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9期
《小康》
朱永新:教育要给人幸福
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然而,目前的教育过于功利,教师和家长的眼睛只盯着分数和好工作,培养出来的只是单向度的人,人本身应该具有的素质——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切被大大忽视了。
2011年第16期
《法律与生活》
专家称司法实践对未成年人保护态度淡然
基于父母子女利益一致性的假设和中国的家长制传统,父母子女关系成了立法最放心的领域,立法默认家长对子女拥有非常广泛的照顾、控制和约束权,而未能设计出一整套保护儿童免受父母和其他监护人侵害的制度。
2011年第34期
《中国新闻周刊》
性教育:“迷路的脚步”
什么是中国的性教育?它是“北京市首部性教材”《成长的脚步》里“大尺度”的插图;是电台“愤怒主播”对来电听众的“粗口怒骂”;是大学课堂里男生女生用香蕉示范的避孕套……在一场场由性教育话题而引发的众声喧哗中,人们热衷于“围观”那些大胆、出位、抓眼球的看点,而很少考虑性教育的导向问题。中国匆匆选择了以性安全为主导、性生理为主要内容的性教育模式。为此,人们呼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性道德、性伦理教育,引领更加完善的中国性教育之路。
2011年第37期
《新民周刊》
打工子弟学校
在关闭打工子弟学校的问题上,至少有五个方面的问题要谨慎评估、全面理解。一是学校是否需要起码的办学资质。二是异地入学是否需要审批。三是教育管理部门是否为所有办学机构提供所有必需的援助。四是关闭打工子弟学校是否妨碍自由受教育权利。五是关闭打工子弟学校是否滥用权力。关闭打工子弟学校有多方面的原因,根子是户籍制度的弊病在教育领域的表现。要解决这个问题,仍需在推动改革户籍制度上下工夫。将怨气统统投射到教育领域中来,恐难解决问题。
2011年第29期
《南方人物周刊》
世界各地性教育面面观
国际上较多采用的青春期性教育方法和比较成功的模式包括:瑞典、荷兰的学校早期性教育,流行于美英等国的“同伴教育”等。我国香港教育署赞成的是“隐蔽式”或“综合式”性教育,不以性教育为独立学科,而是将性的有关知识分布到有关学科之内,由各科教师指导。
2011年第39期
《三联生活周刊》
小区里的学校
生活配套、商业配套是可以迅速解决的,但教育配套就不会那么容易,它需要更多的努力。中产阶层在选取住地时,一般会将自身工作地点、下一代的教育作为重要考虑因素,而且往往更重视后者,为了下一代的教育,甚至可以多付出半小时的上班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