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育的现状与思考*
——以河南省为例

2011-11-28 06:06张兰玲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20期
关键词:红色德育文化

● 张兰玲

中小学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育的现状与思考*
——以河南省为例

● 张兰玲

从对调查问卷分析入手,概述了中小学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育已有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探讨了应有的原则与德育方法。

中小学;红色文化资源;德育;现状与思考

一、论题背景与调查概况

遍布全国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光辉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精华在不同时代的锤炼与提升;是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与弘扬,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内涵深刻,形式多样,载体丰富、特色鲜明,功能独特,是开展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宝贵源泉,也是开展中共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中小学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育(以下简称红色德育)的现状值得关注。目前,对红色德育的研究不多,且集中于大学。在清华同方论文数据库中,题名、关键词、摘要、主题、全文中含“红色文化教育”的论文分别为 6、1、18、21、171 篇,涉及青少年的8篇。涉及中小学的仅2篇,均为简单的工作总结。再由百度搜寻,中小学红色德育亦为活动报道、工作计划与总结之类,显然,缺乏理论研究的支撑。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进行了随机抽查并总结。调查概况如表1。

表1 调查概况

二、现状分析与相关结论

(一)实践丰富,基础良好

1.教育者的素养和经验奠定了红色教育的良好基础

调查显示:对红色德育表示非常了解或部分了解的中小学教师(以下顺序同)分别为85.5%和96.5%。认同红色德育必要性的均超过99%。曾参与组织学生各学段红色德育活动的为42%和80%。经常结合教学和节假日进行红色德育的为49%和86%。表示学生时代所受的红色教育使自己很受鼓舞的为68%和65%;仍希望加强这方面学习的为40%和68%;会唱5首以上红色歌曲的为45%和68%。如果学校要求开展红色德育活动,表示会“精心设计,力求创新,力求实效”的为60%和90%;55%的教师就红色德育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总之,一大批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既有较好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热情和教育素养的中小学教师奠定了红色教育的良好基础。

2.丰富的资源和学生的内在需求提供了成功的前提

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仅以河南的红色旅游资源为例,河南地处中原,属于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已有85处被国家、省、市级命名为红色旅游资源,可开发利用的还有655处。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德育丰富而鲜活的教材。调查显示,认为红色德育可以使自己受到教益的高、初中和小学生分别为81%、88%、100%;希望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别为78%、76%、89%。可见,中小学红色德育符合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二)矛盾较多,问题突出

调查表明,中小学红色德育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理念方法陈旧,使红色教育屡遭质疑

理念上显得陈旧僵化,缺乏传统与时代相结合、主导与主体相适应。认为红色德育的主要问题是“教育内容、形式、手段缺乏时代性”的中小学教师为57%和50%;认为“教育方式成人化,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的为50%和42%;认为教育“形式单一”的高、初中和小学生分别为28%、28%和35%;认为有“空洞说教,不现实”问题的占27%、22%和33%。感到小学、中学红色德育差别不大的高、初中学生为39%和44%、没什么差别的为11%和14%。可见,内容上,缺乏当代意义的诠释和不同学段的梯度递进;形式上,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缺乏多样性和体验性;方法上,传统式的说教、活动的成人化、教育手段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有人严重违背教育规律,让红色德育带上了强制、操纵的色彩①,严重脱离甚至扭曲了教育的本意,使红色德育屡受质疑,得不到家长和社会应有的支持,更难以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益于自身成长的真谛。

2.现实矛盾较多,使红色德育层层受限

调查表明,认为常“因缺乏条件使红色教育流于形式”的中小学教师分别为32%和41%。这些条件包括良好的社会环境、充足的时间空间、有效的资金支持、先进的教育设施、可靠的安全保障等等。如,认为应试教育导致压力过大,缺乏有效活动时间的中小学教师为60%、51%。认为缺乏基地、担心安全,不便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的为45%和40%。条件的缺乏使红色德育面临种种矛盾,如,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有效时间的缺乏、方式手段的创新与资金设备的不足、实践体验的需求与教育基地的建设、走出校园的愿望与安全风险的担当等等。层层限制自然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3.纵横联系不畅,使红色德育成效欠佳

从纵向衔接来看,中小学之间缺少整体规划和相互沟通,内容方式重复甚至倒挂。认为内容重复较多的高、初中生分别为31%和24%;认为形式缺乏新意的分别为33%和26%。问及各学段学生所了解的英雄、模范人物,中小学生70%都只写出了2-3位,各学段学生所了解的英雄、模范人物还是书本上那几位,如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江姐、雷锋等。对党史的了解也大多停留在1921年建党、1949年建国、改革开放等几个时间概念上。

就横向贯通而言,缺乏学校、家长和社会相配合、德育和诸育相渗透。认为存在此问题的中小学教师分别为32%和47%。当问及学生日常教学中红色德育的融入情况时,表示因学科而定的初高中生为47%和60%,认为没有融入和不了解的占23%和19%。认为缺乏知、情、意、行各环节的渗透式设计和科学化贯通的中小学教师为86%和83%;100%的教师认为“主要问题是缺乏实效”。红色德育往往是集合一场、宣讲一回、活动一下、感动一阵、报道一版;很少能持续关注学生是否将教育内容内化于思想且外现于行动。

4.社会环境复杂,使红色德育面临挑战

红色德育在社会各界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它包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等政治、思想、道德意味,其初衷是为了解决道德滑坡等社会难题,其目的在于使人们接受教益和提升境界。然而当它被运转起来后,却被众多功利性目的分解得支离破碎。不少浮光掠影、以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的“开发”,导致的最终结果不是弘扬而是摧毁了红色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那些真正闪光的、精华的东西屡屡被浮于表面的经济利益所遮蔽。难怪认为“社会环境较差,教育效果易被消融甚至扭曲”的中小学教师占49%和39%。学生们在感动于英雄模范崇高精神的同时,也感受着道德沦丧、灵魂堕落、信仰弃置和价值错位的种种现实;道德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巨大反差,学校主流教育与社会多元影响的交错,往往使学生迷茫甚至逆反,也必定导致红色德育水准和影响力的严重降低。

三、政策建议与原则方法

(一)政策建议

1.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保护、管理力度,尽快构建既具全国体系、又富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库,并不断完善其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要特别提供适用于中小学的红色德育教材和活动指导资料,出版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征和消费水平的红色德育书籍、音像等文化精品,开发、推介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网络游戏、建立青少年红色网站。

2.调动各方力量,积极改善和净化家庭与社会环境,在家庭、社区、教育基地营造出与校园红色德育相贯通的文化氛围。协调教育基地与学校之间的联系,通过实行免票或半票制,合理安排学生参观、游览,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建立一支热心公益事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专兼职讲解员和校外辅导员队伍,在接待咨询、参观引导、安排讲解等方面,提供热情、文明、规范、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服务。

3.加大对学校相关资金、设备的投入,实行教师红色德育的轮训制度,提升教师的水平。

4.尽快制定相关的评价、督察机制,帮助不同学段,校际间领导、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共同研讨,引导学校将红色德育纳入常规教育教学体系。

5.充分发挥社会主流媒体的宣传、教育、导向作用,创设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调查显示,在红色德育的诸多影响因素中,认为受媒体宣传影响最大的高初中、小学生分别有46%、42%、41%,居选项的第一位。应把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先进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二)原则方法

1.红色德育的基本原则

①积极引导与突出主体相结合

红色德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最希望了解的红色文化内容中,高初中、小学生一致排名靠前的是:革命故事、革命历史、红色人物事例、红色歌曲和舞蹈绘画。其它选择较多的,高中生为革命根据地;初中生为红色文学作品;小学生为我们应继承先辈们哪些精神及其在今天的意义。

在学生喜欢的红色德育活动中,一致靠前的选择是参观革命和建设纪念地或纪念馆;看红色题材电影;组织红色旅游;红色歌曲演唱比赛。其它选择较多的,小学生为:建立学校红色网站、QQ群或教师、学生博客;高、初中生为讲故事比赛。

教育者应结合实际,科学安排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在内容选择上,要适应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水平、身心特征与内在要求,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的历史和英模人物,引导他们寻找到自己应学和可学的传统与时代精神。在形式设计上,应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让学生喜闻乐见、踊跃参与,并从中得到一种深受启迪、学有收获、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进而引导他们逐步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一般要求与特色实践相结合。

要善于运用当地和学校的特殊条件,既遵循红色德育的一般要求,又突出本地本校的特色,实现乡土性、现实性、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如,郑州市解放路小学依托二七纪念馆等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教育阳光校园”;信阳新县教体局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南阳邓州念好“三字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开封市二师附小营造人文氛围,赋于“红色资源”与时俱进的特点,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认同感等,都是很好的实践经验。

③常规教育与运用契机相结合。在抓好常规、系统化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不断涌现的时代先锋、重大纪念日和节假日,以及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对学生有特殊意义的时机,组织特色活动,营造适宜的、富于感染力的教育氛围,使学生获得特殊、深刻而难忘的教益。

④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相结合

从纵向衔接来看,要力求红色德育层次差异与梯度衔接的统一。还应协调德育基地,以不同层次的内容和恰当方式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服务。

就横向贯通而言,在校内,注重德育与诸育的结合,行政与教学的配合,充分发挥党、团、队组织、行政机构、学生会、社团等的组织作用,培养骨干、树立典范。构建全员、全方位的德育模式,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同时,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基地、媒体为依托的有机体系,这是红色德育深化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红色德育亟待突破的瓶颈。

2.红色德育的主要方法

①理论教育法。首先,可采用讲授讲解法。结合学科特点,将红色德育融入课程教学。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严谨科学而又富于时代化、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和语言,把红色文化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问卷显示,学生们认为德育核心课程融入红色德育最多——小学生选品德与生活或品德与社会的32%,初中生选思想品德课的43%,高中生选思想政治课的49%,均居课程类第一。作为配合课程,学生认为教学中融入红色德育较多的学科,小学有语文17%、省情与礼仪 14%;高、初中有历史(52%、38%);语文(39%、34%)。其他学科的教育潜力亟待挖掘。其次,可采取宣传教育法。在校内,要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和班级红色文化学习氛围,把红色德育巧妙地融入“校园物质文化”、“课堂文化”、“课外文化”、“制度文化” 以及“校园舆论”等多种载体,同时,借助社会主流媒体的宣传、教育、导向作用[1]P208-209,在潜移默化中把崇高、良知、道义、知识、智慧与方法带给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品质、学习水平、审美能力、身心健康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

②实践教育法。中小学红色教育易多采用社会考察法。结合当地条件,以体验教育为主,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且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可以本着就近原则,一方面,联系相关社会组织,进行英雄模范人物的走访、慰问、服务;参观革命与建设纪念地、场馆、烈士陵园等。另一方面,发挥家庭在红色德育中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建议有条件的家长陪同学生参观红色基地,观看红色经典影视,阅读红色经典作品,进行红色旅游等。让学生在听、看、摸、做等可操作的情境中,直观、生动地体验事实,感知、领悟红色文化,力求达到震撼心灵、启迪思想、感悟道理,促进成长的教育实效。

③典型教育法。即示范教育法。红色德育易多采用正面典型教育。学校可有计划地组织师生观看《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等,和学生一起,探究英雄模范的传奇人生里所蕴藏的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精神内核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遗传密码”。通过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让学生感到英雄模范可亲、可敬、可学;让先进的思想观念贴近学生生活、潜入学生意识,成为激励他们学习成长的动力。

④感染教育法。[2]P133-166形象感染、艺术感染、群体感染等方法都适合红色德育。可采用声、电、图、文等多种大众传媒,增强红色德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多维、直观、生动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和学习故事、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作品(如 《少年励志版红色经典系列》、《红色经典连环画库》、《红色少年故事》、《红色歌谣》、《红色家书》 等),加上参观访问、考察访谈、社会服务等实践体验,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英雄模范的真实形象和感人事迹,形成对学生感官的冲击力、心灵的震撼力、情绪的感染力和思想的感召力,使他们深刻体会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历史的大气磅礴、波澜壮阔之美;英雄模范为国家为人民赴汤蹈火、英勇献身的悲壮之美和舍己为人、乐于奉献的大爱之美;乐观向上、不怕挫折的意志之美;尊重科学、善于学习的严谨与创新之美等等,提升他们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他们美好的道德情感和学习英模、立志成才的愿望;进而培养他们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方式,锻炼他们知行合一的能力,实现红色德育知、情、意、行的统一。

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道德法制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尊重科学、勤奋求实、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等学习品质和乐观、通达等生活品质教育,符合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要求,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四有新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同时,更有利于充实和深化中小学德育内容,创新方式,提高实效。对此,需要更多的实践积累和理论探索。

注释:

①《东方今报》2007-12-07报道郑州市德全小学为推行“红色教育”,让学生握红缨枪、背老三篇、开批判会,带有强制性的学习活动因充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气息而备受质疑。

[1]詹万生.和谐德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本文系省级课题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课题《河南省大中小学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育的差异性与衔接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450。

张兰玲/开封大学马列德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德育

(责任编辑:陈培瑞)

猜你喜欢
红色德育文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红色在哪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