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感恩之灯,架起智慧人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011-12-02 08:39天津市蓟县燕山中学刘秀芬
天津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想象德育课文

■天津市蓟县燕山中学 刘秀芬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几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从心理学上看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营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心理成长和快速发育期的初中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来说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科书,它们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羚羊木雕》、《再塑生命》等名作名篇都是对初中生实施德育的很好的教材。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内容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又包括爱国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我班小王同学,个子矮小,经常遭到同学们的讥讽,在一次生物课上,教师提到“侏儒”一词,他在同学们的嘲笑声中整堂课都没敢抬头。我得知此事后,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利用一篇文章《成全小树》的深刻主题给该生树立自信,也批评了嘲笑弱者的学生。我明显地感到,学生们的内心多少都有所触动。可以说,德育渗透这项工程是漫长的,但收效却是根深蒂固的。

其实,在开放、灵动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最多的是感恩教育。让感恩与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感恩熏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进行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可引导学生在知恩之后,进行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之情的语段。如《残损的手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文章,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在层层递进的语境中,使人知道,生活安定美好来之不易!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懂得了要感恩党的领导。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背影》中:“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朗读中体验父亲动作的艰难,让学生们感悟父爱的伟大。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如《三峡》、《苏州园林》等,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在想象中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少年儿童是最富有想象的。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奇异的色彩,就像童话王国一般。通过想象,他们可以去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去自在地遨游。在语文教学中,“形象”的感受,“情感”的激发,往往离不开想象。学生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如表现童真的课文《童趣》,通过感悟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驱赶蛤蟆等不同场景,让学生感受儿时的“物外之趣”,陶冶了爱美的情趣,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先由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这些“物外之趣”,更深地体会生活美,以及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慨和感动。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激发学生想象闻一多演讲时慷慨激昂、拍案而起的场景,这样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激起学生报效祖国的豪情。

三、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感恩之情的深广。如《敬畏自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在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与人类的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教育学生要感恩地球、感恩自然。

如《藤野先生》,通过体会思考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缘由,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每个人的意义,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如《邓稼先》,要引导学生深入课文,通过比较,了解邓稼先在科学研究领域显示出的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毅力,从而对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科学家产生深深的敬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情感。

四、以反思体验激发感恩的情感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学生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在教学时,从课文入手,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如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我的初中生活”,可引导学生把“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座右铭,用来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自己。教学《两幅迥然不同的画》后让学生深入角色,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心中装着“他人”,并联系生活实际,以“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展开讨论,在教学中引发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凡事都应从现在做起,要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宽容他人,从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五、在背景拓展中渗透感恩教育

选入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应该说都是优秀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但是,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或者因为时代间隔,或者因为学生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使学生对课文感悟不深或不准确,情感体验不充分,甚至导致课文价值被曲解。这时,介入课文的相关背景材料,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思维和视野,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生成文本价值。拓展的方法一般有:课始介入,如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过大江》、《最后一课》等课文,就要在课前介绍相关时代背景资料;课中介入,如《我的母亲》,就可以在课中介绍资料,丰富感知信息,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后介入,如《三峡》,就可以在课后介绍一些现在三峡情况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拓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感恩教育)的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一“源头”必须“活水”长流!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人。感恩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之恩、校园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榜样之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合理地利用教科书中的感恩内容,通过精心设计、整合,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上,使感恩的精髓点滴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猜你喜欢
想象德育课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背课文的小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