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成人学员核心教育需求及响应研究
——基于高中后成教生职业选择倾向的调查分析

2011-10-23 03:21姜晓宇
职教论坛 2011年36期
关键词:成教成人职业

□姜晓宇 臧 娜 朱 琳

职前成人学员核心教育需求及响应研究
——基于高中后成教生职业选择倾向的调查分析

□姜晓宇 臧 娜 朱 琳

职前成人学员的核心教育需求是就业需求,教育和管理应该积极响应此需求。本研究通过对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中后成教生的就业倾向调查,统计职前成人学员的就业倾向,分析影响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为:职业期望、专业类别、家庭背景、生理,其中职业期望因素影响最大;发现职前成人学员就业选择倾向中具有多样性、变化性、非理性特征;学校应从办学定位、个性化教育、职业生涯辅导等角度响应其需求。

职前成人;教育需求;职业选择;办学定位;个性化教育

职前成人学员,通常是指成人高校生源中应届高中、中职毕业生或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和未从业社会青年,他们年龄大多在18-24岁之间[1]。由于职前成人学员没有职业经历,欠缺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因此与在职成人的教育需求显著不同。职前成人学员的教育需求首先是为了未来的职业,而在职成人的教育需求更多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学历。因此,职业选择倾向是职前成人学员教育需求中的最核心内容,其他的教育需求依附于职业选择,或者是该阶段的次要需求。掌握了职前成人学员的职业选择倾向,才能有效响应需求,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改革教育管理。

年龄上已经属于成人的高中后落榜生,一部分通过多种形式,进入高校参加成教、自考、职业培训等学习,这一群体已经成为若干成人高校的生源主力军,相关研究者常用“职前成人”“职前学员”来称呼这一类“高中后成教生”,可以作为职前成人学员的典型对象进行调查。为此,2011年9-11月,专题调查组面向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中后成教生(含成教学历、自考、职业培训,下同)进行了一次职业倾向调查。调查目的是统计该群体的职业选择倾向,分析影响因素,从而为学校办学定位、教学管理、课程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中后成教生。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

3.问卷设计:以社会流动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认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是一种水平或垂直的社会流动倾向,学生未来的地位由“先赋地位”和“自致地位”构成[2]。问卷的中心是:统计学生的职业倾向、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前二者是学生获得“自致地位”的意愿和能力,后者是获得“先赋地位”的家庭因素。

问卷具体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学生的职业领域倾向,又分为3个子项:最期望、家长和周围的亲朋中的期望、自己实际能力权衡后的可能性;二是对自己各方面因素综合评价后,对本人从事各种行业的可能性按三种程度评估:确定或比较可能、一般、基本不可能或不考虑;三是学生的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专业类别、家庭所在地等,其中个人文化素质使用成考成绩分析,不进入问卷;四是学生家庭情况,包括父母的最高文化程度、从事职业、家庭子女数、父母的最高职级职务。

二、调查数据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构成

本次调查发出6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40份,参与调查者的基本构成是(剔除缺失值):

年龄:平均年龄19.5周岁,最大24周岁,最小16周岁,经单样本方差检验(设定检验值为19.5),sig=0.894,因此可以认为学生是按正常学制学习后,从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的群体。

性别:男生142人,占28.5%;女生356人,占71.5%。

学籍与层次构成:本科282人,占53.1%;专科249人,占46.9%;成教419人,占78.9%;自考112人,占21.1%。

专业科类构成:管理经济类专业学生145人,占27.7%;文科和艺体类308人,占58.8%;理工类71人,占13.5%。

(二)学生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是学生当前状况的原因之一,也反映学生的先赋地位,对学生过去、现在、未来都有显著的影响,是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1.家庭常住地。农村与农村城镇218人,占41.8%;县级市城区173人,占33.2%;地级市城区93人,占17.9%;省级市城区37人,占7.1%。

2.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8户,占10.8%;初中170户,占31.7%;高中及中专164户,占30.5%;大专71户,占13.2%;本科70户,占13.04%;硕士及以上4户,占0.74%。

3.父母最高职级职务。无工作36户,占6.8%;农民117户,占22.2%;雇员 68户,占12.9%;教师、公司职员66户,占12.5%;公务员、大中型公司基层管理者、小学中层管理者91户,占17.2%;自有产业、家族产业负责人86户,占16.3%;科长、镇长、公司中层、中学中层管理者、小学校长40户,占7.6%;处长及以上、公司高层、中学校级领导24户,占4.5%。

4.家庭子女数。1个子女,213户,占40.6%;2个子女,226户,占 43.0%;3个子女,67户,占12.8%;≥4个子女,19户,占3.6%。

(三)职业选择倾向

1.职业领域选择倾向(见表1)

表1 学生职业领域选择倾向排序表

说明:“编号”是职业领域编号的缩写,编号含义是:1.计算机、互联网、通信;2.电器、电子;3.金融、投资、证券、保险;4.咨询、财会、法律、翻译;5.贸易、消费;6.制药、生物、医疗;7.工业制造;8.能源、原材料;9.广告、传媒、公关;10.物流、仓储、运输;11.教育、培训、科研、出版;12.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13.服务业;14.农林牧渔、环保;15.跨领域经营;16.企业管理;17房地产、建筑;18.其他。

从职业领域看,文化领域和政府、管理相关领域,是学生、家长主要选择的领域。学生本人的意愿、自身的可能性及家长的期望角度都排在前三位的领域,均是教育/培训/科研/出版、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咨询/财会/法律/翻译,而农林牧渔/环保、工业制造、能源/原材料相关领域则涉及甚少。

2.行业选择自我评估(见表2)

(1)“确定或比较可能”的行业中,教育类遥遥领先,其次是管理、政府类行业,人数仅教育类的一半;“基本不可能或不考虑”的前五位行业是:艺体、生产、传媒、法律、技术。

(2)仅教育行业的 “确定或比较可能”比例(47.40%)>“基本不可能或不考虑”比例(34.44%),管理行业的“一般”比例(42.80%)>“基本不可能或不考虑”比例(33.15%)。其余的行业中,学生所选择的“基本不可能或不考虑”比例都是最大。这说明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行业选择面比较狭窄,对教育和管理外的行业持排斥态度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从事。

表2 学生行业选择自我评估统计表

(四)学生职业选择因素分析

1.职业选择的倾向特征。总体上看,学生和家长倾向于选择稳定、传统意义上的“体面”、较高收入的职业,他们也客观地看到了自己不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家庭背景也不支持其进入高收入的其他垄断行业。

2.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探索性分析,SPSS聚类分析能够对样本数据按照它们的性质上的亲密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分类。从调查数据层次聚类分析的冰柱图(图1)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职业倾向选择主要受到了五类因素的影响,第一位因素是学生本人和家庭对职业的理解期望,第二位是专业类型,第三位是父母的职级职务,第四位是学生的年龄、性别,第五位是其他因素。其中,对职业的期望与专业选择基本一致,但又以自己的期望为主。

这五类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特征。从具体数据来看,此次被调查学生中,86.5%为管理经济类专业和文科艺体类专业,2/3为女生,因此统计中选择教育、管理、政府等行业,从事职员、文员、管理人员等岗位的学生最多。对于法律、生产、艺体、电子等职业,大部分学生不予选择,这些都符合被调查学生的专业特征和性别特征。

图1 学生职业选择倾向聚类分析水柱图

三、对合理教育需求的响应

(一)明确办学定位,是响应职前成人学员教育需求的首要任务

办学定位是一个学校对学生需求的总的概括和响应。每个学校的专业特色不同,区域位置不同,生源不同,其办学定位也就不同。

具体就被调查学院而言,其定位应当满足学生“非生产和非技术的,以服务、管理、商务等软能力为主的岗位”的需求。高中后成教生可以用文化基础差而偏、家庭背景支持力不足、倾向软能力岗位就业来概括,因此,应当以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一专之能”为核心,不要强求学生全面文化素质的提高,更不可使用普教教材来开展教学;应加强通用技能的培养,如办公软件、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策划、行政管理、企业公共关系等技能;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普通话、心理健康、理财规划、口才训练、实用礼仪、人际关系、职场法律、化妆与服饰等。

学校的地理位置、专业方向不同,其办学定位就会有区别,各学校应当通过调查来确定各自的办学定位。本调查中分析出学生职业选择的5个主要影响因素,会因不同的调查对象,其影响权重有所不同,甚至因素设置还会有变化。举例来说,赵喜文2006年对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函授、夜大办学形式的853名学生进行调查,由于调查对象中在职函授理工科学生占多数,性别结构男生占多数,因此形成了比较强调专业技术的统计结果:三个学校希望自己成为“技术型”或“技能型”的学生均在73.91%-85.00%范围内,由此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应当是以‘技术型’、‘技能型’为主”的定位[3]。

(二)还选择权给学生,是适应职业选择多样变动特征的必然选择

调查发现,学生职业选择倾向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

1.学生职业选择具有多样性,甚至与专业没有紧密的联系。本次调查中,学生的职业倾向分布了全部的18个职业领域和10个行业,相当部分学生并没有按照专业来定位自己的工作。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从职业与专业的多对多关系来解释,即一个专业可以从事多个职业,一个行业可以挑选多个专业的学生。

学生职业选择多样性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与学院专业特色有关,本院生源以文科、管理、艺术、传媒、设计等专业为主体,技术专业占较少部分,因此专业的广适性较强,对职业选择的制约不大;第二,即便是传统中比较男性化的专业技术岗位,也随着科技进步而降低劳动强度、因操作自动化而降低岗位要求,淡化了性别特性,例如,本院下属的机械职业技术分院在90年代的主要就业岗位是车床机械等,而目前已经以数控车床、数控编程、电子技术为主要方向,学生已由清一色男生逐渐转变为男女均衡;第三,在就业方向上,高中后成教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各类企业、公司,较少具有进入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机会,也较难直接进入高层次和高技能岗位,而这些岗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可能更强调大学期间培养出来的素质。

2.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具有变化性。通过访谈发现,学生的职业倾向在大学期间常会有转变,其学习需求也会随着职业倾向变动而改变。这样的例子在学生中非常常见,典型的案例是体育专业某学生大二改行做程序设计,毕业后成为某学院的信息技术中心骨干;某女生专科读会计专业,专升本改修汉语言文学,现在已经成为某中学语文骨干。

这种多样性和变化性,对传统的以专业课程为主线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改革要求。未来的教育应当是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教育”,具体要通过课程管理方式的变革来实现。以学生个体的职业需求为中心,构建课程和项目体系,把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按照“一专多能”的结构,选择和组合自己需要的课程[4]。其次,应当跟进学籍管理制度的变革,允许跨专业修读课程,允许职业资格证书代替部分课程,鼓励学生自选课程。

学分制度是适应学生多样性和多变性职业选择的最优管理制度,学分制度的精髓在于学生自主选择。当前,学校依然把课程的选择权掌握在管理者手中,由管理者代替学生做职业课程选择。例如,把指定的职业培训加入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但忽视了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存在多种就业倾向;把很多职业培训课程纳入教育计划,让每个学生都同等的参加所有项目的学习,认为这样可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职业需求,但这并不利于学生个体在自己的职业方向上形成竞争力,并会浪费学生的精力。

四、对非理性教育需求的响应

职前成人学员的职业倾向,主要受前述五个因素的影响,其中第一因素是自己对职业的期待和看法,学生基本上是以自己最期望的职业来指导自己的实际选择。因此,学生如果有非理性的职业认知,就可能导致非理性的职业选择,对这种非理性的教育需求,学校也同样应当予以另一种方式的响应。学校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职业认知,而不是一味满足学生的非理性需求。

(一)非理性教育需求在调查中的表现

在本次调查中,21.3%的学生选择政府行业,47.4%的学生选择从事教育行业 (而教育专业学生在本次调查对象中只占了27.4%。)。学生期望值普遍较高,并且选择面狭窄。学生选择和接受度较高的职业,在《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排序中的位置是:第3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探”,第5位“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第7位“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第10位“租赁和商务服务”,第12位“教育业”,第14位“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学生选择极少的是:第18位的“农林渔牧”,以及其他属于技术性和生产性的行业。

其非理性特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生文化基础与职业选择不完全匹配。从本院全部学生的成考成绩分布情况(图2)看,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偏科严重,不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探”岗位、专业文字性岗位(如教师)的基本素质。

2.学历对职业选择的支撑性不足。目前,较发达地区已经在公务员、教师公招等方面提高了学历和学位的要求,成人类学历文凭常达不到报名报考的条件,要进入“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比较困难。

3.学生较少考虑家庭背景对职业选择的支持。社会学把人的社会地位分为先赋地位和自致地位,一般而言,富裕和社会层级较高的家庭常能够给予子女职业方面更多支持。调查发现,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家庭72%在县城和农村;73%的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11.8%的父母担任科长及以上干部;家庭负担重,57.8%为多子女。因此大部分家庭不能在职业上给子女有力的经济和人脉支持,学生基本上需要依靠自己来完成就业,或者说学生今后的社会地位主要依靠“自致”。

图2 2010本院学生成考成绩分数段折线图

(二)非理性教育需求的成因

传统职业观影响。学生和家长普遍希望能够从事在传统观念中体面、稳定的职业,因此教育、管理、政府等相关的职业是学生最多的选择。从统计可以看到,学生和家长都受到了社会对行业的普遍评价的影响,把工作分为了不同的社会层级,都期望向“社会上层”纵向流动,而对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行业,学生和家长很不喜欢。

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清晰,不能有效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术指导自己的职业选择。

(三)对非理性教育需求的积极响应

改变职业观、价值观,正确认识社会各种职业,修正学生对职业的认知。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行业差距,进行必要的价值观教育;其次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寻找薄弱区域,比如在成都地区,成教生进入小学很困难,但是在其他地区的一些县市就需要教师到农村;第三,改变就业观念,以发现更多的就业选择。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学生正确选择行业的必备条件,只希望稳定、轻松的坐在办公室是不利于职业发展的。

在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虽然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是最终能够结合实际做出职业选择。例如,表2中“服务业”排在家庭期待职业中的第14位,排在学生本人期待职业的第12位,但“实际能力最可能职业”却排在了第5位,该数据表明,家长对子女从事服务类是基本不接受的,学生本人的内心也有同样的心态,但是在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后,相当部分学生能够选择从事服务业。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入职业倾向评测,引导学生理性选择职业。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线+教师辅线”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全程教育双线条体系[5],教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测评帮助学生客观认清自己的长与短,既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适应选择的职业,也要找到自己的能力差距,理性择业。

结语

职前成人学员教育的核心需求是职业需求,学校应当根据各自生源结构特征,积极响应这种需求。正如一些高校的在职成教生逐年减少,认为学历补偿教育接近尾声,而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研究则认为成教生70%在25岁以上,“高中毕业生直接参加的人员逐年减少”[6],这种矛盾的结论表明了学校间存在巨大的生源结构差异。

因此,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情况,开展多种类型成人教育学员的需求调查,在积极响应需求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特色和课程体系。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所处的地域区位、专业特色以及生源范围,导致了学生以文科为主,文化基础不高,家庭支持力不强,职业选择主要定位于非生产、非技术的管理服务型工作,这就是该院职前成人学员的核心教育需求,是学院教育管理和课程改革需要响应的核心目标。

[1]王海林,叶为.职前成人学员职业能力教育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50-52.

[2]RichardT.Schaefer.社会学与生活[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7:264-266,242-243.

[3]赵喜文,常志伟,郭伟.回归职业生活释放成人高等教育生命活力—关于 《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报告[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12-16.

[4]姜晓宇.职业目标导向的成教公共课程建设思考[J].职教论坛,2010(18):40-43.

[5]姜晓宇.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四维动力模型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09):148-151.

[6]宋立成.关于成人高教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J].成人高教学刊,2010(06):53-55.

姜晓宇(1972-),男,四川新津人,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培训;臧娜(1986-),女,山东泰安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培训;朱琳(1989-),女,江苏南通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培训。

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四川省城市成人教育需求调查研究”(编号:11SB044,主持人:姜晓宇)职前成人教育专题调查成果。

G720

A文献标识码:1001-7518(2011)36-0053-05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成教成人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成人不自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创刊十周年赠言
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Un rite de passage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