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台内球技战术分析

2011-11-08 10:28:01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横板马龙接发球

李 亮

( 南开大学 体育部,天津 300071)

马龙台内球技战术分析

李 亮

( 南开大学 体育部,天津 300071)

采用文献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马龙的台内球技术的运用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从总体看马龙技术全面,特长突出,在相持技术不逊于其他选手的前提下,其台内球技术及运用具有其他横板选手难以比拟的优势。

台内球;技战术;马龙

1 前言

在乒乓球比赛中,当球被击打过网,球的第一跳着球台后,第二跳不出球台端线(及其延长线),这样的球一般被称为台内球。台内球的第一跳落点一般比较靠近球网,飞行弧线较短,又由于以第二跳不出端线来界定,正反手位“小三角”区域的球一般也被称为台内球。台内球技术一般指处理台内球的技术。运用台内球技术的重要特征是由于受到球台空间的相对限制,而不能充分完整地运用身体动作,要么身体动作受到限制,击球幅度较小,要么只使用部分身体动作来完成击球。

马龙代表了当今世界横板打法的最高水平。其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技战术运用出色,尤其在台内球技术方面,更具有其他横板选手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本文认为研究马龙的台内球技战术运用,对了解其技战术构成,探悉横板选手台内球技战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马龙为研究对象。马龙代表了国内横板弧圈球技术打法的发展方向,研究马龙的台内球技战术是探究其先进打法的重要方面。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

为撰写本文,作者阅读了大量有关乒乓球技战术的专著;通过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查阅了大量相关论文。

2.2.2录像观察法

对马龙在2007年-2010年的重要比赛(包括世锦赛、世界杯、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洲际比赛以及国内的锦标赛等)录像资料进行记录、整理和统计。

2.2.3数理统计法

本文在传统的“三段评估理论”基础上,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比赛进行了量化分析。对选手在发球轮、接发球轮的技术使用、击球落点、得失分效果等进行了较细致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发球轮(一、三板)技战术分析

3.1.1发球分析

1)发球旋转分析

表1 马龙不同发球旋转类型的数目(板)及所占百分比(%)

表1中马龙发球失误有2个,占总百分比的0.8%。

马龙主要以正手侧旋(包括侧上侧下旋)发球为主,占到了其所有发球的61.5%,这种发球有利于下一板使用正手进攻或控制;其次,马龙其他几种发球相对均衡,说明其正反手实力相对均衡,战术多样。

2)发球落点分析

本文在对击球落点的统计中采用了常用的九分法,即把半张球台基本平均分为九个区域,每个数字代码代表一个区域。其代码及表示的区域位置如图1所示:

右手选手参照:

--------------------球网

台面

左手选手参照:

--------------------球网

台面

图1落点区域九分法示意图

由表2可以看出,马龙发球的落点多集中在中路近网和半出台位置,但其余也较为分散。有85.2%的发球属于台内球范畴(即台内短球),其中近网1、2、3区占了36.8%,半出台球4、5、6区占了48.4%。

马龙的发球手段较为多样,但台内球仍然占非常大的比重。而选择绝大多数的台内发球,主要是因其相对不便于对方直接进攻,这是比较稳妥的发球选择。

另外,马龙的绝大部分发球都发到了2区和5区,也就是中路位置。两者占到了全部244个有效发球的58.6%。由此得出,马龙发球落点相对倾向于中路台内位置。这也符合一般情况,即大多数球员在接发球时,为了增加对方上手的难度,通常也会回接到对方中路位置,所以马龙的进攻大多数也是从中路台内球发起的。

表2 马龙发球区域数目(板)及所占百分比(%)

3.1.2一、三板台内球技战术分析

1)第三板台内球技战术分析

马龙的主要台内球技术与衔接技术使用情况参照表3。

表3 马龙所有第三板技术使用情况及百分比

由表3可以看出:

①在全部从上到下顺序排列的第三板技术中,除后6项技术外,前13项技术都属于台内球技术范畴,累计使用率达到了55.7%,占有较高比例,这说明马龙在第三板技术中,台内球技术是主要的技术手段。

②在所有单独技术门类中,近网技术方面,马龙的正手摆短和正手搓接占有较高比例,达到了7.4%和7.8%。正手的台内挑打技术的使用比例不是特别突出,说明马龙近网球控制技术较娴熟,且控制大于攻击,但也暴露了其相对保守的特点。

半出台技术方面,马龙的正手半出台拉冲技术的使用比例最高,半出台技术仍然突出了正手的进攻性。

③在非台内球技术方面,马龙的正、反手进攻技术的使用比例都相对较高,而在反攻技术中,马龙更多体现了反手反攻的能力。因此可以推测,他的发球抢攻战术是比较成功的,第一板发球为第三板创造了较多直接进攻的机会。

2)发球与第三板台内球技战术分析

表4 马龙发球与第三板台内球技术衔接使用情况

从表4中可以看出:马龙以正手侧旋发球为主并结合逆侧旋和转不转两类发球。当马龙使用正手侧旋发球时,其第三板台内使用正手控制技术比正手进攻技术的使用比例略大,而使用反手进攻技术的比例最高,这可能说明马龙的侧旋发球为其进攻创造了一定的机会,但正手直接进攻的良机不是很多,由于不容易上手进攻而多数选择了控制。

3.2二、四板台内球分析

表5 马龙第二板台内球主要技战术使用情况

在第二板技术中,马龙的正手摆短技术使用最多,反手摆短技术使用也相对比较多,这说明在接发球轮中,第二板要想直接进攻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马龙大多采取了控制性技术。

马龙的台内球技术使用趋于多元,正手挑打、劈长、正手抹、反手拧拉都具有一定的使用比例,因此马龙的第二板台内球技术富有多变性。

4 结论

马龙的发球手段较为多样,主要以正手半高抛侧旋发球为主,其他转不转下旋、逆侧旋以及急长球也占有一定比例且大致相等。发球落点主要集中于中路近网和半出台位置,但其余也较为分散。

在台内球技术上,马龙的控制技术无明显漏洞,摆短的旋转及落点控制较好。马龙的劈长技术以及撇、抹技术使用相对较多,力求为高质量的正手反拉创造条件。进攻性技术中,马龙反手除了台内拧拉外,还有一板“翻挑”技术,出手快,突然性强。

马龙的抢拉半出台技术也比较出色,与后续技术的衔接较为连贯,但正手连续攻击的能力不足,绝对杀伤力不够。不过整体来说,马龙的台内球技术较为细腻,处理球灵活多变,攻守平衡,并且与后续技术的衔接较为流畅,在横板运动员中比较难得。

本文所统计马龙的5场比赛中,3胜2负,发球轮244分球中,得分球数132,失分球数112,胜率中等。但接发球轮245分球中,得分球数122,失分球数123,胜率很高。

[1] 李今亮.对部分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进攻型选手技术实力的评估:兼谈十项指标评估法的建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4).

[2] 吴敬平.发球抢攻新体系与接发球“一体化”[J].乒乓世界,2002(1).

[3] 蔡振华.横拍进攻型打法之我见(上、下)[J].乒乓世界,1999(6、7).

[4] 余长春.要重视对“台内球”进攻技术的研究[J].乒乓世界,1989(1).

[5] 董林.乒乓球台内球技术浅谈[J].科教论坛,2005(6).

AnalysisofShortCourtSkillsinTableTennisandTacticsofMaLong

Li Liang

(P.E. Depart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The article applies several approaches including videotape observation,statistics and interviewing of Ma Long.Through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analysis it turns out that even though his short court skills has his own characteristics.He is generally excellent and could be represent the trend in short court skills.

short court;short court skills;technical and tactical application

2011-03-20;

2011-04-27

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青年项目。

李 亮(1982-),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G846

A

1672-1365(2011)03-0057-02

猜你喜欢
横板马龙接发球
马龙遇到恩师教练
Relativistic effect on synergy of electron cyclotron and lower hybrid waves on EAST
吸附塔环形室组焊试验小结
煤矿皮带机缓冲托辊架的改进及应用分析
一种皮带机缓冲托辊架的设计分析
青年球员的乒乓球接发球抢攻战术选择的研究
浅析排球接发球阵型思维演变
要命的存在感:遛“名贵鸟”遛出了命案
对瓦尔德内尔、张继科2/3右半台短球接发球的研究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1
第52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前3名选手接发球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