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新展示人生境界的独创佳作
——孙海浪长篇历史小说《八大山人》评述

2011-11-04 13:20尤近明
创作评谭 2011年2期
关键词:朱耷八大山人

□尤近明

一部全新展示人生境界的独创佳作
——孙海浪长篇历史小说《八大山人》评述

□尤近明

《八大山人》结尾,有这么一段对八大山人最后时刻的描写:

寤歌草堂的画室里,仿佛寂静的山谷,显得特别宁静。

忽然,房门“吱呀”推开了。一个瘦弱的女孩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她只有三岁半,以为老人刚刚睡醒,用手摸摸他那正在发烧的额头,说:“八爷爷,好烫、好烫啊……这里痛吗?”

八大山人布满皱纹的嘴角露出了几丝微笑。他睁开眼睛,欲听听这个小生命说话;不,想聆听山谷那股清澈的溪水,在花间流淌时发出的童音。这是一个绝境,一次生命的对话。

在生命垂危时,八大山人还在“谈经论道”!

当我翻开《八大山人》读到这里,便不由心里一动,禁不住热泪盈眶:作者哪里是在写人、叙事,简直就是在信手拈来作一首诗、一幅画,向读者展示一个崇高的人生境界!

是的,孙海浪先生从写诗、报告文学和中长篇小说,到长篇历史小说《八大山人》的华丽转身,著名文学评论家吴海先生曾在《八大山人》首发式论坛会上这样评价,他“是一位优秀的复合型的作家”,“他的创作是在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在他的整个创作流程中,激荡着一股创作的热量,从未停止过自己前进的脚步。到今天终于以八大山人为标志,走上自身创作的空前高度”。

我读《八大山人》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一个“新”字,其艺术特点概括起来有“六新”,即题材新、人物新、角度新、表达新、风格新、语言新。在这六个“新”字背后,又隐含着一个个深刻的寓意,从而揭示人生的真谛。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一位独特的水墨写意大画家,他一生经历过王室贵族、家学、隐山、出家、从道、还俗等曲折、悲愤的坎坷人生。他的画独具匠心,与众不同,名声大震,影响了汪士慎、金农、郑板桥等人,带出了吴昌硕、黄宾、齐白石、张大千、李苦禅等一大批现代大画家,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八大山人呢?因此,常有人这样发问:“八大山人是一个人,还是八个人?”这个神秘的画僧虽给后人留下了上千幅画,尚存人世有证可查的史料却寥寥无几。为解开八大山人这个人物的难解之谜,面对这么一个极其复杂而又难度很高的题材,孙海浪先生不但敢于去“碰”它,还有胆量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把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描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想作者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但有一副“敢于冲破禁区”的胆量,还与八大山人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据作者在《后记》所述,作者从小就从他乡下外公——民间画师那儿亲眼得见一幅泛黄的、沾有污点的《个山小像》(赝品),之后又花费十几个春秋深入生活,在寺庙、道院和八大山人出家生活的地方观察、体验生活,收集、学习研究与八大山人相关的大量素材和资料,从中思考、领悟和提炼“八大”题材的思想内涵和主题。

“结构新”是《八大山人》一个显著的特点。过去,虽也有一些反映八大山人的中短篇或长篇作品问世,但从结构与叙事故事的角度上来说,《八大山人》更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作者首先从人物出发,围绕着主人公身边的方峨、秋莲、秋剑和罗牧、澹雪、牛石慧、铙宇朴等主要人物结构故事,在全书设置了一条八大山人凄怆、隐秘、坎坷“又哭又笑”的人物命运为主线,围绕着这条主线穿插了四条错纵复杂、跌宕起伏的副线:即以方峨父子为代表的“官场线”、以红颜知己陆秋莲为代表的“爱情线”、以陆家险珍藏的一批古玩字画得而复失的“财富线”,以及八大山人与诗朋画友交游的“友谊线”。贯穿主线的朱耷父母与方家的瓜葛,作品一开始就被卷入,而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多变,并交待了明朝摇摇欲坠的政治时代背景,为小朱耷的成长作厚实的铺垫。接着是主线与副线自始至终交织一起,性格各异的上百号人物交叉在一起,把一个鲜活的画僧形象力推于读者面前,深刻揭示了一个皇室家族的兴衰与荣辱,表现了八大山人爱家、爱民、爱他的明朝的民族气节。

与其他类似题材不同的一点是,主线与副线紧密交接、冲撞、多变在一起,并从小说一开始就多层次地展开引人入胜的情节,一直贯穿到底。在这个蒙上了一层雾纱的明线与暗线中,发生了“抢占宗祠”、“圣上驾崩”、“大旱画魂”、“荷缘抗婚”、“真假名画”、“揭发舞弊”、“明亡山隐”、“思凡逃禅”、“创建道院”、“冤家路窄”、“逃禅返乡”、“孔雀若祸”、“焚烧北兰”、“扬州会弟”等一系列的纠葛、角斗与矛盾冲突。为使全书脉络可寻、头绪井井有条,作者在作品里设计了类似《红楼梦》中疯疯癫癫的“跛足道人”似的过场人物——卖水汉,还有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时隐时现的剑客式人物——陆秋剑(秋莲之兄),作者有意把这两个传奇式的人物,再加上主要反面人物方峨穿插在主线与副线之中,有了这些正反面的铺垫,作者就能轻松活泼地把八大山人的故事从头至尾述说下去,使主线更集中、更紧凑,更曲折而离奇,达到既时尚又好看的目的。如作者在副线上安插的那批“陆家珍藏古玩字画”得而复失,让正反面人物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较量中,便出现了方峨、宋荦等与朱耷、秋莲、秋剑、澹雪等人无数扑朔迷离的巧合变幻,让读者从人物的走向与合理的情节中,感觉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读者留下一个个奇峰叠起的的悬念,并构造出了一个曲折幽深、充满禅理的艺术世界。难怪作者能够大笔如椽、轻而易举地操翰成章,这就是作者长年积累的知识阅历,这就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果!

“人物新”是《八大山人》的又一大特色。作者在叙述人物故事的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情节与悬念上,而是把浓墨重彩落在人物个性的刻画上。作者根据“妻死子亡”史料线索,加以大胆的想象和联想,描述了四个女人与八大山人或真恋或暗恋,这四个女人就是陆秋莲、胡秀娟、林施慧和吴凤姑。由于四个女人身世和经历的不同,对八大山人爱恨也不一样。扬州人陆秋莲虽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弟,父亲却因受魏忠贤陷害而遭满门抄斩的灭顶之灾,是姑姑和姑爹(江西人)把陆有兄妹救出火坑,并让她来南昌寻找在江西做茶叶生意的姑父。于是朱耷与她在灵应桥巧遇,从此结下深情厚意。更精彩的是,作者将秋莲母亲留给她的一把琵琶琴、八大山人送给她的一幅《秋莲图》,作为穿针引线的信物。然而不幸的是,朱家父母决不同意让朱耷娶一个流浪在外、不明不白的女子,而让这个高贵的皇室王子与进贤笔都文港胡家之女胡秀娟结成良缘,于是发生了一场又一场“女求爱、男抗婚”的悲剧!接着作者描述的是朱耷躲杀逃难、剃度出家,两个人便出现了一次次感情的冲撞。作家通过秋莲一把琵琶、朱耷一幅《秋莲图》,把这对男女恋人写得真实、悲壮、委婉、凄凉而感人至极!而八大山人身边另三个女人性格却与秋莲不同,明媒正娶的胡秀娟单纯、诚实,一心依恋丈夫;朱耷的表妹林施慧虽笔墨不多,只写了朱耷少年时代的一段陪读生活,她对少年朱耷的爱出自崇拜这个男人的人品与书画才华,因此隐隐约约,如蒙上了一层雾纱,令人捉摸不透。作者把他与施慧之间的爱写得含蓄、沉闷、清苦。作者写凤姑与朱耷的爱是暗恋,因她也是扬州一个破落大户人家出身,从小酷爱画画,她爱的是朱耷字画与奇才,并为朱耷爱恋秋莲暗中吃醋;后来因爱恋陆秋剑遭拒而自暴自弃,最后背叛陆家兄妹欲暗杀自己的好姐妹,投靠方峨、堕落成娼……这条错综复杂的爱情线尖锐、复杂,时起时落,在格调上既“冷冷、清清、凄凄、戚戚”,又洋溢着壮烈、激昂的向上气息,把四个鲜活的、有个性的女人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写他身边的四个女人笔触细腻,委婉动心。如写陆秋莲得知八大山人要出家之后,作者用一种委婉而悲壮的笔调写了这么一场“戏”:

在一间宽敞的禅室内,朱耷出家的剃度仪式就要开始了。

朱耷端坐在菩萨前,小和尚托起圣盘。博山元从托盘里拿起剃刀,正要抬手给朱耷削发。传来一阵阵的敲门声。

秋莲站在庙门外的瓢泼大雨之中。“开门!开门!”她使劲地叩着庙门。一个老和尚开门劝阻道:“此乃佛门之地,请勿喧哗!”

博山元愕然。他停下剃刀,问身边的小沙弥:“是谁在嚷嚷?”小沙弥说:“我去看看。”飞快地向庙门前跑去。

朱耷坐着,心神不定,脸上惆怅无限。当博山元从小沙弥的回应声中得知,那个女子还在庙门外嚷着一定要见朱耷时,博山元把脸一沉,生硬地对朱耷说:“你与尘缘尚未了断,仍痴情依旧,难以脱俗。走吧,——阿弥陀佛!”说着拂袖而去。

朱耷心如死灰,无奈,只有满脸沮丧、无精打采地走出禅室门。可当他跨出庙门外,却不见秋莲的影子!他浑身冰冷,不知所措……

这是一段何等精彩的描写!在这短短的文字中,有爱、有苦、有泪,有悲、有壮,有委婉动听的雨声、经声,有女人内心深处的哭泣与呐喊,也有男人压抑在肺腑的悲愤与苍凉。《八大山人》笔下的人物之所以能让人读后感到震撼,是因为在他所写的男男女女身上有一种冲击力;是因为作者善于从悲剧性的生活中,发现并开拓一种隐匿的美,这种美就是坚贞不渝的爱,是刚正耿直的恨。其实,悲怆也是一种美,一种最崇高的美。正是这种特殊的美感动了作者的心,作者才能写出如此高尚的人、出奇的事。这就是作者把握人物个性的功力!

《八大山人》还有一个艺术特色:“角度新、表达新、风格新”。作者是喝赣江水长大的“老南昌”,他对本乡本土的生活了如指掌。作者为了把自己数十年的生活积累表达出来,选择了一个这样的新角度,“集传记、小说、书画与儒释道为一体”(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向前评语),巧妙地把南昌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地理地貌、方言土语、地方小吃等融入小说的人物故事之中,将一幅明末清初的“章江上河图”力推在读者面前,在作家笔下既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又能让读者感受到那个尘封的时代南昌各种叫卖声,如作者有意安排父亲带朱耷上街,让儿子获得“补碗”的知识:只见那老汉“把小风箱一拉,那小炉里便呼呼地蹿出红蓝火苗儿,只见他手脚灵光,一会儿用火钳快速锔补、一会儿扯动风箱吹动火苗,仅十几分钟便把那只破裂的茶碗盖锔补得平平整整”。这种描写不仅生动具体,而且为后面的情节发展铺垫了一笔,父亲出题让儿子以锔碗题材和一首诗,朱耷略思片刻,即刻和了一首《锔碗有感》:“风箱呼呼喷烈焰,弦外之音在心源;补凑砧上捣秋月,为人谋划瓦正全。”情景交融、自成一体,作者不是单单写一个“锔碗”的细节,而是自然地把细节作为一把雕刻刀,用这把刻刀去精心塑造人物。

从《八大山人》的文体风格上来说,作者根据主人公的身世与个性出发,使全书不仅充满“书与画”和“儒释道”氛围,还充满着一种诗情画意。我读《八大山人》还有一种这样的感受,是在读一首充满韵味散文诗,或一个令人深思的寓言故事。不难看出,作者是在极力追求一种创新,叙述角度的创新,表达方式的创新,语言风格的创新,就连人物内心深处的境界和人物周围的环境的描写都是全新的。如作者写到八大山人晚年时光,每当他一触摸到秋莲送给他的那块玉石“海天佛浴图”,他就会悔恨莫及,默默流泪……作者对八大山人的刻画,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每当他的笔墨一触及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便紧紧抓住不放,同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一起步入诗情画意。

一部洋洋8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中106个形形色色的大小人物,在作者笔下“呼之来、挥之去”,自始至终在明末清初的宏大历史背景和主线与副线上活动起来,加之渗透在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与事件上书法、绘画与“禅”学、“道”理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故和传统哲学知识,都一一在作者神来之笔下徐徐如诉娓娓动听地叙述出来,可见作家孙海浪具有驾驭纷纭多彩生活的丰厚功底和把握人物命运的创造能力。正如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高洪波先生在《八大山人》点评中所说:“历史在现实中呈现,命运在沉浮中展开。山人遇海浪,命也夫!”

还值得一提的是,江西教育出版社在发现选题的敏锐远见和智慧策略的眼光,无论是从封面装帧还是版面设计,都有一种超前的大气。愿江西出版界有类似《八大山人》的更多更好的长篇历史佳作问世!

(长篇历史小说《八大山人》,孙海浪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 陈蔚文

猜你喜欢
朱耷八大山人
晦养与磅礴
图说书法(179)
探索写意画的绘画造型设计
朱耷艺术性格形成探究
高冷人设的八大山人作品价值连城
八大山人:我很惨,但我有胜算
朱耷艺术思想转变探究
中西文化之另类比较研究
八大山人的不堪与狂傲
从蒙克看向朱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