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倦怠与文化适应关系研究

2011-11-07 08:03孙丽璐谭建伟
关键词:学业态度少数民族

孙丽璐,谭建伟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 400054)

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倦怠与文化适应关系研究

孙丽璐,谭建伟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 400054)

学业倦怠包含了情感衰竭、讥诮和个人成就感低落,对个体的学业发展、能力提高和人格完善有影响,也与文化适应态度的倾向性有关。从整体上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倦怠水平偏高,而四种文化适应模式也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大学教育在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倦怠状况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积极倡导合理的文化适应模式,并进行“融合意识”的培养和“双文化认同”态度的提高。

学业倦怠;文化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

一、学业倦怠与文化适应研究现状

学业倦怠(academic burnout)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是反映学生学习动力水平和态度倾向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个体人格完善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学业倦怠指在学习过程中因学业压力、课程负荷量或其它心理因素,而出现情绪衰竭、个性弱化和成就感低落的心理现象[1]。已有的学业倦怠研究大多集中在与学习相关的情境领域,侧重于学习环境设置和匹配的问题,如课程体系的设置、课业负担程度等方面,也有个别研究把学生的个体特征作为预测源,比如从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模式与情感体验入手,探讨这些人格和情感因素对学业倦怠的影响。但从其概念的界定上看,学业倦怠本身不但表现在情感和人格等心理特征方面,也同样是态度倾向和行为范式的各种选择而形成的结果。而大学生本身的适应方式及其态度体验程度,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方式与学业倦怠程度的关系方面,尚未见实证研究。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指个体对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态度体验倾向,并在倾向性的基础上所采取的态度选择和适应模式。长期以来,其理论模型和模式划分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但Berry所提出的二维模型却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受到更多的认同。该理论认为,文化适应模式从对两种文化的态度倾向划分,分为整合型(重视两种文化)、同化型(重视主流文化,轻视传统文化)、分离型(轻视主流文化,重视传统文化)和边缘型(轻视两种文化)[2]。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是在对教育文化的适应过程中而表现出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文化适应是指学业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尤其是群体风俗、社会和教育心理等的变更下,导致学生心理变化的态度体验过程,同时影响到个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和能力发展等诸多方面。

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有关学业倦怠与和文化适应关系的研究,而国外已有一些研究。如Eric (2002)发现美国的拉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文化适应、社会支持有一定联系,选择整合型和同化型的文化适应群体,学业成就水平更高,而女大学生倾向于拥有更高的学业成就和社会支持[3]。有学者通过对前苏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研究,认为其学校适应力主要体现在学业成绩、违规行为发生率和学校归属感三方面,而文化适应力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民族差异、自尊和学业过程都受到文化适应模式的影响(Bir man,2005)[4]。Silka(2008)的研究也发现,美国亚裔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学业努力程度,受到文化适应程度、民族性和代际关系的影响,文化适应程度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表现水平显著相关,而民族性和代际关系则与学业努力度相关[5]。Zadeh等(2008)考察了荷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能力、文化适应风险和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劣势与等级制学术成就相关,少数民族身份容易导致更低的同辈认同和学术成就[6]。

国外已有的这些实证研究大多从学业成就、学术归因、学校表现等角度,关注个体的显性行为态度与文化适应的关系。这些研究存在的问题在于,较多地把少数民族群体作为整体而进行融合性研究,很少对民族本身的差异性做深入分析,并且从个体角度看,以显性的学业成就指标作为参考因素,虽然提高了结果的量化程度和可比性,但对学业过程的发展轨迹和趋向却无法了解,更难以帮助教育者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指导援助,这也证明了将学业倦怠与文化适应模式进行关系研究的迫切性。因此,本文主要是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倦怠与文化适应的关系,通过深入考察其学业倦怠水平和文化适应模式选择的现状,研究学业倦怠各维度与不同文化适应模式的关系,并以结构模型探讨文化适应对学业倦怠是否存在一定的预测性。其结果不但对相关的咨询工作、培训建议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和调整,不断完善自我也有一定价值。

二、研究方法

对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6份,回收率为90.2%。其中男生70.4%,女生29.6%;藏族26.4%,回族18.8%,土家族14.2%,维吾尔族8.1%,壮族4.1%,其他民族24.9%;被试平均年龄为20.74岁。

学业倦怠的测量工具为Maslacha学生倦怠量表(MB I-Student Survey,MB I-SS),包括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讥诮(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a reduced sense on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个分量表[7]。该量表中文版由张莹等2005年修订,共15个项目,按照likert 7点方式以0-6分描述每种感受的发生频率。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81,已被证明此量表有稳定的三因素结构。

文化适应量表参考Berry文化适应量表(PsychologicalAcculturation Scale,PAS)[2],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修改,由整合型、同化型、分离型和边缘型四个分量表组成,共24个项目,采likert 5点式符合程度计分。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1、0.74、0.72和0.79,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说明该结构模型及量表的信度良好。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6.0进行描述和相关分析,并使用AMOS 6.0构建结构模型。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倦怠情况及性别与民族差异

通过量表测试和统计分析,40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倦怠情况见表1。由于三个维度的理论平均分值为15分、10分和30分,在情感衰竭和讥诮维度上的得分普遍略高于理论平均分,而低成就感维度的得分则相对较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在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但女生在讥诮和低成就感维度上有更大的个体差异,而少数民族的男女大学生在讥诮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极显著。而不同民族也呈现出学业倦怠的得分差异,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回族、土家族、壮族、藏族和维吾尔族,但藏族和维吾尔族存在更大的个体差异;讥诮维度则依次为:土家族、回族、壮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回族和土家族的个体差异性更大;低成就感维度方面,则为回族、壮族、土家族、维吾尔族和藏族,回族和土家族的个体差异性最大,少数民族的男女大学生在情感衰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讥诮维度上差异更为显著。

表1 学业倦怠各维度的性别与民族差异分析(M±SD)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状况与学业倦怠的相关性

从文化适应的选择上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方式及其态度体验依次为整合型(4.25±0.39)、同化型(2.70±0.43)、分离型(2.67±0.69)和边缘型(2.10±0.51)。由表2可见文化适应的四种模式与学业倦怠的三种维度的相关关系,其中同化型分别与讥诮维度和低成就感维度有一定相关;分离型与讥诮维度相关显著,而与低成就感维度相关;边缘型分别与情感衰竭维度和低成就感维度有显著相关关系,而与讥诮维度相关;整合型与学业倦怠的三种维度均不相关。

表2 学业倦怠与文化适应的Person相关矩阵

(三)文化适应对学业倦怠的预测模型

运用最大似然法验证文化适应及其四种模式对学业倦怠的预测作用,通过模型比较和修正,最后接受的模式见图1,除整合型之外,文化适应及其他三种适应模式对学业倦怠都有一定的预测性。该模型的X2值与自由度的比值达到良好水平,其它各种拟合度指标除RFI(0.856)之外,均达到0.90以上,证明验证模型的结构良好。

图1 文化适应及其模式对学业倦怠的预测模型

四、结论与建议

(一)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倦怠问题

从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倦怠更多的表现为情感衰竭和讥诮态度,而大多数并未体验到个人成就感的降低,这可能是其已具有的一定学习能力和机遇,并伴随一定程度的成就体验。但在大学期间,由于不同原因致使其不断体验到负面性情感,逐渐产生对自我发展的无力感和挫折感,其结果即是学业倦怠感甚至厌恶感的产生;而不同性别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讥诮态度上的显著差异,与已有的关于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研究结论基本相符,证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对性别教育的传统态度大致相似,对男生的培养强调外向性和开拓性,而女生则突出其内敛特质和保守性,也反映了男生的学业倦怠体验更加深刻;从民族差异方面,本研究发现,具有突出的民族文化特征的藏族与维吾尔族大学生,其学业倦怠水平较低,而回族与土家族的大学生却存在学业的高倦怠现象。

因而在针对性的教育中,首先要注意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的民族特质,在其进入各种民族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时,各种情感的体验过程会存在更多风险因素,学校除了尽量排除掉一些干扰因素,也引导学生寻求更多的正向情感,并以合适的方式发泄负面情绪;其次,对不同的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要考虑到性别或民族差异的影响,特别是当遇到比较尖锐的意见和反馈时,要采取其接受的、具有传统性和区别性的沟通方式进行及时的疏导,以免不良情绪的扩散与恶化;总之,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对其民族的尊重和理解是他们体验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由此产生的正向性自我体验和感受能促其主动的寻求自我发展,提高自控能力和调整能力,同时也可有效的缓解学业倦怠。

(二)关于文化适应与学业倦怠的关系

从验证模型可以看到,文化适应与学业倦怠本身呈现出中等强度相关。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种文化适应模式中,选择整合型的相对较多,这可能是其年龄结构、知识和经验水平等原因促成的,一方面对源文化保持认同和适应的态度,同时也对主流文化保持开放和学习的态度。已有研究表明,整合型的文化适应模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术成就、课堂表现等提供了正向的心理支持,本研究也同样发现整合型与学业倦怠及其三个维度的相关性最低;同化型则表示对主流文化采取高度认同并愿意适应的态度,从而疏远或背离源文化,而此模式与学业倦怠及两个维度有一定关系,说明不能正确理解和尊重源文化,并不能使其增加正面情感的体验,可能还会对学习动机和意识产生负面影响。分离型则属于高度认同并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从而排斥去理解或进入主流文化,选择此模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无法正确面对现实,易形成退缩型或自我型人格,也失去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甚至出现消极或极端行为,对大学生本身、其民族和社会都是无益的。而边缘型则是处于自我认知的模糊状态,无法分清两种文化的辩证关系,难以正确处理日常问题,并导致强烈的负面情绪和自我失控,从而也会影响整个学业过程和未来发展。

所以,从教育的角度看,除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之外,也要加强其对两种文化共生和融合意识的培养,助其扩大“族缘”之外的社交关系,不断体验到归属感和自尊感,自我认识的清晰化能促进学业和生活的良性发展;对选择整合型之外的学生,可进行正面性的引导或援助,并加入适应能力的训练,发挥大学生在文化移情、开放性和灵活性方面的可塑性特点,使其通过自我调节和平衡,不但可缓解负面情绪和行为失范的影响,也可提高心理的成熟度和健康水平;同时,教育环境对意识形态也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尤其对大学生的群体性态度有潜在的暗示性,对不同民族文化特质进行全面性的宣传,不但可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能获得广泛性的互动与学习机会,也使汉族大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特质,实现繁荣共生的局面。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不但要意识到适应过程与学业发展有一定关系,要理解和认同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并正确的面对此中出现的学业倦怠和生活不适等问题,以更积极的方式去缓解负面情绪和减少消极行为;同时增加与其他民族的同学的沟通机会,可有效的消除对彼此文化的偏见和误解,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学业氛围,不但可以加快学业的发展,也可提高个人积极健康的认知方式、情绪体验和个人意志。

本研究对学业倦怠与文化适应的关系做了探讨,虽然验证了文化适应对学业倦怠的部分预测性,但四种文化适应模式并非都是学业倦怠的有效预测源,造成学业倦怠的深层次原因还有待商榷,今后的研究可以加入核心人格因素等变量,从提高文化适应的构想效度入手,深入了解学业倦怠的理论范畴,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时代意义和应用价值。

[1]Balogun J A,Helgemoe S,Pellegrini E,ed.Academic performance is not a viable deter minant of physical therapy studentspburnout[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996(3).

[2]Berry J,Phinney J,Sam D. Immigrant Youth:Acculturation,identity and adaptation[J].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6(55).

[3]Eric J L.Acculturation,social suppor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exican and Mexican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An exploration study[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2(39).

[4]Bir man D,Trickett E,Buchanan R.Acculturation,school context,and school outcomes:Adaptation of refugee adolescents from the for mer Soviet Union[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5(42).

[5]Silka L.Finding community in studies of host community accultur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8(42).

[6]Zadeh Z,Geva E,RogersM.The impactof acculturation on the percep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by immigrant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J].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8(29).

[7]Maslach C,LeiterM.The Truth aboutBurnout[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Publishers,1997.

(责任编辑魏艳君)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Academ ic Burnout and Acculturation ofM 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UN Li-lu,TAN Jian-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Chongqi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Academic burnout includes emotional exhaustion,depersonalization and a reduced sense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which has effect on personal academic development,ability improvement and personality improvement,and is related to the inclination of personal acculturation attitudes.Studies indicate the pretty high levels of the academic burnout of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to which four acculturation styles contribute differently.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s a reasonable adoption of acculturation style among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bymeans of integrating consciousness and two-cultural identity for decreasing the academic burnout.

academic burnout;acculturation;minority college student

G640

A

1674-8425(2011)01-0122-05

2010-11-05

重庆统战理论研究项目(33-04)和重庆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31-10)。

孙丽璐(1980—),女,安徽灵壁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和心理测评。

猜你喜欢
学业态度少数民族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