双重挤压下,导致“作为负载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传统武术在文化流失的时代也面临着消亡的危机。”[8]

大举兴办武术学校,未能从根本上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在武打影视作品的推动下,举国兴起了武术热,武术学校如雨后春笋发展,发展至今,全国共有武术学校5500多所,拥有常年在校生30余万人。然而武术学校发展却不如人意,首先在传承武术的内容上是以竞技武术为主,其次受到义务教育的诸多限制,绝大多数的武术学校都是要学习大量的文化课程,有不少武术学校几乎以文化为主兼修武术,或改成了义务教育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在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虽有一定作用,但未从根本上改观。

3 传统武术的自我维系

自我维系指事物主要依靠系统内部的协调能力,实现发展的动态过程。自我意识是事物自我维系的基础,自我完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是自我维系的主要途径,与外界保持适当的资源交换是自我维系的必要条件。传统武术的自我维系泛指传统武术体系内部各拳种、流派在保持自身拳理、技术体系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依靠自身能力,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同时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并进行合理的资源交换,从而维持传统武术动态平衡发展的过程。当下,走传承与变革之道,是实现传统武术自我维系的优化选择。

3.1 传承之道——弘扬传统武术优秀文化,促进传统武术文化自觉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术,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武术的一种特殊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成为区别国外武术和竞技武术的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弘扬传统武术,必须以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为核心,前提是促进武术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9]中国传统武术是通过“调形”、“调息”、“调心”的身体运动,通过动静结合,练养结合的方式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健身、养生的目的。传统武术还注重修心养性,通过长期的体悟,让人拥有良好的心态和个性,传统武术的身心双修是其健身与养生的价值所在,这明显有别于现代体育运动过于注重纯动作的体能发展健身模式,也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对传统武术自我维系,来源于我们自身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心,来源于我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吴良镛院士认为“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10]在面对西方文化,特别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的冲击时,传统武术当坚持自我文化属性,积极参与文化竞争,打造自我文化品牌,以兼容并包的心态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在扬弃和融合中进行自我文化的新陈代谢,永远立于时代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前列。

3.2 变革之道——制度保障、市场带动、融合共生

3.2.1 建立现代传统武术制度,实现传统武术的有序传承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传统武术内部具有明显的差序格局特征。“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11]整体上传统武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由不同拳种、流派组成,组织上呈现出松散性、非正式性的特征。等级化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难以存续。建立现代传统武术传承制度,需改变原有的差序格局,淡化宗族观念,强化其拳种、流派意识,建立起以集团观念核心的拳种、流派组织。从现代组织理论角度来看,各拳种、流派的自我维系应有组织或团队目的,必须依赖于组织或团队有意识的维系。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内部驱动力,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传统武术组织显得尤为必要,诸如跆拳道的ITF和WTF,空手道的WKF等,具体而言,每一拳种、流派都是一个组织、一个协作系统。此方案建议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牵头,给予相关的政策引导,结合武术界专家人士的相关研究和建议,列出申报拳种、流派现代正式组织的参考标准,由各拳种、流派自行申报、注册,在国家或省、市相应管理部门备案即可。在此前提下,对个别过大或过小的拳种或流派,可采用“‘大派宜分,小派宜合’的精神进行整合,并以拳种为基本单元”[10]进行申报注册。各拳种、流派制定出自己的组织章程,建立正式的组织,给予传统武术各拳种、流派组织话语权,才能增强传统武术从业者、爱好者的归属感和组织认同感,充分调动传统武术内部各拳种、流派的积极性,促使其走向有序传承。

3.2.2 主动适应,走市场化生存之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武术只有被市场接受、被大众认同、被大众参与,才能继承和发展下去;同时,还须跟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步伐。传统武术只有与现代城市文化相融合,借鉴跆拳道、瑜伽、器械健身、健美操等都市体育文化的城市经营之道和市场化之道,打造以拳种、流派命名的传统武术文化品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峨眉武术等传统武术内容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武术品牌,创办传统武术学校,并以市场化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武术内容和形式,走出了一条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市场化生存之路。

如近年来举办的“武术搭台、经济唱戏”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武当世界传统武术节等,给地方经济带来了很好的效益,同时凸显了传统武术的魅力,2006年从登封发改委了解到,武术产业创造的社会综合效益就达20亿元,占经济总额的10%。2008年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于2008年10月在湖北十堰举行,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69个,扩大了传统武术的影响,同时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给招商引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3.3 融合共生,在坚守传统下实现革新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任何社会存在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都是以一定的资源为基础。传统武术也不例外,要满足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获得一定的社会资源,同时参与社会交往,与其他社会资源融合共生,成为传统武术发展壮大的必然途径。传统武术走融合共生之路,应坚持相邻相近的原则,当下,应着重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

借力竞技武术的发展势头和平台。时下传统武术更应该加强与外部的联系。首先加强与竞技武术的联系,将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庞大的竞技武术系统相结合,借力竞技武术强势的研究发展平台,进一步规范传统武术,更新传统武术,发展传统武术。

加强与其他体育文化的交流,形成自我的传统武术发展体系。如果一味墨守成规,按照传统的发展传承体系,传统武术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窄,其实传统武术并不是死守老祖宗的规矩,而是需要我们发扬光大,从太极拳的起源到发展成陈、杨、孙、武、吴式太极拳不难看出,传统武术也是在随社会的需要不断演变革新的,传统武术必须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再如传统武术如与中医、书法等的合作与交流由来已久,当下更应注重与中医,书法等的融合与取力,走共荣发展之路。

注重传统武术内部各派别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传统武术内部方面,各拳种、流派之间可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竞技、学术研讨等交流活动。通过传承传统武术技术、分享传统武术文化、价值观念等服务活动与外界建立有效联系,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传统武术只有不断通过扩大外部交住,对外树立良好的拳种、流派组织形象,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支持,提升其社会声誉;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包括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物质和舆论支持,更多喜欢传统武术的个人的支持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1]段廷进.传统武术的概念界定和多元价值论[J],搏击·武术科学,2007(2):27.

[2]何芳川.21世纪东亚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1):5-9.

[3][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14.

[4]郭玉成.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0.

[6]慈鑫.武术被跆拳道踹出都市时尚[N].北京:中国青年报,2005-04-01.

[7]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27(7):26-29.

[8]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1-3.

[9]百度百科.文化自觉词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9627.htm.

[10]吴良镛.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EB/OL].央视百家讲坛,http://www.cctv.com/lm/131/61/77550.html.

[11]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科学研究,2006(4):212.

The Following and Reform——Thought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self-perpetuating

Wang Yahui1,Dai Lingjiang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Leshan Nomal College,Leshan,614000,Sichuan,China;2.Le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eshan,614000,Sichuan,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culture,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become concerned about their being and development.It is a choice available for Wushu to followthe old way and integrate into the modern constructionof social culture,shaping a betterment model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self-awakening,and its system safeguard,market-driving,assimilating,which so as to be a must for carrying forward Wushu,a way available for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self-perpetu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development;way;self-perpetuating

G852

A

1672-1365(2011)03-0138-03

2010-12-24;

2011-01-18

王亚慧(1967-),男,四川眉山人,副教授,乐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四川省武术协会委员,峨眉武术文化研究所所长,乐山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研究方向:传统体育及武术文化。

猜你喜欢
拳种维系流派
民族互嵌村落共同体生成与维系机制研究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以“模件”思想解读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规模化产生的机制
是什么维系着婚姻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技术还是技艺:应该如何看待武术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数学教学中学生兴奋点的激发与维系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