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萍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
陈建萍
根据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与培训缺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等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黑龙江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首先就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同时我们还要协调好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本是促进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决定因素。我们要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依靠农村人力资本,推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在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就业能力差,知识落后,开发他们的潜力,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要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量和存量。各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等方式。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还可以为乡镇企业更好的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黑龙江省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基础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投资欠缺,导致农民得不到基本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的农民,因而,农民的素质难以提高。此外,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使其掌握大量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1.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分析。据“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西奥多·舒尔茨等的观点,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而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教育投资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现实生活中,虽然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但我们可以把教育水平简单地分为受过教育和未受过教育两种,相应地把具有不同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分为熟练劳动者和不熟练劳动者两种。熟练劳动者可以完成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复杂工作,这些工作创造的价值较高;而非熟练劳动者只能完成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这些工作创造的价值较低。所以熟练劳动者的需求曲线位于不熟练劳动者需求曲线的上方。如图1.1,D1、D2分别表示熟练劳动者和不熟练劳动者的需求曲线,D1位于D2的上方,表明在任何一个既定的劳动需求量上,熟练劳动者所获得工资要高于不熟练劳动者的工资。如图中的S1熟练劳动的供给曲线,S1反映了劳动者接受教育、获得技能的成本,它位于不熟练劳动的供给曲线S2的上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能够引起劳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变化。由图1.1中给出的劳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我们可以得到熟练劳动和不熟练劳动的均衡劳动量和均衡工资率。熟练劳动的供求均衡点为E1,工资率为W1;不熟练劳动的供求均衡点为E2,工资率为W2,显然熟练劳动的工资W1要大于不熟练劳动的工资W2,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一般而言,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才能拥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提高教育水平,才能产生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黑龙江省人口受教育年限来看,2005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年,而同期全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总体特点,即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个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重29.0%,低于同期全国34.1%的平均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重9.9%,低于同期全国13.7%平均水平;而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重61.1%,高于同期全国52.2%平均水平。
(图1.1)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有效的组织与培训。黑龙江省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生产和经营以家庭为单位,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不能对人才进行培训。在人力资本投资上带有个人偏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各类人才的培训缺乏有效的衔接与管理。虽然在农村实施了一些计划或制度,但是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和组织实施者,大部分计划是地区性的或暂时性的,难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而农村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思想,并可以开发农村成人的智力、提高素质,对持续开发人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2005年,黑龙江省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结业生数位居全国第13位,居于全国各省区中上游水平。
3.农村存在大量素质较低,并且转移困难的剩余劳动力。据统计,黑龙江省2006年有3823万人口,其中有1778万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占省总人口的46.5%,黑龙江省就业人员合计为1784.1万人,其中乡村就业人员为944.3万人,农村未就业人员为839.8万人。由此可见,农村人口多,潜在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农村土地有限,农村有大量的未就业人员,必定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大多数素质较低,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的开发,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其次,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4.农村地区高素质的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地区生活环境差,交通、通讯工具、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较差,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流失。尤其是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农村地区是他们发挥才能最佳之地,但是由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待遇,他们宁可改行或继续深造也不愿意去农村工作。即使省内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但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他们大多数不能长期工作在农村地区。人才大量的流失,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国家应当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国家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使应当接受义务教育者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农村的义务教育应当结合农村实际施行基础职业教育,七年级以上的学生应该开设农村基础职业技术教育,使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能够掌握初步的农业生产技能。与此同时,还要特别重视优化农村师资结构,全面提高教师待遇和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2)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培养农村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有利于发展农业科技,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要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3)推广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体系。远程教育体系的学习方式灵活,具有成本低、收效快的特点,它是发展我省农村继续教育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省内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或卫星电视教育等,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将现代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推广到农村。这样可以培养许多高层次的农业劳动者,促进农业知识的更新,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2.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政府应当成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与规划。首先,应该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农村人才市场是沟通城乡人才交流的枢纽,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配置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就业信息库,进一步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建立以县乡人才市场为主体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其次,要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通过采取优惠措施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人才,以用为本,重用人才,必须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优秀人才有了发展空间,才能更好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两者是相互作用的。最后是强化政府监管,创造良好就业环境,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取消各种歧视、限制农民就业的政策,对城乡劳动者在求职、招聘等方面一视同仁,让农民与市民在平等的社会环境下公平竞争。
3.积极稳步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省人口众多,土地面积有限,土地收益率也较低,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党的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要在加强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并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因为第三产业可以安排更多的劳动力,而且受客观环境影响较少,受外界干扰程度低,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次,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它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就是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突破口。
4.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农民面临各种歧视的基础性制度,给农民在社会保障、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带来了许多不平等待遇。农民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农民被束缚在原本就很狭小的空间内,这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制”户籍登记管理模式,实行“一元制”模式,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保障其拥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合法权益。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新农村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解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为农村人口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保障。要改变农村的医疗卫生现状,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实现城乡平等的医疗机制,建立村级医疗机构。
[1]龙明先.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人力资源,2009.
[2]王明琴.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加快黑龙江新农村建设[J].北方经贸,2008(11).
[3]马飞祥.试论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4).
[4]黄永香,康让卿.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5).
[5]张晓梅.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J].农场经济管理,2009.
[6]石欣永,许兆敏.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7).
[7]王立波.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J].科协论坛,2007(8).
[8]黄亚韵,郁义鸿.微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Abstract: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uman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paper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in Heilongjiang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rural area;human resources;development
Class No.:F323.6Document Mark:A
Research on Rur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Chen Jianping
F323.6
A
陈建萍,在读硕士,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邮政编码:150028
1672-6758(2011)05-0068-2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