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结构分析

2011-10-20 08:57吴析宸朱德全
职教论坛 2011年30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模块院校

□吴析宸 朱德全

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结构分析

□吴析宸 朱德全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职院校过多注意专业技能,忽视了职业道德的教育。以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为立足点分析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构建为“静态认知”和“动态行为”两种,并提出通过学校与企业、显性与隐性、教师与学生三大结合的措施来保证其有效实施。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指引下,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级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在具体职业岗位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能娴熟,与此同时也表现出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职业意识淡薄、职业理想功利化、职业法律法规知识匮乏,这表明高职院校在有利的外部环境包围下其发展并不平衡,过分强调职业专业技能,忽视职业道德培养。鉴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的现状,高职院校有必要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度,将其独立于思政理论课之外自成体系,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合理构建,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素质。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立足点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因其自身无法取代的作用而独立于其他课程之外自成体系。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三个方面实现其现实价值。

(一)立足于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训练,还需要职业道德的全面武装,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自成体系,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国外职业道德教育十分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精神,不提倡强行灌输,而尊崇受教育者主动内化的方式。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课程也应该吸收“人本主义”之精髓,课程构建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首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要贴近学生实际,从高职学生已有的文化水平和所处年龄阶段出发,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应该通俗易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它,进而将其内化。其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结合到学生的专业实际,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以后社会发展需要哪些职业道德,将这些职业道德知识提前迁入课程之中,为学生发展做好准备。

(二)立足于学校: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弊端的凸显衬托出职业教育的优势,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给予较高期望,使得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然而,高职院校发展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因此,高职院校要彰显办学特色,可以从课程设置上寻找突破口。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一直以来是思想政治课附属品,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部分而存在。鉴于职业道德教育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取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同等地位,设置明确的课程目标,遴选适当的课程内容,组织相应的课程实施方法,独立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彰显出学校的课程特色。职业道德课程自成体系,提高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关注度,提升高职学校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并与文化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真正培养出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发展能力“三位一体”的高素质技能人才[1]。

(三)立足于社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该迎合社会发展进步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道德精神的内涵愈来愈宽泛,社会对职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同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也越来越具体,因此,职业道德课程要立足于社会,体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首先,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为社会发展服务,通过促进学生掌握社会需要的各种职业道德精神和行为准则,进而更好的服务社会。其次,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现实社会所迫切需要学生掌握的职业道德作为课程内容,并且课程内容必须呈现出动态性,即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课程内容做相应调整,剔除过时的职业道德理念,增加新颖的职业道德精神。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多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支内容呈现,并没有自成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相匹配,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两个维度出发划分为“静态认知”和“动态行为”两类课程模块。

(一)“静态认知”课程模块设置

所谓“静态”课程模块,着眼于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养成训练和职业道德认知的形成。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最终取决于学生在职业岗位的具体道德行为表现,一定的职业道德行为是一定职业道德观念认知的外部表征,所以,“静态认知”课程模块设置是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基础。“静态认知”课程模块应包含职业道德规范认知模块、职业道德理想认知模块、职业精神认知模块和职业纪律认知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静态认知”课程模块设置

1.职业道德理想认知模块。职业道德理想认知模块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职业道德理想。在此模块的课程中,选取先进积极的职业道德理想信念和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理想的先进事例为课程内容,呈现给学生积极的职业道德理想,使之达到精神上的共鸣,从而正确定位自己,形成积极向上、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理想。

2.职业道德规范认知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习得在各自职业岗位所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主要由普遍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各职业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两部分组成。普遍的职业道德规范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2]。这是所有高职学生都应该遵循的普遍规范。各职业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根据各专业学生不同的职业特色而定,例如师范专业学生应具体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以德育人等职业道德规范。医学专业学生则应该具有救死扶伤、爱人助人、关爱病人等职业道德规范,将各职业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系统的组成课程予以实施。

3.职业道德精神认知模块。职业道德精神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灵魂,学生通过正确内化职业精神才能在职业岗位真正取得成绩,实现自身价值。此模块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的职业道德精神,例如艰苦奋斗、虚心踏实、诚实守信、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等,这些职业精神虽然历史悠久,但仍然使用于现代社会,依然是现代社会职业者顺利完成工作的保证,因此也应包含在职业精神认知课程之中。第二部分是现实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职业精神,包括团结合作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抗压抗挫精神等等[3]。

4.职业纪律认知模块。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职业纪律以保证其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职业纪律认知模块应将各专业的职业法规和职业纪律作为课程内容,充实学生的职业法制知识,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必备的职业纪律,以便进入职业岗位后,在职业纪律的指导下顺利开展工作。

(二)“动态行为”课程模块设置(图2)

“静态认知”课程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动态行为”课程模块设置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行为,帮助学生塑造恰当的“行”。此模块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礼仪训练和实践中的职业道德行为塑造。

1.职业道德礼仪模块。职业道德礼仪即在具体的职业岗位所必须尊崇的礼仪规范,这也是良好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礼仪课程应从语言、姿势和着装几个方面加以组织。先是语言规范训练课程,组织相应的普通话训练、职业口才训练以及书面表达训练课程,培养学生流畅、得体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精炼的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是姿势礼仪,此模块需要借助专门的形体老师来实施,以相关形体教材为蓝本,课程实施应采用模仿的方法,即学生模仿老师,以此来塑造学生优雅得体的言谈举止;再次是着装礼仪,结合学生专业实际,让学生了解特定职业的着装知识和要求。

2.实践中的职业道德行为塑造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将“静态认知”课程模块中的课程内容迁入具体的实践情境,利用学生实习实践的具体的工作情境,将学生道德认知中的道德精神、道德纪律等知识转化为具体情境中的操作行为。例如,在实习中,设置需要多人团结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具体工作中体会团结合作的精神。设置类似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活灵活现的职业道德,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体会更加深刻。

三、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实施保障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付诸实施才有可能达到其预期的目标,所以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不仅需要合理的构建,更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自身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现状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

(一)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的结合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实施涉及两大主体,一是课程的实施主体,即教师;二是课程的接受主体,即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高效率的实施必须依靠这两大主体的配合。

1.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首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者,要让学生习得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必须自身具备过硬的职业道德。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以保证教师职业道德能够与社会发展同步。其次,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实施的时候,尽量做到“活”与“透”,并且将具体的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将“静态认知”课程与“动态行为”课程结合,灵活多样的展示职业道德。

2.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高职学生是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接受主体,学生习得了怎样的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效果的检验标准,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第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变被为主,要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吸收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职业道德基本内涵,基本精神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将这些职业道德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第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发现职业道德课程,主动感受内化职业道德。此外,课程实施是教与学的结合,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而非割裂的部分。教师应该增加课程实施中的互动成分,提高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在互动中完成课程的学习。

(二)学校与企业,两种平台的契合

“静态认知”课程和“动态行为”课程的道德礼仪模块主要是在校内实施,而“动态行为”课程中实践中的职业行为塑造模块则需要企业的帮助。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应该集合学习和企业双边力量,校企联合,共同打造。学校方面,课程模式构建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课程实施才是保证。因此,学校应把好课程实施关,做好相关工作,例如课程实施教师的遴选、教材的组织、课时安排,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该妥善安排。企业方面,学校应该与合作企业协商,在实习实践中加入职业道德体验内容,将“动态行为”课程的实践中的职业行为塑造模块付诸实践。此外,利用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职业职工的榜样示范作用,让他们将自己关于职业道德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同学们,从而达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三)显性与隐性,两类课程的融合

美国学者约翰·埃利亚斯曾说过: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个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4]。所以即便是将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也不能忽视相关学科课程的辅助作用。这里将对职业道德教育具有辅助作用的课程分为两类,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程和专业课程。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思政理论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职业道德观,确立积极的职业理想。其次,专业课在高职院校具有所占课时比例大,任课教师人数多的优势,所以应该利用专业课的这些优势,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相关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可以无形中延长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时间[5]。同时,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师多远的学科背景和不同的职业道德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2.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对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的影响,所以它的辅助作用也不容小视。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职业道德教育宝贵的隐性课程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6]。首先,学校应该利用学生会或者其他的社团组织,开展相应的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活动,通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学校的相关学生组织可以进行与职业道德有关的先进事例,或者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职业道德案例在学校宣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社会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引导学生自觉的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观念。

[1]周龙军.构建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59.

[2]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发[2001]15号)[Z].2001-9-20.

[3]孙羽枫.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0):108-109.

[4][美]山卡赛.一个美国规划师的职业道德观-与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前主席山卡赛先生一席谈话[J].城市规划,2004,28(1).

[5]方燕.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链构建的相关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0):128.

[6]傅建东.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4(21):9.

吴析宸(1987-),女,四川达州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朱德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技术教育学。

G712

A

1001-7518(2011)30-0049-03

责任编辑 葛力力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模块院校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