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蔡明生
中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减负增效措施
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蔡明生
目前,社会上公认中学生这一群体是最累的。中学生每天在校时间其实早就超过了相关规定。有的地区星期天、寒暑假上课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中招、高招的体育测试一结束,有的学校就停止了一切体音美课甚至课外活动;不少学校的劳动课也名存实亡……许多学校总结自己所谓的成功经验,归纳起来无外乎“疲劳战”、“题海战”、“精神战”。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几乎成了被饲养的宠物,备受呵护却没有自由,能力的培养成了奢望。
1.社会评价要素缺失,产生人为负担。当前,社会上宣传或者评价某一所中学的时候,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其升学率如何,有多少人考上了重点大学,有多少人竞赛获奖,总之是离不开教学成绩。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几乎没有人关注学生的起点,没有人关注学生思想上的变化,也很少有人关注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变化。
2.学校承担的责任太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社会上凡是有什么热点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反应就是从教育部门入手。例如,某个地方出了安全事故,学校就要开展安全教育;有火灾发生,学校要进行消防演习;网吧接收未成年人入内,就要让所有学生轰轰烈烈地“戒除网瘾”;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就要开办“家长学校”;其他的诸如“远离毒品”、“打击盗版”、“环保节约”、“珍惜生命”、“勤工俭学”等活动都要学校来完成。有些农村的教师还要帮着村里收取各种费用。明明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有效解决的问题,非要只让学校来解决,加重了师生的负担。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加剧学生学习负担。国家为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规定小学升初中必须免试就近入学。但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择名校风有增无减。各地打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的旗号,依托重点中学办起了“分校”、“实验学校”、“外语学校”、“实验班”。社会上打着教学实验的幌子进行招生考试、额外补课等等更是不一而足。然而,从我们国家现实的状况看,短期内还不具备普及优质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条件,学生不可能都接受优质高中和大学教育,录取新生的体制仍将是进行中招和高招考试。虽然国家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进行“扩招”,但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优质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的需求。因此,为了竞争名校,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
4.优质教师资源的缺乏造成升学负担向学生身上的转嫁。高质量的应届毕业生投身于热门行业,师范专业目前并不具有什么吸引力,但是教师这个行业又恰恰比较注重教师素质,由此导致的优质师资缺乏也就不足为怪了。教师仅凭满腔的教育热情能教好书育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不客气地说,很多教师是难以胜任目前的教学工作或者说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的。这好比打仗要胜利,须有高水平的、训练有素的士兵和精良的装备一样,教育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育设施,要完成教学任务,唯一的途径就是把升学负担转嫁到学生身上。
5.分层次教学的理想和现实。现在的分层次教学的运作方式,也的确不能让人理解。上级部门要求严禁在学校内部分设重点班、普通班。但是中招考试又是按照文化课分数进行录取的。所谓的“示范学校”、“实验学校”等不就是“重点班”,普通中学不就是普通班吗?既然这样,那为什么就不可以在同一所学校内部这样分设班级呢?同样是一个专业,一类大学有,二类大学也有,地方院校也有,这样是不是分层次教学?虽然按照动态的现实学业能力把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效率更高,然而,又有哪个学校在内部敢碰划分重点与非重点班级这根高压线呢?
1.重新认识德育的地位。古训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古人对“师者”工作分得很清楚:首先要“传道”,即传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德”。其次才是授业,即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与“授业”相比,“传道”显然更重要。学生们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学做人,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优秀的教师,总是能把教书和育人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起,既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又对学生人生志向的形成、思想品德的发展、政治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极大的促进作用。
2.优化学校过程管理。学校应在科学执行课程计划和课时安排的同时,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不断优化课程实施水平;不断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提高教研氛围。对教职工首先进行思想引领,其次才是行政引领。必要的负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动力,过重的负担则会成为阻力。减负只是减掉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负担,绝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或者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不要升学率。在减负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质量,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新途径。
3.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是对人的教学,而不是单纯知识的教学。要想培育有灵气的学生,必须改造教学方法,变知识为本为以人为本,变以分数为本为以发展为本,教师要从固有的教学模式中超越出来,使教学富含创新,富含人性,富含灵性,能够开启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需要,张扬其个性,唤醒其灵性。学校要帮助教师确立终身发展意识,坚持与学生携手前行共同成长的理念,并为此自觉优化专业实践;教师应坚持系统的专业研修学习,自觉接受专业引领,深入研究教学艺术,努力创造教学特色,不断优化教学品位和教学效率,自觉实现专业提升。
4.构建道德课堂。我们构建的道德课堂,有3层含义:一是它必然是高效的;二是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它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益的课堂,不仅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就是教育者们常说的三维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首先要回答4个问题:一是你要让学生学会什么;二是怎样让他们学会;三是花费多长时间让他们学会;四是怎样判断学生已经学会。
5.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课业负担,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它的根源还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素质,其实就是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课业负担,仍然有赖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6.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本质上是行动研究,它强调的是研究主体的观念、价值、目的,并借助观察、反思、行动3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自身行为的改善。校本教研的成功开展能够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学校的管理品位、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以及最终提高教育质量注入新的动力。抓校本教研,不可不抓教研组建设,不可不抓教研文化。这是一个学校管理文化和教师文化的集中体现。
7.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全国的教材版本不论种类有多少,都是根据同一个课程标准编写的。因此,研读课程标准,就等于把握住了课程的核心,就知道了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一个教师连课程标准都不知道,很难想象会有高质量的课堂效果。基于研读课程标准并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和谐的教学。
综上,教育是个大概念,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为之努力,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还要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如果学校、家庭及社会对学生的教育都能做到方向明确、步调一致,通力合作,就一定能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学校虽然没有办法左右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但是教师可以按照教育的发展规律来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价值,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