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标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随着排球运动中发球技战术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的勾手大力发球,到现在的跳发球、砍式发球、跳飘球等等,接发球技战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而在比赛中,发球进攻系统得分难于接发球系统得分[1],因此接发球不仅是打破对方发球进攻的必要手段,更是本方组织一攻战术的强力保障,因此接发球技术被视为取胜比赛的“保证技术”和“命根子”[2].应技战术的发展需要,接发球阵型和人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规则的完善,有着不同的转变,而每一种接发球阵型和人数的转变,都体现了接发球队员技战术思维的变迁.接发球技术的好坏,战术思维的明确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到一攻的组织和战术效果.因此,明确各种接发球阵容和思维以及其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图1-1 “W”
自20世纪50年代正式开展6人制排球运动以来,随着排球运动规则的不断完善,为了应对不断提高的发球技术以及不断丰富的战术,以及为了更好地组织一攻战术,切实符合攻手的技战术进攻特点,提高进攻效果,排球接发球阵容出现了五人、四人、三人、两人接发球4种形式[3],其每种接发球阵容都存在着历史的意义和特点,因此其接发球的思维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上世纪80年代前,接发球阵容一直沿用前三后二(即“W”型)的五人接发球,即使是现在,一些水平较低的队伍或者初学者,也是采用五人接发球,并随着其发展演变出了“二一二”型、“M”型、“一”字型.五人接发球就是除了二传不担任接球任务外,其他队员根据自己的防守站位,均承担一定的接发球任务,由于五人接发球人员分布均匀,每名队员的接发球压力较小,这在前臂垫球未出现的20世纪60年代前,面对勾手大力发球,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并且对于初学者,接发球上人数的保障,也是比赛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五人接发球中“W”、“二一二”、“M”“一”字4种接发球阵型(如图1.1-4),都是在充分保证接发球成功的情况下,有利于本方一攻的组织实施.
图1-2 “二一二”
图1-3 “M”型
图1-4 “一”字型
4种五人接发球阵型,蕴含的战术思维也是大同小异,“W”型五人接发球阵型适合于接中场落点较多的发球,如飘球等;“M”型则适合于接后场落点较多的发球,如跳发球等;“二一二”型更适合于接落点分散的发球;“一”型有利于隐蔽进攻人员,在进攻时造成出其不意.五人接发球虽然在人数上保证了一传的效果,但是在现在的高水平竞技排球中,若继续采用五人制接发球,存在太多的弊端,其一,二传轮转到后排时插上距离过大,不利于一攻的组织;其二,由于受五人接发球站位的限制,不利于攻手个人技术特点的发挥;其三,随着前臂垫球技术的出现,并被熟练掌握,五人接发球出现了人员的浪费.因此,五人接发球已不再被高水平队伍所采用.
四人接发球,一般是指二传和前排副攻不参与接发球,以有利于组织前排快攻和其他战术配合[3].由于排球规则的不断完善和排球接发球技术的防御能力增强,再加上自由人的加入,为接发球和防守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因此传统五人接发球阵型出现太多的弊端.因此,为适应排球技战术的发展,提高进攻效果,四人接发球阵容开始被广泛应用.四人接发球足以保证一传的质量,便于快攻的组织,另外,由于大部分队员撤至后排接发球,这对于完成接发球时,没有直接接球的队员有很大的助跑空间,更有利于前后排的战术配合和掩护.
1.2.1 二传队员前排时的接发球阵型
二传在前排时,为形成四人接发球阵型,此时需要前排主攻后撤担任接发球任务(如图2.1-3).这时,主攻在后排担任接发球时,不但可以增加主攻的助跑距离,以获得充分的弹跳,提高击球点,并且可以隐藏主攻的位置,在组织进攻时可以出其不意地进行前排进攻,也利于和其他队员的战术配合.
图2-1
图2-2
图2-3
(注:图2.1-3分别是二传在4、3、2号位置时的接发球阵型)
二传在前排时,由于进攻点的减少,造成这三个轮次进攻较弱,为打破对方的拦网和防守,战术配合在一攻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作用.在图2中我们不难看出,四人接发球中前排副攻更有利于快攻的实施,并且主攻后撤参与接发球,更有利于进攻战术的实施.如图2-1中,主攻撤到后腰中场参与接发球,更有利于组织前排主攻和副攻的梯次进攻,以及接应的接发球位置在后腰右侧,更利于接应的后排进攻路线的跑动.
1.2.2 二传在后排时的接发球阵型
由于二传轮转后排时,前排的攻手变成了三位,这也是队伍进攻的强势轮次,合理地安排队员的接发球阵型,保证一传质量,促进进攻有效多样,因此,这也是拉开分数差距的机会.二传在后排不担任接发球任务,因此需要前排主攻和接应,都要后撤担任接发球任务(如图2.4-6).
二传轮转到后排时,前排进攻点增加,为有效利用前排进攻点的优势,不但在战术配合上要丰富,更主要的是做到进攻的隐蔽性.主攻和接应后撤参与接发球,不但有利于战术的配合,更有利于自身位置的隐蔽.如图2-4,前排主攻既可以后撤到后排主攻的左侧,也可以撤到其右侧,这样在前排主攻参与进攻时更加隐蔽.
图2-4
图2-5
图2-6
(注:图2.4-6分别是二传在5、6、1号位置时的接发球阵型)
女子排球由于其接发球技术的特点,一般普遍采用四人接发球阵型,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接发球队员防守面积过大的压力,也充分保证了其进攻的战术需要.四人接发球虽然使得一攻战术有了更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四人接发球阵型中,也很难做到符合攻手队员的特点的进攻,众所周知,主攻适合本场地左侧的进攻路线跑动,而接应更适应本场地右侧进攻路线的跑动,在四人接发球中,由于接应担任接发球任务,又受到位置的约束,另外二传在6、1号位置的时候,其插上距离太长,因此四人接发球阵型对攻手的跑动也具有一定的限制.
随着一传进攻体系的系统化发展,并且“自由人”接发球和防守能力的增强,以自由人为核心的三人接发球成为很多队采用的主流,接发球阵型在结合本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也为了充分发挥攻手的技术特点,面对发球,越来越多的强队采用三人接发球阵容[4].从场上人均防守范围和发球落点范围来看,三人接发球具有一定的战术实效性.三人接发球便于组织快攻,快变和立体进攻战术.由于全场只需要三人接发球,其余三人站在前排,便于前排交换位置,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技术特长,有利于组织快攻和后攻[5].三人接发球主要担任接发球任务的队员是两名主攻、自由人.其因位置转换关系,三人接发球存在着不同的接发球站位阵型.
图3-1
1.3.1 前排三人不接发球站位阵型思维
前排三人不接发球,这种情况下二传队员在前排,前排形成两点攻阵型,由后排的主攻、自由人、接应二传担任接发球任务(图3-1),这在水平一般的队伍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接发球阵型,前排队员不参与接发球,减少了参与组织进攻队员之间的位置转换,同时减少了其接发球的压力,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进攻上面,其主要任务为便于快攻的组织,或者利用前排主攻与副攻的战术配合进行组织进攻.
1.3.2 后排两名和前排一名队员接发球站位阵型思维
采用自由人和两名主攻队员接发球已经是国际主流人接发球阵型[6],相对于前排三人不接发球而言,由于位置轮转的关系,接应二传在后排时需要进行接发球,而强力型接应二传已从以前的副二传已经转化到现在的“两翼”,成为进攻核心,接应二传不仅进攻数量多、成功率高,而且进攻区域大,几乎可以在排球场上的各个位置发动进攻[7],因此在国际高水平队伍中,为了保证接应二传的进攻,也为使进攻更加隐蔽和战术的流畅性,一般情况下,由后排两名和前排一名队员担任接发球任务(图3.2-7),其后排为自由人和主攻,前排队员为主攻.
图3-2
图3-3
图3-4
接发球的排兵布局,不仅仅是为了更合理地追求一传的质量,更是为接发球以后的组织进攻提供更大化的便利,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前排主攻队员后撤接发球的位置基本上是在排球场地左方的后腰处,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主攻在4号位置的进攻,以及和前排队员的战术配合,而接应在后排时,一般会被保护起来,在队友接发球时,迅速跑位到右场后腰处,参与后排进攻,在前排时会直接撤到右场前腰,或者直接参与2号位置的进攻,以及与其他队员战术配合.这种接发球形式,在接应进攻倍受重视的今天,更为排球劲旅所采用.
1.3.3 后排一名和前排两名队员接发球阵型思维
由于二传在1号位置时,接应在4号位置,前排主攻在2号位置,由于位置的跑动比较复杂,便会采用前排主攻和接应直接后撤参与接发球,这样可以把后排的主攻隐蔽起来,参与后排进攻以及与前排队员的战术配合(图3-8).这样就形成了由后排一名和前排两名运动员参与接发球的阵型,这样后排主攻就减少了接发球的压力,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后排进攻上,更有利于其进攻战术的实施.此时是以后排的自由人以及前排的接应和主攻,但是,由于接应在其他几轮不担任接发球任务,所以在这一轮时,自由人还是最多的去保护接应的接发球,以保证接发球的质量.
图3-5
图3-6
图3-7
(注:图3,2-7依次为二传在6、5、4、3、2、1位置时的接发球阵型,文中所有图中虚线为二传跑动路线,实线为发球前,前排后撤路线)
图3-8
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美国男排首次采用两人接发球站位方式,取得了该届奥运会冠军,抛开各个队伍的实力不谈,两人接发球的站位方式已经受到了世界排坛的关注.两人接发球阵型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因为随着运动员对排球垫球技术的熟练掌握,并且当时的排球规则中针对发球具有一定的限制,即发球区为排球场地端线右侧三米宽的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发球路线比较明显,两人接发球足以面对对方的发球进攻.另外,两人接发球使固定接球队员的技术更加精湛,有利于提高训练效率;减少多人接发球的交叉点,增强接球队员的信念,调动接发球队员的技术潜能;为进攻队员提供充裕的时间、空间和机动力量,得以排兵布阵充分发挥后攻和快攻的战术威力,提高总体进攻实力和战术水平[8].
图4-1
两人接发球如图4-1所示[9],就是指固定后排的两位队员,除二传外,参与接发球任务,其每名队员的接发球任务区如图.其他队员直接参与一攻的组织,这使得能充分发挥队员的特长,尤其是对于身材高大、移动不灵活的队员,减轻了接发球的压力,以便于其直接参与快攻和后排进攻的组织.在固定两人接发球的情况下,使队员的场上任务分工更加明确,队员之间的位置更具隐蔽化,进攻的层次和变化更具立体化.总之两人接发球,使得场上更多的人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组织一攻上,尤其是对快攻和后排进攻的组织上,更具有便利化.
而现代两人接发球阵容并不是很常见,因为随着跳发球、砍式发球、远距离跳飘等发球技术的不断提高,并且在1995年国际排联对发球区有所扩大,国际排联将发球区由原来的端线后3 m扩大为端线后9 m,端线外至少有8 m的无障碍区,比赛场地上空的无障碍空间至少高12.5 m,这使得发球运动员发球线路多样化,速度与力量更是有大幅度的提高.即使出现这种接发球阵容也是由于对方发球的攻击性较弱,固定后排主攻和自由人参与接发球,足以应对,便可使其他队员直接参与一攻组织.
接发球人数和阵型的变化都具有时代性意义,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技战术、规则、运动员竞技能力、队伍自身特点等,其接发球阵型的思维变化也随之发展和创新,但是接发球阵型和人数无论怎样变化,其目的均是:首先保证接发球的到位效率,接发球是一攻战术的保障;其次进攻队员在实施进攻时,需要一定的跑动掩护,接发球阵型的合理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进攻队员的跑动进攻;最后便于进攻战术的组合和运用,不同的接发球阵型,具有不同的进攻战术,每种接发球阵型都要有利于集体战术的跑动实施.总之无论是哪一种接发球阵型,其秉承的思维就是是为了保证接发球进攻的有效实施,为比赛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1]尹洪满.排球比赛发球进攻系统和接发球进攻系统分竞赛过程得失分规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9):101-103.
[2]李宁.论新规则对排球接发球技术运用的影响及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6):62-64.
[3]黄汉升主编.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2-131.
[4]唐强,尹学民.中外女排强队自由人运用情况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151-1153.
[5]刘桂华.关于排球三人接发球的可行性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1998,24(2):93-96.
[6]刘梦婷,靳小雨.中国女排在伦敦奥运会接发球存在的核心问题及改进建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1):60-64.
[7]王伟.现代排球比赛接应二传的作用与现状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8]曲正中.二、三人接发球站位与后排进攻战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2):73-76.
[9]沈富麟.对排球二人接发球阵式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8,29(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