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1-10-20 08:57陈旭峰田志锋钱民辉
职教论坛 2011年30期
关键词:卡方市民化层面

□陈旭峰 田志锋 钱民辉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陈旭峰 田志锋 钱民辉

长期以来,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欠缺、市民化能力较弱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经济、社会和文化这三个层面的市民化过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使教育培训能够更好的提升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进行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同时,农民工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对于他们顺利实现市民化的重要意义,努力提升自己的市民化能力。

农民工;教育培训;市民化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农民工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庞大。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民工市民化,广义的理解是指农民工逐步转变观念、行为方式并融入城市的过程,而狭义的理解是指农民工等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权利(市民权)的过程,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社会福利保障等[1]。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对于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民工市民化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支点,所以必须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为总突破口,即以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市民待遇问题为支点来开启和拉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2]。长期以来,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欠缺、市民化能力较弱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关键因素,教育培训对于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市民化能力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民工内部的分化越来越明显,根据不同的生存状况,可以把农民工分成三种类型:温饱型、小康型和发展型。温饱型是指那些只能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的农民工;小康型是指生活相对比较富足的农民工;发展型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富足的农民工[3]。本文将农民工的市民化分为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从而深入研究教育培训对农民工这三个层面市民化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及样本情况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中共泗水县委合作完成的“流动人口与小城镇发展研究项目”,该课题的问卷调查工作于2009年1月在山东泗水县的73个村庄展开。泗水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县,外出打工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比重相当高。整个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31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6%。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外出打工前参加培训和外出打工后参加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差异,我们以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时间作为分界点,将农民工参加培训细分为外出打工前参加培训和外出打工后参加培训两种情况。因此,本文的研究主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两个研究内容:外出打工前参加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外出打工后参加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我们去掉在相关变量上存在缺失值的样本之后,第一个研究内容得到有效样本916份,第二个研究内容得到有效样本920份。从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我们的调查对象以男性为主、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居多、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外出打工时间以1-3年居多。

三、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一)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经济层面市民化的影响

农民工的市民化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市民化,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高于农村的经济收入,他们只要找到一份相对稳定、有保障的工作,解决了吃、住等日常必需的问题,就基本上实现了经济层面的市民化。经济层面的市民化对农民工来说是最基本的,只有在经济层面上实现市民化,农民工才有条件去实现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市民化。

1.教育培训对农民工职业①的影响。职业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农民工经济层面的市民化状况。通过农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职业层次的交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卡方检验都显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的职业层次存在显著性相关。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打工前没有参加培训与打工后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职业处于中下层的比例分别为90.8%、92.1%,而打工前参加过培训与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这一比例分别为68.9%、70.9%,可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的职业处于中下层的比例明显低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第二,打工前没有参加培训与打工后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职业处于中中层的比例分别为7.7%、7.3%,而打工前参加过培训与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这一比例分别为26.8%、24.2%,可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的职业处于中中层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第三,打工前没有参加培训与打工后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职业处于中上层的比例分别为1.5%、0.7%,而打工前参加过培训与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这一比例分别为4.3%、4.9%,可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的职业处于中上层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

表1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职业的影响

2.教育培训对农民工月收入的影响。通过农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月收入的交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卡方检验都不显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的月收入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表2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月收入的影响

3.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劳动保障的影响。对于经济层面市民化来说,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工作是否有保障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通过农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情况与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的交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卡方检验都显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存在显著性相关。具体分析如下:打工前没有参加培训与打工后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分别为33.7%、30.9%,而打工前参加过培训与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这一比例分别为76.3%、72.4%。可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的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远远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

表3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影响

通过农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情况与加班费情况的交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卡方检验都显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加班费情况存在显著性相关。具体分析如下:打工前没有参加培训与打工后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有加班费的比例分别为56.0%、53.6%,而打工前参加过培训与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这一比例分别为71.5%、71.5%。可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有加班费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

表4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加班费的影响

通过农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情况与缴纳保险情况的交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卡方检验都显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缴纳保险情况存在显著性相关。具体分析如下:打工前没有参加培训与打工后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已缴纳保险的比例分别为48.7%、44.4%,而打工前参加过培训与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这一比例分别为85.1%、83.9%。可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已缴纳保险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

表5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缴纳保险的影响

(二)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社会层面市民化的影响

经济层面的市民化是最基本的市民化,实现经济层面的市民化可以说是市民化过程的开始,社会层面的市民化是一种基于经济层面市民化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市民化。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提出了理性选择理论,他认为,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算)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4]。从科尔曼对理性行动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科尔曼的理性是一种社会理性,人的目的是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而实现的。这也正是社会层面市民化与经济层面市民化的区别所在,对于经济层面市民化来说,更多的是指向农民工自身的,是一种经济理性,而社会层面市民化则是需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来实现的,是一种社会理性。从经济层面市民化到社会层面市民化的过程也正是实现了从经济理性到社会理性的跨越。

1.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社会地位②的影响。社会地位是反映农民工社会层面市民化状况的一个很好表征。通过农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社会地位的交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卡方检验都显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存在显著性相关。具体分析如下:打工前没有参加培训与打工后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社会地位高的比例分别为13.7%、13.7%,而打工前参加过培训与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这一比例分别为21.2%、20.3%。可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的社会地位高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

缺磷矫正技术:冬季或春季土壤增施磷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每株施过磷酸钙0.5-1.0千克,酸性土壤提倡用钙镁磷肥。在矫治柑桔缺磷时,叶面喷施0.5%-1.0%过磷酸钙浸出液,或喷1%磷酸铵,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表6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社会地位的影响

2.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社会交往的影响。社会资本是研究社会交往的一个极佳视角,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时,这个由相互熟悉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就意味着他实际或潜在所拥有的资源[4]。通过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描述我们发现,在现阶段中国城市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关系网络很难建立,处于一种相互“隔离”的状态,就像生活在孤岛上一样,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本非常匮乏。

通过农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情况与社会交往情况的交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卡方检验都显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情况存在显著性相关。具体分析如下:打工前没有参加培训与打工后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与打工地居民有交往的比例分别为83.1%、81.5%,而打工前参加过培训与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这一比例分别为87.9%、88.9%。可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与打工地居民有交往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

表7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与打工地居民交往的影响

通过农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情况与受同等对待情况的交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卡方检验都显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受同等对待情况存在显著性相关。具体分析如下:打工前没有参加培训与打工后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受同等对待的比例分别为47.3%、48.1%,而打工前参加过培训与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这一比例分别为77.8%、72.6%。可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受同等对待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

表8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受同等对待情况的影响

3.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劳动时间的影响。农民工在社会层面的市民化与闲暇时间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加班加点的工作是常有的事,这直接影响了农民工在社会层面的市民化,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像城里人那样去参与一些社会活动。通过农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情况与工作时间的交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打工前参加培训情况与工作时间的交互分析的卡方检验不显著,打工后参加培训情况与工作时间的交互分析的卡方检验显著。这表明打工前参加培训情况与农民工的工作时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打工后参加培训情况与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具体分析如下:打工后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的比例为6.6%,而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的比例为11.6%。可见,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的比例要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

表9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工作时间的影响

通过农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情况与休假情况的交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卡方检验都显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休假情况存在显著性相关。具体分析如下:打工前没有参加培训与打工后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有休假的比例分别为36.9%、33.3%,而打工前参加过培训与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这一比例分别为44.2%、46.9%。可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有休假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

(三)教育培训对农民工文化层面市民化的影响

文化层面的市民化可以从农民工对流入地心理层面的适应情况反映出来。农民工对流入地心理层面的适应是指农民工对流入地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把这些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内化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5]。农民工经济、社会和文化这三个层面的市民化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阶梯状关系,文化层面的市民化是最高层次的市民化,完成了文化层面的市民化也就意味着农民工完成了市民化过程。如果说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市民化是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那么文化层面的市民化则是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内在表现形式。

表10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休假情况的影响

1.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地域认同的影响。通过农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情况与认同自己是哪里人的交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卡方检验都显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认同自己是哪里人存在显著性相关。具体分析如下:打工前没有参加培训与打工后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认同自己是城里人的比例分别为14.2%、14.3%,而打工前参加过培训与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这一比例分别为31.1%、28.9%。可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认同自己是城里人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

表11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认同自己是哪里人的影响

表12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在打工地家的感觉的影响

3.教育培训对农民工文化认同的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也是一个由认同农村文化、农村文明到认同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的过程。通过农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情况与赞同打工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程度的交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卡方检验都显著,这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赞同打工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程度存在显著性相关。具体分析如下:打工前没有参加培训与打工后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赞同打工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的比例分别为32.7%、32.6%,而打工前参加过培训与打工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这一比例分别为52.5%、49.9%。可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赞同打工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

表13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赞同打工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程度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三点结论:第一,从农民工经济层面的市民化来看,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的职业层次、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否有加班费、是否缴纳保险存在显著性相关,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的月收入不存在显著性相关;第二,从农民工社会层面的市民化来看,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与打工地居民交往情况、是否受同等对待、是否有休假存在显著性相关,打工前参加培训情况与农民工的工作时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打工后参加培训情况与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存在显著性相关;第三,从农民工文化层面的市民化来看,打工前、打工后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农民工的地域认同、心理认同、文化认同存在显著性相关。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经济、社会和文化这三个层面的市民化过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使教育培训能够更好的提升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给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要有效提升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不仅要重视农民工外出打工后的教育培训,也要重视农民工外出打工之前的教育培训,使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形成长效机制;第二,为了更好的提升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考虑到农民工的市民化可以分为经济、社会和文化这三个层面,在进行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使农民工通过教育培训能够相应提升自己经济、社会和文化这三个层面的市民化能力;第三,外因还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农民工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对于他们顺利实现市民化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到教育培训当中去,努力提升自己的市民化能力。

注释:

①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把社会各阶层分为五个层次: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底层。我们以此为依据并结合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把农民工的职业归入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三个等级,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农民工的职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等级。

②在问卷中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是用一个程度量表来表示的,1表示社会地位最低,10表示社会地位最高,依次递增。为了使社会地位之间的分层更加明显,我们将1、2、3归入低,4、5、6 归入中,7、8、9、10 归入高。

[1]张春龙.农民工市民化的渐进式策略——市民化的三步骤设计[J].唯实,2011(03).

[2]郑万军.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3]陈旭峰,田志锋,钱民辉.社会融入状况对农民工组织化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01).

[4]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8,285.

[5]陈旭峰,田志锋,钱民辉.“半城市化”的政治边缘人——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对政治参与意愿的影响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0(08).

陈旭峰(1983-),男,浙江兰溪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城乡社会学;田志锋(1961-),男,山东汶上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中共兖州市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钱民辉(1956-),男,山东单县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城乡社会学。

课题项目:本文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中共泗水县委办公室的共同合作项目“流动人口与小城镇发展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钱民辉。

G725

A

1001-7518(2011)30-0034-06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卡方市民化层面
卡方检验的应用条件
卡方变异的SSA的FSC赛车转向梯形优化方法
卡方检验的应用条件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卡方分布的性质与应用探讨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