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英,尚 清
(郑州市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6 个月~2 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且多为功能性腹泻。中医学认为小儿慢性腹泻是因脾气虚而致脾胃不和引起,其病机关键在于脾虚湿胜,由于外邪所伤,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所致。2009 年6 月—2010 年10 月,笔者采用艾灸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患者20 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消化科小儿慢性腹泻住院患者40 例。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设计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 例,男12 例,女8 例;年龄平均(1.24 ±0.13)岁;病程平均(13.84 ±1.21)d。对照组20 例,男11 例,女9 例;年龄平均(1.27 ±0.17)岁;病程平均(13.58 ±1.13)d。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辨证为脾虚型泄泻:①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②大便稀薄或呈水样;③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⑤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采用国家卫生部1992 年2 月制订的“腹泻”(非感染性)诊断标准[2]和《儿科学》[3]相关标准。①大便次数增多,一般不超过10 次/d;②大便多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③伴有呕吐、食欲不振;④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⑤常由受寒、饮食等因素引起。
①符合小儿腹泻的西医诊断及脾虚型泄泻的中医诊断标准;②病程不超过2 周者;③年龄6 个月~2 岁的患儿(性别不限);④愿意加入本试验,并由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①不符合小儿腹泻的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合并其他疾病者;③不足6 个月或超过2 岁的患儿;④感染性腹泻(肠炎、痢疾或霍乱)。
治疗组选穴关元、神阙、足三里(双)。选用艾条[南阳市卧龙汉医艾绒厂,豫药管械(准)字2003第2270067 号,批号090616]灸法。艾条点燃后距穴位皮肤约5 cm 左右,以温热不痛为宜,每穴灸20 min,每日1 次,连续治疗15 d。
对照组口服健脾止泻宁颗粒(由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91120),10 g/次,4 次/d。
5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评定。治愈:大便成形,每日1~2 次,全身症状消失,积分下降95%以上。好转: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积分下降70%~95%。未愈:大便次数及水分未改善,或症状加重,积分下降70%以下。
中医症状及体征分级标准。①大便性状:成形软便,0 分;糊状便,1 分;稀便,2 分;稀水样便或蛋花样便,3 分。②大便次数:每日1~2 次,0 分;每日3~4 次,1 分;每日5~6 次,2 分;每日6 次以上,3 分。③饮食量:正常饮食,0 分;比正常减少1/3,1 分;比正常减少1/2,2 分;不能进食,3 分。④呕吐次数:不呕吐,0 分;每日呕吐1~2 次,1 分;每日呕吐3~4 次,2 分;每日呕吐4 次以上,3 分。
采用SPSS 13.0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 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2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02,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2 2组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分,±s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对比,P 均>0.05。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第5 天 第10 天 第15 天治疗组 20 9.68 ±2.98 6.54 ±3.61** 3.20 ±4.31** 1.56 ±3.45**对照组 20 9.96 ±2.00 6.64 ±4.70** 3.34 ±2.94** 1.45 ±2.15**
见表3。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组内及组间对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对比 kg,±s
表3 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对比 kg,±s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第5 天 第10 天 第15天20 8.34 ±6.37 8.49 ±6.50 8.93 ±6.58 9.17 ±6.39对照组治疗组20 8.67 ±6.24 8.84 ±6.36 8.20 ±6.36 9.60 ±6.20
中医学认为,小儿慢性腹泻是因脾气虚而致脾胃不和引起,是小儿常见疾病。“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其关键病机是脾虚湿盛,即外邪所伤,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中州而灌溉四旁,脾的功能健旺,则机体健康,脾胃功能减弱或受损则机体抵抗力下降,难以抗邪,导致多种疾病。古书记载“脾为之卫”、“四季脾旺不受邪”、“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均说明脾胃与机体防御机能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健脾益气,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艾灸具有散寒通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扁鹊心书·住世之法》有载“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艾灸穴位具有激发经络之气、调节脏腑功能的确切疗效,对于艾滋病患者的虚损状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命质量。现代研究表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足三里、关元、神阙均可补益机体正气,增强机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下合穴,可调理脾胃肠,理气化湿,补益气血,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免疫球蛋白中的IgG、IgA 有一定影响,能提高补体C3而控制发病[4]。神阙穴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止泻之功效,温灸可调整全身气血及脏腑功能。关元穴有补肾壮阳、培补元气、通调冲任的功效,又为小肠经募穴,可治腹部及小肠的病变。3 穴合用,可健脾益气,理肠止泻,以扶正固其本,止泻治其标,组穴合理,标本兼顾,切中病机,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体质,消除腹泻的目的。
本研究从扶正入手,证明艾灸疗法对小儿慢性腹泻具有确切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适宜普及推广应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李毅.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9.
[3]王幕逖.儿科学[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l:265.
[4]罗永芬.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