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施界红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44)
城乡收入断裂对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影响的思考
——以重庆市为例
张 鹏,施界红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44)
采用1985—2008年重庆市统计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断裂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表明两者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城乡断裂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会导致城乡收入断裂。因此,适当的城乡收入断裂对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具有积极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力流动;城乡收入断裂;协整检验
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逐渐拉大,已经出现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和社会收入断裂问题。这不仅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给社会政治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农村劳动力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从农业流向非农业、从农村流向城市,数量逐年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和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外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较为关注。Lin,Wang&Zhao(2004)对我国1995—2000年的跨省迁移与地区收入差距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间段的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反应不敏感,迁移对收入差距的弹性是0.197;中国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限制造成了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工人收入的悬殊,引起城乡收入的断裂[1]。张鹏(2009)对1978—2006年中国城市化与农民收入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发现城市化水平提高有助于农民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且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长期的、显著的正向作用[2]。也一些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李实等(2003)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起到很小的作用,在一些贫穷地区却起到了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在一些富裕地区劳动力则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3]。孙自铎(2004)研究发现现阶段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并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跨省劳动力流动反而扩大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导致城乡断裂[4]。Nicola Fuchschundeln(2003)从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存在福利损失(Welfare Loss)的角度解释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为的特殊性,指出农村劳动力与原有城镇劳动力所处就业地位的不同,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事实上的分割[5]。谢嗣胜、姚先国(2006)的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就业人口工资性差异的59.4%可以用城乡地位的歧视来解释[6]。徐玉龙、王志彬、郭斌(2007)的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存在着就业进入歧视、就业待遇歧视、就业机会歧视以及就业培训歧视等多个方面问题,这些歧视严重阻碍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形成一个分割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加速了城乡收入断裂[7]。本文基于城乡断裂的现状去分析城乡断裂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过去30年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由少到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当前从总量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依然大于需求。1978—1989年、1993—1997年、2003—2008年间全国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的的数量大规模增加,其中1989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为5 794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人数为1 028万人。1990—199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出现快速下降后又急剧上升状态,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掀起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热潮,非国有企业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对廉价农村劳动力的强烈需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人数在1993年达到 6 200万人,跨省流动的达到2 200万人,比1989年增长了1.07倍,其中跨省流动增长了2.14倍。1994年以后农村劳动力流动人数转入稳定增长,1994年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的达到7 000万人,1995年大约为7 500万人,同期跨省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大约为 2 500~2 800万人。1998—2002年农村劳动力流动速度近乎处于停滞状态,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和乡镇企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经济结构开始调整,国有企业在1999年和2000年出现了约有1 800万人的下岗人员,从而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图1中的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用农村就业总人口减去第一产业就业总人口的差然后除以农村人口来数表示。
图1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
尽管我国农民收入绝对数在不断增长,但是城乡收入断裂也在不断地扩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的相关数据,从城乡收入断裂的比值看可分为四个阶段,如图2所示:第一阶段1978—1983年,全国城乡收入的差距相对较小,从1978年的2.57下降到1983年的1.82,减少了约0.75个百分点。在这一阶段,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大于城镇居民。第二阶段1984—1994年,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增大的趋势,从1984年的1.84上升到1994年的2.87,增加了约1.55个百分点。在这一阶段,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小于城镇居民。第三阶段1995—1997年,城乡收入差距又呈现缩小的趋势,从1995年的2.71下降到1997年的2.47,缩小了约0.91个百分点。在这一阶段,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大于于城镇居民。第四阶段1998—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从1998年的2.51增加到2008年的3.31,扩大了约1.32个百分点。在这一阶段,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小于城镇居民。从四个阶段可以看出,1983年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断裂最不明显的年份。从城乡断裂的绝对值来看,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343元,农民人均收入为134元;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 15 781元,农民人均收入仅为 4 761元。1978—2008年,城乡收入人均年收入的绝对差呈现稳定扩大的趋势。
图2 城乡收入绝对差及比率
本文选择1985—2008年重庆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的25个年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来确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或者短期的均衡关系。其中农村流动劳动力(L)用农村就业总人口减去第一产业就业总人口的差然后除以农村人口数来表示;城乡收入断裂(K)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表示。全文样本数据选自《重庆统计年鉴2009》。为避免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所有变量都进行对数化处理,得到对数化后的农村流动劳动力序列LL和城乡收入断裂序列LK。
对于两个时间序列LL和LK是否协整,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了EG检验法,但是只有在它们是同阶单整时,才可能有协整关系,所以先要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再对农村流动劳动力LL和城乡断裂LK进行单位根检验。按照AIC和SC取值越小越好等准则来评价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给出了0~3阶 VAR模型的 LR、FPE、AIC、SC、HQ值,以“*”标记出依据相应准则选择出来的滞后阶数,可以看到,有四个准则选出来的滞后阶数为2阶,确定将最佳的滞后阶数定义为2阶。
将LL、LK 、ΔLL、ΔLK序列的 ADF检验统计量值与相应的临界值作比较,如表2所示。原序列农村流动劳动力L和城乡收入断裂K的两序列是非平稳序列,而对数化后的时间序列LL、LK一阶差分后得到序列ΔLL、ΔLK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从协整理论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等价于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序列。因此可以用ADF检验来判断残差序列E的平稳性,进而判断农村劳动力流动LL变量和城乡断裂LK之间的协整关系是否存在。对上式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不含常数和时间趋势项为前提,由之前确定的滞后阶数对序列E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1 最优滞后判断结果
表2 ADF检验表
表3 序列E的ADF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E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可以确定E是平稳序列,即E~I(0)。上述结果表明了1985年到2008年期间农村流动劳动力LL和城乡收入断裂LK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它们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即LL~I(1),LK~I(1)。我们得到的均衡向量如下:
农村流动劳动力LL和城乡收入断裂LK之间的协整方程为:
由协整方程可知,1985—2008年重庆市流动劳动力与城乡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城乡收入差距每扩大1个单位,将导致农村向城镇的流动增加1.883 1个单位。一方面,城市中的高收入水平可以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加速了劳动力流动的速度。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流动的的过程中可能还要关注转移的机会成本以及制度性因素等。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是协整分析的一个延伸。协整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反映的是变量由于某种原因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机制。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确定两变量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既考虑了长期均衡关系,又考虑了短期均衡关系。令协整方程残差序列为ecmt,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其中:ecmt-1为滞后一期均衡误差修正项。
根据模型,得出估计方程为:
由估计后的结果可知,t统计值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滞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即农村劳动力流动LL与城乡断裂LK之间的短期影响不明显;但是误差修正项是显著的,ecmt-1的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其系数为负数,表示修正是反向的,符合误差修正原理,说明上一期的误差修正项在决定重庆市农村劳动力流动扩大中的重要性,即当短期内重庆市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202 8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运用Eviews6.0,对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农村流动劳动力LL与城乡收入断裂LK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验证它们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根据AIC和SC值最小的原则选择最优滞后期为2,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由表4可知,在1%的显著水平上,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的扩大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而农村劳动力流动不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即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促进作用,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影响,不会导致城乡收入断裂。由于在中国特殊的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较大的限制,各种偏向城市的产业政策削弱了收入均等化效应,农村劳动力流动不能有效反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此外,农村劳动力是否流动不仅仅是取决于他们与城市劳动力的收入之差,而且取决于城市劳动力市场、政府的城乡不平衡发展战略等原因。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乡差距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呈现非平稳增长,因此运用重庆市1985—2008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协整检验分析,发现重庆市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即城乡收入差距每扩大1个单位,将导致农村向城镇的流动增加1.883 1个单位,但从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来看,两者之间的短期影响不明显。基于协整检验的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了在1%的显著水平上,重庆市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乡差距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的扩大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而农村劳动力流动不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长期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反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上述结果是由于很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由于劳动力市场歧视和制度障碍,非永久性的劳动力迁移并没有演变成为完整的城市化过程和非农化结果[8]。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城镇福利制度体系和农村土地制度等是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主要障碍[9]。城乡差距的扩大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促使城乡收入差距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措施主要有:一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从而加快城镇化发展。一方面通过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增加城镇就业人数;另一方面城镇化将一部分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城镇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10]。二是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减少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割裂。户籍制度的改革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途径[11]。此外,增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等同样可以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断裂,进而使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Lin,Justin,Gewei Wang and Yaohui Zhao.Regional Inequality and Labor Transfers in Chin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tual Change,2004(3):587 -603.
[2]张鹏,袁方.农村金融、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J].经济问题,2009(8):35 -38.
[3]李实,王亚柯.中国东西部地区企业职工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6):16-26.
[4]孙自铎.农民跨省务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3):28 -33.
[5]Nicola Fuch-schundeln.Welfare Loss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 Due to Uninsured Idiosyncratic Labor Risk[Z].Working Paper,2003.
[6]谢嗣胜,姚先国.农民工工资歧视的计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4):49-55.
[7]徐玉龙,王志彬,郭斌.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07(1):38 -43.
[8]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5):16 -26.
[9]Zhao Yaohui.Labor Migration and Earings Differences:The Case of Rural China[J].Ecom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9,47:767 -782.
[10]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11]苗瑞卿,戎建,郑淑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数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2):39-45.
[12]宋奇成,王永涛.重庆城市居民民差距现状、原因及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4).
[13]钟宜.农民工市民化转化中的政府责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The Effect of the Income Gap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 the Reasonable Flow of Rural Labor——Take Chongqing for Example
ZHANG Peng,SHI Jie-hong
(College of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This paper adopts statistical data of Chongqing city from 1985 to 2008.From error correction model established by unit root test and cointegration tests,it is found that long-term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 between flow of rural labor and income gap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Both have unidirectional causality by grander causality test.That is to say,income gap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use the flow of rural labor,but flow of rural labor can’t cause income gap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Therefore,the bridge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helps to flow the rural labor properly,which i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flow of rural labor;income gap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cointegration test
F241;F014.4
A
1674-8425(2011)07-0037-05
2010-11-0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JY032)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8JA840029)资助。
张鹏(1967—),男,四川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产业投资。
(责任编辑 邝坦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