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琳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安徽 淮南 232038)
我国教育研究聚焦何处
——从《教育研究》看我国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的演变
刘艳琳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安徽 淮南 232038)
采用教育层次-类别的分类标准,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教育研究》杂志1979-2008年间刊发的3090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我国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的演变与发展。概括而言,不同时期,《教育研究》对各类主题领域的关注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别,呈阶梯状分布:教育研究范围由内部问题转向外部问题;教育研究领域由教育理论研究转向教育实践领域的关注。
教育研究;热点问题;主题领域;演变
与其他研究类似,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进步,教育研究的重心会不断转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也在不断演变。关注我国教育研究热点问题既是教育理论研究自觉性的需要,也对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教育研究》杂志为个案,对《教育研究》杂志从1979年创刊到2008年30年间刊发的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的3039篇论文进行了统计,探讨和分析了我国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在30年间的演变走向和发展趋势。
2.1 研究对象:为保证论述问题的集中性和相关性,笔者抽取了《教育研究》中“论文”(包括一般性的文章、调查报告、实验研究报告等)、“讲话社论”、“访谈”、“座 (笔) 谈” 这三类文章,从1979年到2008年一共是5667篇,其中涉及不同层次教育的文章共3090篇。
选择《教育研究》作为样本原因是:第一,杂志的全面性、权威性。《教育研究》杂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创刊的第一本综合性教育学术刊物,杂志载文涵盖教育学各分支学科,一直稳定发展到今天,完整地经历和见证了中国教育发展30年的动态。第二,资料收集的整体性和便利性。以一本刊物自创刊以来到现在的文章为样本,内容完整,可以避免不同刊物间主题的分类差异。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即将文献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依据一定的分析标准对文献进行编码,然后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描述和展现事物的发展状况。
2.3 分类标准:本文采用了“教育层次——类别”的分类标准。按照学制体系的划分,我们将研究主题划分为 “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教育(主要包含高中、初高级职业教育、中专)”、“高等教育”、其他等研究主题领域。其他的主题中主要包含农村教育、家庭教育、民族教育等主题。
“教育主题领域”在本文中特指为研究方便而分出的不同的教育研究领域。如“高等教育”既是一个教育层级,也是本文论述中的一个研究主题。这个主题下还可以划分出“经济与管理”“德育与心理”“课程与教学”等一些子领域,他们均是“高等教育”主题下的分支体系,我们把这些分支称之为论题。
主题演变在本文中有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该主题在教育研究中所受关注程度的变化;二是诸多论题之间所受关注次序的变化;三是该主题所研究具体内容的变化。
3.1 各“教育层次”在教育研究中的总体分布
表1 各“教育层次、类别”在教育研究中的总体分布
表1显示:按照发文总量的多少,30年来,“基础教育”主题最受关注,文章总量1588篇,占各类教育的51.39%,占《教育研究》发文总量的28.02%。其次是“高等教育”主题,文章846篇,占各类教育的27.38%,占发文总量的14.93%;其余的主题依次是 “中等教育 (师范教育)”(276篇)“农村教育”(173篇)、“非正规教育与成人教育”(74 篇)、“民族教育”(34 篇)、“学前教育”(32篇)、“家庭教育”(28 篇)、“特殊教育”(20 篇),排在最后一位的是“民办教育”(18篇)。发文数量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能反映出教育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程度,进而反映出该教育主题领域在教育研究中地位的变迁。
3.2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主题的比较
按照发文数量的排序,以上各类主题在教育研究中受到的关注地位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各个领域发文数量变化趋势却各不相同。总体分析:80年代到2000年,“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主题领域的文章明显减少,“高等教育”的文章增加迅猛,“农村教育”、“职业教育”、“非正规教育与成人教育”、“民族教育”等领域的文章变化不明显。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做一个对比:“基础教育”在1980-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2008年三个时段的间的文章总量分别是740篇、493篇和329篇,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50倍和1.52倍。“高等教育”在这三个时段的文章总量则分别是198篇、234篇和405篇,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18倍和1.73倍。三个时段中,“高等教育”的显著增加和“基础教育”的日益锐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2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百分比的比较
以上两主题的文章在该年度发文总量的百分比进行比较,同样也可以清楚证明这一论断。表2显示:“基础教育”在1980—1991年的时间里,百分比一直保持在30%以上,1983年、1986年和1987年甚至高达40%以上;1992—2000年间,“基础教育”则一路下滑至30%以下,2002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百分比达到一致,之后,“基础教育”继续下滑至20%以下并在这一水平上下浮动。高等教育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除去1980年、1984年和1988年,1980—1991年间,“高等教育”的百分比均在10%以下;1993—2001年,“高等教育”渐进回升在15%上下浮动;2002年,两者的百分比相交于21%后,高等教育跃居“基础教育”之上,成为最受关注的领域。
3.3 “高等教育”主题领域各个论题的变化趋势
上文分析得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态势对比鲜明,差异显著——前者明显增加,后者日益锐减。那么,是哪些论题的变迁导致这一发展趋势呢?
如表3所示:“高等教育”主题中,“经济与管理”论题的文章447篇,排位第一,占该主题的52.84%;其次分别是“课程与教学”(111 篇)、“比较教育”(91 篇)和“德育与心理”(78 篇)、“高师与高职”等。其中,“经济与管理”是属于教育外部的问题,“德育与心理”、“课程与教学”则属于教育内部问题。两大类文章比较而言,外部问题文章447篇,占该主题的一半以上;教育内部层面问题的文章189篇,仅占到该主题的22.34%。
哪些论题对“高等教育”的激增产生了重要影响呢?分析看出:“经济与管理”论题在1980—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2008年三个时段中,发文数量分别是83篇、130篇和231篇,增加非常显著;而“课程与教学”主题在三个时段中分别发文33篇、6篇和71篇,抵消第二阶段的低谷,整体呈上升趋势;“比较教育”论题在三个时段中分别是20篇、33篇和36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德育与心理”论题增加与减少持平,没有太大变化;“高师与高职”整体也成上升趋势。所以,“经济与管理”、“比较教育”两个论题构成了“高等教育”论题百分比增加的主体。
表3 高等教育主题各论题的统计分析
3.4 “基础教育”各类论题的变化
如表4所示:“基础教育”主题中,“课程与教学”与“德育与管理”两个属于教育内在层面论题分别是838篇和231篇,占该主题的53.04%和14.06%,排在第一和第三位;排在第二位是“经济与管理”(335篇),占该主题的23.05%,它属于教育的外部层面的论题。“比较教育”(111篇)占该主题的7.1%;“中师与中职”论题则以52篇排在最后。
表4 基础教育主题各论题的统计分析
就各个论题而言,1986—1988年,我国开展了“经济与管理”问题的大讨论,涉及的具体问题多属于“基础教育”领域,因而,该论题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个显著激增,三年共发文101篇,占到该论题的三分之一。除此以外,该论题在1990—1999年和2000—2008年的时段中均比前一个阶段略有增加;“课程与教学”、“德育与心理”、“比较教育”、“中师与中职”四个论题在三个时段中都比前一个时段有明显的锐减。其中,“课程与教学”主题,在三个时段中分别发文377篇、293篇和168篇,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28倍和1.74倍,锐减程度非常显著。“德育”与“比较教育”在三个时段中,前一个时段文章的数量几乎都是后一时段文章总量的2倍,其下滑趋势可见一番。所以,“课程与教学”、“德育与心理”、“比较教育”三个论题是影响“基础教育”主题文章锐减、百分比下降的主体。
从上述分析看出:30年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前者激增,后者锐减;“高等教育”激增的论题主要是 “经济与管理”的外部层面的论题、“基础教育”锐减的主体则是“课程与教学”、“德育”等内部层面的论题。总之,构成“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外部层面的问题论题,构成“基础教育”的主体则是内在层面的论题。但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属于外部层面的论题都呈增长趋势,而属于内部层面的论题大都是减少态势。
4.1 教育研究主题:对各类主题领域的关注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别,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显而易见,《教育研究》刊载某一主题的文章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着该主题在教育研究中受到关注的程度。文章数量越多说明该主题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说明该主题在当年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如前文分析,3090篇文章按照受关注程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基础教育”主题的文章最多,超过了1500篇以上,分属于第一领域,占据近一半的内容,是教育研究创刊以来最受关注的领域;阶梯状的第二层是 “高等教育”,文章的总数超过了800篇,说明该主题比较受到关注;第三个层次则依次分别是 “中等教育”、“农村教育”等领域,文章篇数都超过了100篇。 而“学前教育”、“民办教育”、“民族教育”则受到的关注最少,大多数都在十几篇到几十篇左右。
4.2 教育研究范围:我国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由教育内部问题逐渐转向外部问题
上述演变趋势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第一,纵观整个主题领域的发展:80年代—2002年,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领域是“基础教育”,其关注的重心是教育内部问题。2002年至今,“高等教育”超越“基础教育”,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领域,其关注的重心是“经济与管理”等教育外部问题。第二,主题领域中教育内部问题的论题显著增加,教育外部问题的论题明显锐减。如前文所示:“基础教育”主题中 “课程与教学”、“德育与心理”、“比较教育”三个论题是影响“基础教育”文章锐减、百分比下降的主体,而“经济与管理”论题则呈明显上升趋势;“高等教育”中“经济与管理”、“比较教育”两个论题则构成了“高等教育”百分比增加的主体。
4.2 教育研究领域:由理论研究转向教育实践领域的关注。
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必将催生一批新的研究热点。我们不妨大胆预测:(1)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移民”的适应问题以及流动人口的教育(2)教育公平实现的机制问题(3)学前教育问题(4)民办、私立学校的规范化发展(5)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6)教育法规实践领域问题的研究等。未来的教育研究领域将会由理论研究转向教育实践领域的关注。
“教育问题的思考必须兼顾两个维度——现实的维度和未来的维度,并求得两者的统一。”[1]就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而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公平”、“教育和谐”等论题应该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关注点。另外,我国现代化进程所引发的观念变革、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等问题也会影响着我国教育研究的走向。因此,对这些教育外部问题的关注也将会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的研究热点。
[1]钟启泉.跨世纪教育课题:教育重心的转移[J].教育研究,1997,(2):44-47.
[2](英)J·亚当斯.教育哲学史[M].余家菊译,北京:中华书局,1934.
[3]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郑金洲.改革开放 30 年的教育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9,(3):26-36.
[5]王策三.教学论十年[J].教育研究,1988,(11):35-40.
[6]黄济.教学论中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6):5-9.
[7]袁智慧.我国社会转型对教育研究主题变迁影响之分析——以《教育研究》杂志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3.
G420
A
1672-2868(2011)04-0107-06
2011-04-10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sk378)
刘艳琳(1972-),女,安徽宿州人。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责任编辑:陈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