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背景下的收入流动性问题研究

2011-10-24 07:12张世银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代际测度流动性

龙 莹,张世银

(1.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北京 100081;2.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背景下的收入流动性问题研究

龙 莹1,张世银2

(1.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北京 100081;2.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收入流动性是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较高的收入流动性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本文首先界定收入流动性,其次从不同的角度对收入流动性进行分类,有相对收入流动和绝对收入流动、代际收入流动和代内收入流动、宏观收入流动和微观收入流动;从测度收入流动性的方法来看,主要有公理方法和福利主义方法。最后探讨了现有收入流动性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收入流动性;收入不平等;收入分配

一、引 言

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是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继承和创新,蕴涵着从分配的起点至终点都要重视公平问题;强调“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说明只有机会公平,才能实现起点公平;只有通过整顿分配秩序,规则透明公平,才能做到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实现应建立在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基础之上,这是解决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不是简单的解决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与否,而是应当高度重视分配领域中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即使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前提下,只要各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份额始终保持流动的状态,就可以减少收入不平等程度,较高的收入流动性是机会公平进而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标志。从近几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几项任务中可以看出,“提低”是重中之重,“调高”与“扩中”均有所体现,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收入流动性的重要作用。高、中、低收入群体间收入流动性的提高将减轻收入不平等程度,使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收入流动性从效率和资源配置的角度说明了充分的收入流动性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收入流动性有助于长期内改善收入分配关系,并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参与和机会平等的重要标志。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橄榄型”的社会。所谓“橄榄型”社会结构,它所表明的是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两极”很小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世界上许多现代化发达国家都是这种结构,而我国社会各阶层目前呈现出“M”型社会结构,即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比重相对较大,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相对较小。并且随着大城市生活成本(如一线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的不断增加,又会有相当一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向下流入低收入群体,或者虽然中等收入群体收入较高,但其生活压力较大、生活质量较低,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等收入群体,才能最真实地体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强民富”,体现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反之,如果他们的数量日渐萎缩,则意味着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本文先对收入流动性进行界定,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对收入流动性进行分类;其次,对收入流动性的测度方法进行介绍;最后在总结我国收入流动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收入流动性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二、收入流动性问题研究概述

(一)收入流动性定义的界定

收入流动性问题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但关于收入流动性的定义,至今没有在学术界达成一致的共识,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研究收入流动性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肖洛克斯 (SHORROCKS,1976)[1];阿特金森 (ATKI NSON,1981)[2];索伦 (SOLON,1992)[3];菲尔兹 (FIELDS,1999)等[4]。流动性概念最早来自社会学中社会阶层变动的研究,在具有相同年收入分布的两个社会,一个社会有着更大的流动性与变化,于是从一年到另一年,特定家庭在收入层级中的位置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在另一个社会中,由于具有很大的刚性,每个家庭年年都停留在同样的位置上。显然,从任何有意义的角度看,第二种社会更加不公平。从这个角度看,收入流动性是一个家庭在不同研究时期在收入位置上的变化。目前国内学者引用较多的关于收入流动性的定义是参考熊彼特的“宾馆模型”,形象地用旅客对宾馆房间的选择来说明收入流动性[5]。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收入流动性是指某个特定收入群体的收入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后,其所拥有的收入份额或者所在收入组别所发生的变化。

在对收入流动性问题的研究上,菲尔兹 (FIELDS,1996,2007)做出了较大贡献,从多个角度对流动性进行了完整的定义,并针对不同定义提出不同的测度指标。他从六个方面来定义收入流动性,下定义之前首先需要区分是非时间依赖性方法还是流动方法。非时间依赖性指的是当期的收入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收入,用来测量非时间依赖性最常用的方法是β系数,主要用于研究代际收入流动性问题,通过子代和父辈间的对数收入进行回归后计算得到;流动方法通常关注这些问题:相同个体在不同年份的收入比较,不同的定义代表对不同的潜在实体进行研究,而不是对同一实体采用不同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方式:(1)位置移动。指的是各个个体的福利水平在收入分布不同位置的变动;(2)份额变动。指的是高于或低于平均收入的相对收入变动;(3)非定向收入变动。度量的是个人收入波动的程度;(4)定向收入流动。可以通过线性或非线性函数来进行判断,说明的是收入流动的方向性问题,例如收入位置是上移还是下移,比例是多少;(5)长期收入稳定器ε指数。形象地说明了收入的流动从长期来看会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上面提到的六个收入流动性测量方法,一个包括流动性的非时间依赖性方面,另外的5个包括流动性的移动方面。流动性的非时间依赖性方面是不可分解的,在其他几种情况下的流动性指标均可以进行分解[6,7]。

(二)收入流动性的分类

按不同的标准,收入流动性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1.相对收入流动和绝对收入流动。相对收入流动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代表收入位置的移动,当且仅当从基期到报告期发生位置的变化时(分位数、十分位数、百分位数、排序),个人经历了收入相对流动。另一方面,决定是否一个特定个体的收入经历了向上或向下的相对流动,是个人的收入变化相对其他人而言的收入变化。詹金斯和范克姆 (JENKI NS,VAN KERM,2006)把收入不平等趋势分解为亲贫困增长部分和收入流动部分,但收入流动部分仅包括重排序部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流动仅仅是位置的移动[8]。

绝对收入流动也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实际所获得或减少的收入而不是收入份额或位置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方向性收入流动及其他几个这个意义上的流动属于绝对收入流动。正如非方向性收入流动所描述的那样,人们关注的是收入绝对数量的变化,而不管具体位置发生如何变化。另一方面,从收入平移不变式角度,假如所有初始或最终的收入都增加相同的数量,例如:m(x+α,y+α)=m(x,y),则新的状态有相同的绝对流动。

2.代际收入流动和代内收入流动。在代际收入流动研究背景下,把时间依赖作为机会平等的代理变量,研究的主体单位是一个家庭,具体是父母和孩子。基于代内收入流动研究框架,收入流动定义为总收入的运动 (或是收入分布的变化),研究对象是在两个不同时期的单个个体或家庭。

3.结构流动和交换流动。这是从流动性分解的角度进行分类的。交换流动性是这样定义的:假如收入分布随着时间的变化保持不变,并且使结构性流动在总福利变化中保持平衡,此时所能够获得的福利比例的变化称为交换性流动。结构性流动定义为在没有流动的情况下福利发生的变化,这时把交换性流动定义为残差。

4.宏观收入流动和微观收入流动。宏观收入流动的研究始于这样的一个问题:“有多少经济流动?”,也即是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收入流动性。而微观收入流动通常研究这样的问题:“个人收入 (或位置)变化的相关性和决定因素是什么?”是从微观个体的角度来研究收入流动性。

三、收入流动性的测度方法

早期学术界关心以职业身份测量的流动性,后来大量的经济学家关注收入流动性的测量,目前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测算工具和方法。认为可以把流动性的测度区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流动性的直觉测度;一种是基于考虑流动性对收入分布公平程度影响的测度。纵观各学者的研究思路,可以把其研究方向用阿特金森等人关于收入流动性概念界定的基本思路来概括,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方面是把收入流动性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关注流动性本身。另一个方面是把流动性作为解释其他目标的工具 (工具目标),如经济效率或公平分布。后来的学者大多沿着上面两个思路来研究收入流动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其中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的研究重点在于构建一系列的公理性的限制条件;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收入流动性,认为收入流动只是达到最终目标(收入分配公平、社会公平)的一个工具目标,最终意义在于收入在长期内的平等,整个社会达到福利最大化。

测度收入流动性的基本分析工具是转换矩阵,一般意义上的转换矩阵为双随机矩阵,矩阵中元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一个特定时点的流动性程度及收入分布。其中行向量表示基期的收入分配状态,列向量表示报告期的收入分配状态,转换矩阵的元素 pij(x,y)表示在基期的分配处于第 i等级的家庭在报告期的分配转变到第 j等级的概率。以转换矩阵为工具的收入流动性研究首先需要满足以下五个公理[9]:(1)标准化;(2)不流动性;(3)完全流动性;(4)单调性;(5)期间一致性。其中,非时间依赖、位置变动、份额变动三种测度方式就是通过转化矩阵这种工具进行测度的。下面就按照目前收入流动性测度的两条主线进行展开。

(一)公理方法

1.相对收入流动的测度方法。从非时间依赖、位置变动和份额变动角度进行测度都是基于收入相对流动角度定义的。

(1)非时间依赖意义上的收入流动。可以通过计算标准泊松卡方分布 (χ2)统计量来说明:χ2=代表期望的频率,OBSij表示观察到的频率。χ2值可以说明实际的转换矩阵和完全时间依赖的距离。然后通过比较两个不同情况下的χ2值,较大χ2值的矩阵说明有较大的时间依赖,较小的χ2值有比较小的时间依赖性,因此较大的χ2值的矩阵表示的收入流动性较小。

2.绝对收入流动的测度方法。绝对收入流动的测度应满足几个性质:①平移不变性,即每个时期社会上所有个体增加相同数量的收入,收入流动的测度指标值应该是不变的;②线性齐次性,即对于不同收入绝对水平的社会,其变动的绝对水平也不同;③弱可分解性,即对每个个体的对待法则是相同的,可近似分解为每个个体的变动的函数之和;④人口一致性,即增加一个相同的个体,不影响测度指标值的相对变动;⑤个体独立性,即个人收入流动水平对指标的影响独立于其他个体变动影响。非定向收入流动和定向收入流动都基于绝对收入流动的测度方法[4,10]。

(二)福利主义

各种指数的比较:相对收入流动指标不可以进行分解,而绝对收入流动指标具有可分解性。绝对收入流动性可分解为源于经济增长的流动性和源于收入转换的流动性。把ε指数和其他流动性指标相比,可以看出它们的时间路径完全不同:非时间依赖性、位置移动、份额变动和非方向性收入移动都显示为倒U型,然而方向性收入移动显示出摆动的正向关系,只有ε指数的符号从正向变为负向。

(三)其他方法

除了上述对收入流动性的主流测度方法外,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收入流动性的研究进行了扩展,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了流动性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主流研究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创新发展。例如:马克和崔德(MARK,TREDE,1998)利用条件核密度估计方法基于年龄层面来研究收入流动性并估计它们的统计特点[11]。波吉和希尔伯 (POGGI,SI LBER,2010)从极化指数 (polarization index)角度出发研究收入流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收入流动性进行分解[12]。

四、我国收入流动性问题的研究成果

和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收入流动性的研究相对较晚。最早研究收入流动性的中国学者是权衡(2004)[13],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几年来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其对我国收入流动性的研究角度比较全面,绝大多数采用了微观调查数据,如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 (CHNS)、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的居民住户调查数据等,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可以提高实证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研究的思路有:从代内流动或代际流动角度进行研究,单独从城市或农村的角度进行研究,再扩大到研究区域收入流动性,最后从全国范围来研究收入流动性。下面将对国内有关收入流动性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梳理:

从世代的角度进行分类,分为代内收入流动和代际收入流动。从代内收入流动研究来看:王海港(2005)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家庭的持续贫困比例稍高,持续高收入的家庭集中在城市、郊区和城镇,农村的富裕家庭变动大,收入不稳定;分组家庭之间,农村家庭的收入变动最大;分组家庭内部,家长为中年和壮年人的家庭人收入景况较好,富裕老人家庭能否保持富裕在农村和在其它分组差别很大,收入流动有利于分配的平等[14]。尹恒 (2006)发现在1998—2002年间中国城镇个人的收入流动性比1991—1995年间显著下降。1991—1995年间出现较高的收入流动性,而1998—2002年期间,收入流动性的降低使得收入阶层的分化趋于稳定化[15]。章奇 (2007)研究结果表明,最穷的25%的农村居民收入地位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在增加,而中等收入农民的向上收入流动性却逐步陷入停滞。家庭抚养人口、人力资本禀赋和土地转包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有明显影响[16]。孙文凯 (2007)研究结果表明,分析期内农户呈现出收入流动程度随时间先增大后逐渐稳定的趋势;农村收入流动始终大于同期城市收入流动;农民收入水平有条件收敛的趋势[17]。王朝明 (2008)认为农村的收入流动性总体要高于城市,但这种高收入流动性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较之城市而言更大的收入水平波动带来的,而不是由于较快的收入地位的变换所致;收入流动给农村社会福利的改善明显不如城市,其原因在于农村的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地位缺乏变动[18]。罗楚亮 (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流动性表现出明显的下降倾向,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则略有上升[19]。胡棋智 (2009)认为宏观经济景气显著影响了居民收入流动性,2000—2004年间的收入流动性在本文考察的历年中最高,而1997—2000年间的收入流动性则较低;相对其他收入阶层而言,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经济地位更加脆弱,其经济地位得到改善的前景不明朗;无论是从流动性水平还是流动性结构来看,农村收入流动性总体优于城市[20]。王杰 (2009)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男性相对于女性、低收入群体相对于较高收入群体、青年相对于中年、沿海相对于内地向上流动的比例要大、流动程度要高[21]。王洪亮 (2009)认为区域居民收入流动性越来越低,但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强弱有别,从城乡看,1985年前居民区域收入流动主要来源于农村,1985年后居民区域收入流动主要来源于城镇;从地区看,东部地区区域居民收入流动性高于中部,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22]。

从代际收入流动来看:王海港 (2005)发现1988—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代际流动降低了,改革和市场化使得下层居民的收入代际流动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更加巩固了富人子弟的地位,这是总体上代际流动性降低的主要来源[23]。何晓琦 (2006)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转移在收入流动中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支持平等教育机会的公共投资可能对收入流动性产生重大影响[24]。邢春冰 (2006)研究结果显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非农就业机会的代际相关性有减弱的趋势。这种相关关系有一部分是由家庭的不变特征决定的,工作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来传递[25]。综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全国研究范围来看,大多数学者得出农村的收入流动性总体要高于城市,城镇居民收入流动性表现出明显的下降倾向,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则略有上升。

第二,从城乡范围来看,对于城镇居民,1998—2002年间中国城镇个人的收入流动性比1991—1995年间显著下降。1991—1995年间出现的较高的收入流动性,而1998—2002年期间,收入流动性的降低使得收入阶层的分化趋于稳定化;农村收入流动程度随时间先增大后逐渐稳定的趋势。

第三,从区域范围来看,区域居民收入流动性越来越低,但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强弱有别,东部地区区域居民收入流动性高于中部,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男性相对于女性、低收入群体相对于较高收入群体、青年相对于中年、沿海相对于内地向上流动的比例要大、流动程度要高。

第四,从代际收入流动的角度可以看出,在研究者的观察期间,如在1998—2002年间,城镇居民的代际流动降低了,改革和市场化使得下层居民的收入代际流动有所提高;人力资本转移在代际收入流动中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平等的教育机会也对代际收入流动产生重大影响。

五、现有收入流动性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就国内研究现状来看,难以获取定点观察的微观面板数据,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收入流动性的进一步研究。由于对流动性定义的多面性,不同学者对流动性研究的立足点有一定的差异,且研究结果大多停留在流动性表面,得出结论仅仅是一般性的判断,如:城镇和农村收入流孰强孰弱?或是某个时段收入流动性较大,或是某个区域流动性大于其他地区。而对于收入流动的具体数量大小、促进收入流动的成因,及流动性如何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的研究鲜见。在以后的研究中,深层次地挖掘收入流动的影响因素、收入流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路径选择是研究的重点。例如研究以下问题:收入流动在多大程度上减少收入分配不平等 (增加收入分配公平度),促使收入流动的因素是什么?找到这些因素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政策。通过什么途径来增加收入流动性,且流动性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1]SHORROCKS F.Income mobility and the markov assumption[J].The Economic Journal,1976,86(3):566-578.

[2]ATKI NSON A B.On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britain[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81,3(2):94-218.

[3]GARY SOLON.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intergenerational earnings mobility[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3):59-66.

[4]GARY S FIELDS,EFE A OK.Measuringmovement of incomes[J].Economica,New Series,1999,66(2):455-471.

[5]权衡.收入流动与自由发展—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与收入流动性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8:37-38.

[6]GARY S.FIELDS,Income mobility[R].CornellUniversity I LR School,Working Papers,2007.

[7]GARY S FIELDS,EFE A OK.TheMeaning andmeasurementof incomemobility[J].Journalof Economic Theory,1996,71(2):349-377.

[8]STEPHEN P JENKI NS,PH I L IPPE VAN KERM.Trends in income inequality,pro-poor income growth,and income mobility[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6(5):531-548.

[9]A B阿特金森,F布谷农,C莫里森.收入流动性的实证研究[M].姜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51.

[10]TAPAN M ITRA,EFE A OK.The measurement of income mobility:a partial ordering approach[J].Economic Theory,1998,12(1):77-102.

[11]MARKM,TREDE.The age profile ofmobilitymeasures:an application to earnings in west germany[J].JournalofApplied Econometrics,1998,13(4):397-409.

[12]AMBRA POGGI,JACQUES SI LBER.On polarization andmobility:a look atpolarization in thewage-careerprofile in Italy[J].Review of Income andWealth,2010,56(1):123-140.

[13]权衡.公共政策、居民收入流动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学家,2004(6).

[14]王海港.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变动及其对长期平等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1).

[15]尹恒,李实,邓曲恒.中国城镇个人收入流动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6(10).

[16]章奇,米建伟,黄季焜.收入流动性和收入分配: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7(11).

[17]孙文凯,路江涌,白重恩.中国农村收入流动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7(8).

[18]王朝明,胡棋智.中国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基于多种指标测度[J].管理世界,2008(10).

[19]罗楚亮.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性研究[J].财经科学,2009(1).

[20]胡棋智,王朝明.收入流动性与居民经济地位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21]王杰.劳动制度变迁与个人收入流动效应—新劳动法下的山东面板数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6).

[22]王洪亮.中国区域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3).

[23]王海港.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代际流动[J].经济科学,2005(2).

[24]何晓琦,邓晓岚.跨代收入流动及其评估[J].统计研究,2006(6).

[25]邢春冰.中国农村非农就业机会的代际流动[J].经济研究,2006(9).

Abstract:Incomemobilityproblem is a new research area of income distribution.The higher incomemobili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justice.In this paper,we first define the concept of income mobility,and then we classify the income mobility from different aspects:there are relative income mobility and absolute income mobility,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and intra-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macro income mobility and micro income mobility;in terms of the measurement approach of income mobility,itmainly includesmethods of axiom and welfaris m.Finally,we discuss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research on income mobility and directions of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income mobility;income inequality;income distribution

(责任编辑 何志刚)

A Study on IncomeM obility Based on the increasing Income Inequality

LONG Ying1,ZHANG Shi-yin2
(1.School of Statistics,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Beijing 100081,China;2.School of Econom ics,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Beijing 100081,China)

F240

A

1009-1505(2011)01-0066-07

2010-06-28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08ATJ002)资助;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10BJY087);北京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资助 (PHR20090505);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 (10aAJG354)资助

龙莹,女,云南曲靖人,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收入分配与金融统计研究;张世银,男,安徽芜湖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代际测度流动性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平面上两个数字集生成的一类Moran测度的谱性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