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林匹克运动对复兴中国武术的启示
——以武术与教育的互动为中心

2011-12-07 16:47:02麻新远黄轲禹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青年人竞技

麻新远 黄轲禹

(1.长春工业大学体育部,吉林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23)

论奥林匹克运动对复兴中国武术的启示
——以武术与教育的互动为中心

麻新远1黄轲禹2

(1.长春工业大学体育部,吉林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23)

针对中国武术在北京奥运会上“登奥”失败的客观事实和在业内人士中引起的震撼,以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的初始目的为切入点,运用比较和逻辑演绎的方法,探讨中国武术“登奥”失败的原因,并得出中国武术欲进入奥运会必须摆脱传统武术与传统观念的束缚,走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之路的结论。中国武术由传统向现代化转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奥林匹克;复兴;中国武术;教育

1 引言

无论是武术专业工作者还是爱好者,当听到北京获得举办奥运会的消息时,无不曾经幻想过、憧憬过底蕴深厚的中国武术终于能为世界体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发展有机会做出贡献了。但是当中国武术被所谓的“奥运瘦身”计划拒之门外后,不能不让人们从灼热的、沸腾的甚至是亢奋的状态中冷静下来。故此,本文欲以复兴奥林匹克的目的以及与文化和教育的关系为切入点,科学地反思复兴奥林匹克的历史背景,从中找出中国武术要进入奥运会自身存在的问题,从“登奥”失败中吸取教训,探索武术运动新的发展方向,即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以青年人为对象,走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之路。这才是中国武术今后能够生存和发展乃至进入奥运会的根基。

2 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目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简单地以物质丰富的量来衡量,而应该考察世界的主体(人)在思想、文化和教育的进步程度。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陆的人们在思想和精神上长期受制于宗教和君主制的双重压迫和奴化统治。教育的享有权集中在统治阶层和上流人士的子弟之中,大多数的平民处在蒙昧的状态。

为了解决教育体制中身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卢梭全面考察和分析了当时各类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身心健全”的教育思想,使当时欧洲各类学校的身体教育从传统的“骑士”中杀、伐、斗、狠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有一定组织形式的娱乐活动。这是近代体育教育思想与教育相结合的初期阶段和标志。

到了现当代体育和教育都共同面临着合理地、科学地解决了“人全面发展”的问题。关于青年人的教育问题,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有过论述,他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既然身体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从分的认识,而且“娱乐活动”取代了“骑士”的教育模式,就应该建立一种更符合青年人生理和心理活动规律的方式。19世纪初,英国的托马斯·阿诺德在拉格比公学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并取得成功,他建立了以竞技运动为主的学校体育体系。在教育体系中,竞技运动形式从阿诺德时期的建立至今仍就没有其它形式所取代,主导着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和方向。

竞技运动从形式到内容得到了学校教育体系的肯定,接下来就是要提供一个给青年人展示自己的平台。顾拜旦选中了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会为青年人的舞台。在将奥林匹克竞技运动设计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并非易事。为此顾拜旦展现了一种社会活动家的才能,“在不能得到一些国家的体育组织的支持甚至是反对时,他将目光转向政界,他和他的支持者们通过信函以及各国驻巴黎使馆,同各国政治和社会活动家频繁接触,最终取得了政界、教育界和科学界的支持,终于在1894年6月23日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4]它的成立和贡献已经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它的成立标志着长期困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3 复兴中国武术的教育实践经验

中国武术脱胎于军旅战争,闲暇、娱乐、修身、养性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要完整地、客观地分析中国武术“登奥”失败的原因,还应该认真地回顾中国武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互动关系。

3.1 春秋“六艺”教育为体育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提供典范

孔子倡导的“六艺”教育体系“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御”就是使武术界的业内人士引以自豪和骄傲的具有体育和武术的成分。说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十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并且把与战争有关的武术内容纳入他的教育环节和体系中。

3.2 近代教育体系中体育地位的恢复为武术复兴提供了契机

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西方大工业生产的出现和资产阶级势力的迅速膨胀以及西方宗教的传播和渗透还有在经济、军事上的侵略,导致我国以冷兵器为主时代的解体。这是促成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思考“救亡图存”的新方略的直接诱因。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全面分析了西方列强崛起是由于在广泛的学校教育中实施军国民教育。为此在20世纪初将兵操全面引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就是这个原因间接地瓦解了中国武术在我国教育中地位,使武术教育由原有的主导地位转入次要位置和进入民间。

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挽救中国武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生存的问题,一些爱国人士强烈呼吁民国政府制订新的教学大纲。著名教育家徐一冰(1881-1922)在1914年《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提出,“拟请于学校体操科内兼授中国旧武术,列为必修科以振尚武精神”。在中国旧武术的改良问题上,也就是中国武术由军事功能向近代体育教育的转化问题上,马良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他改变了旧武术的那种以门户为核心、封闭的、家族式的传播组织形式,摆脱了旧式武馆私人授业和视师如父的宗法观念方式,使武术以一种体育项目进入学校的体育教育体系之中。1918年10月民国教育部将《中华新武术》列为全国各中学正式体操。1919年秋,经国会辩论通过《中华新武术》为全国学校正式体操,并通令全国实施。这是中国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的标志。

3.3 新中国教育的良性发展与体育地位的空前提高为武术的复兴提供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的需要和当时我国经济上的客观实际状况以及在教育发展的需求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武术在内容和形式上十分丰富,很多项目对场地、器械的依赖程度不太苛刻,能够缓解那时学校教育体系中体育经费不足的矛盾。这为中国武术能够在学校教育的土壤中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原国家体委武术处的领导下,集合了当时武术界众多名家,根据当时的情况,先后在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推出了比较适合当时国内教育实际状况的儿童拳、少年拳、青年拳、乙组拳、甲组拳以及24式简化太极拳系列。这些套路融合了多个拳种之长,适应了不同年龄、不同群体需求,并在广大的学校中迅速普及,形成了空前的武术热潮。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和繁荣阶段。教育事业的投入总量的不断增加,也使其呈现一派蒸蒸日上景象。但在“举国体制”下的“奥运争光”计划的引导下,由于学校体育中的武术教学内容多年一贯制而造成缺乏新意情况下,学校体育的开展项目大量地充斥着奥运会的竞技项目,具有中国特色的和母体文化特征的中国武术被边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规定要把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含量高的教学内容的比例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又重新被重视起来。

4 启示

传统本身就存在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征。它的时间性就是一个适应的问题,传统武术适应中国的古代,而在当代要将古代的武术作为青年人的一种活动手段或者是满足青年人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本人认为那只能是一种可能,而未必是“必须”和“一定”的确定性。从中国武术的空间性看,武术往往冠之以“中国”二字,向世人昭示着是中国特有的。但中国武术在中国社会的地位是次要和有待开发的。尽管如此,只要我们能够清楚、客观地认识到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还有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不能被奥运会表面的竞技运动形式和水平所蒙蔽,而是要透过现象深刻地了解和掌握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的理论基础和目的,那就是走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以培养青年人全面发展为目的,不能唯竞技而竞技,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技水平。

[1]卢梭.民主哲学[M].陈惟和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陈立基.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观[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4]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5]刁振东.中国传统武术的近代化历程[J].北京:体育文化导刊,2007(10).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the Revival Purpose of the Olympic G ames——Centered on interaction between martial arts and education

Ma Xinyuan1,Huang Keyu2
(1.Ministry Sports Department,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Jilin,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3,Jilin,China)

The initial purpose of the revival of Olympic movement by Pierre de Coubertin was taken as the startingpoint in the present paper.Comparison and logical deduc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discuss the reason for the failure entry into the Olympic Game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The conclusion was obtained that,inorder to enter into the Olympic Game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and conception must be get rid of and the culture of chinese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The convers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from the tradition to the modernization is inev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Olympic;revival;Chinese martial arts;education

G852

A

1672-1365(2011)03-0150-02

2011-03-16;

2011-04-16

麻新远(1962-),男,吉林九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青年人竞技
让更多青年人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56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青春(2022年8期)2022-08-03 12:01:52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7:44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意林(2019年9期)2019-06-02 16:59:40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武术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 12:14:42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
竞技体育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