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校互动 工学交替
——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2011-02-21 09:07□於
职教论坛 2011年30期
关键词:工学无锡高新区

□於 实 陈 珂

园校互动 工学交替
——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於 实 陈 珂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是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区承办的一所高职院校,学院充分利用园区优势,进行“园校互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园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为人才培养建立保障网络,共同实施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创新能力,为高新区培养了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一个优秀范本。

园区互动;工学交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改革开放以来,为吸收利用外资、创建产业聚集优势、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我国在近200个城市和地区设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近年来,在高职教育大发展后遇到很多问题、遭遇瓶颈的时候,众多职业院校纷纷迁入开发区、高新区,一些开发区、高新区也开始举办自己的职业院校。开发区、高新区与高职教育的碰撞,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生机。然而,高职教育如何充分利用开发区、高新区的资源,培养出区域经济所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尚是一个新课题。2009年、2011年,中国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两度召开,探讨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吸引了全国职教界的眼光。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是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区承办的位处高新区核心位置的一所公办高职学院,是无锡高新区“一区多园一校”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近8年的过程中,本着“立足高新区、依托高新区、融入高新区、服务高新区”的宗旨,在办学上,坚持“区校一体、同步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园校互动,工学交替”,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无锡新区高新企业集聚,有2000多家科技企业和6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近年来,新区又形成了多个以企业类型划分的功能园区,比如物联网产业园、软件园、物流空港园、光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等。学院身处无锡高新区核心区域,为众多功能园区簇拥,为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在新区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学院建立了院系对接园区、专业对接企业、教师对接技术人员的“1+1+1”互动合作机制,园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为人才培养建立保障网络,共同实施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创新能力,培养高新区需要的高职层次人才。

一、园校互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定位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是“高新区办学,为高新区办学”,肩负着为无锡高新区培养适用人才的重要使命,无锡科院始终坚持与高新区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定位,调整专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层次。

无锡科院成立了发展咨询委员会,吸纳高新区、各功能园、领军企业的主管领导作为委员,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给予指导、咨询和建议。此外,学院与园区还保持多层次的密切联系,经常去园区参观、调研,甚至参加园区定期举办的企业高层主管沙龙,所以,学院对于园区的产业构成、人才需求能及时把握,从而及时跟踪区域产业与人才结构变化,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在无锡经济转型发展、优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学院坚持“三新”(新产业、新技术、新职业)导向,逐步探索出一条由工科类专业为主向高新技术类和现代服务类专业并重的转型发展之路,完成了专业结构由制造类专业群、服务外包类专业群到新能源、新技术类专业群的优化,把人才的培养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共同确定职业能力体系

职业能力体系解决的是所培养人才的具体规格要求,确定符合实际的科学的职业能力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础。职业能力体系包括专业能力(掌握专业技能、知识)、方法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和社会能力(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一个全面的体系。职业能力体系对接行业企业对于职业岗位的要求,随着行业企业的发展,职业岗位的要求不断变化,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同时,职业能力体系必须兼顾行业统一标准和区域的特殊要求。所以职业能力体系的确定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也具有相当高的难度。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利用各功能园的资源,以解决这个难题。

无锡高新区的各功能园聚集了众多同类企业,而且不乏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功能园既对这些企业进行管理,也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和指导,可以说,功能园在某种程度上兼具了政府与行业的职能。学院各专业(群)在梳理职业能力体系的时候,既深入企业调研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又充分考虑功能园的标准,再结合国家行业标准,从而使职业能力体系既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又体现地方经济的特殊要求。由于学院建立了院系对接园区、专业对接企业、教师对接技术人员的互动合作机制,学院能在各个层面上及时、全面把握职业能力要求,梳理确定科学的职业能力体系。

(三)共同构筑课程与教学体系

课程与教学体系解决的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包括课程的设置与结构、课程的内容与组织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对于高职教育来讲,课程与教学体系同样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因为要培养具有实际职业能力的人才,课程与教学体系必须对接职业能力体系。职业能力体系一旦发生变化,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方方面面,如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与结构、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等都必须适时作出调整,有时可能必须是颠覆性的变化。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委员会中园区企业成员占半数以上。学院还规定每个课程团队必须有企业专家,学院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确定课程内容、编写教材、实施教学。通过与园区企业的密切合作,学院能动态地构筑课程与教学体系。学院根据“专业能力体系”设置岗位能力模块课程,以满足培养“岗位人”的要求,根据“方法能力体系”设置职业基础模块课程,以满足培养“职业人”的要求,根据“社会能力体系”,设置公共素质模块课程,以满足培养“社会人”的要求,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每年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职业能力体系的课程体系有力突破了原有的三段式的学科课程体系,与真实职业生活更为贴近。同时,为有效实现职业能力体系的要求,学院大力倡导课程与教学改革。很多课程与园区企业合作共建,实施“做学一体”的项目化课程。园区企业提供了大量真实项目,学院选取部分项目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改造,形成用于学校教学的假项目(模拟项目)。当然,为了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也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通过“假项目假做”、“假项目真做”、“真项目真做”的多阶段教学,逐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提升。

(四)共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终点,也是新一轮循环的起点,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评价比较片面,以学校为评价主体,一般仅对学生学业进行总结性评价。为了保障评价的全面、准确,学院与园区企业共同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与传统的评价体系不同,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包括对于课程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和对于毕业生的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的主体,除了学校,园区企业也成为评价主体,而且其评价占有更大的权重。

园区企业与学院共同制定学生学业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并且参与评价过程,改变原来一张试卷考试的方式,从而真正检验出课程与教学体系是否实现了职业能力体系的目标要求。通过功能园区、领军企业网上评学系统等方式,反馈学院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成为园区企业的常规工作,从而使学院能了解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企业参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取、课程实施、教材编写等,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进行过程性的评价,使学院能及时调整课程与教学体系、职业能力体系的相关内容。

二、园校互动,共同建立人才培养保障网络

(一)互利共赢,共同保障人才培养的投入

在与园区、企业的合作中,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始终以“互利共赢”为宗旨,不单纯向园区索取,而是充分考虑园区的需求和利益,在与园区的互动合作中,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力求做到双赢。学院突出人才培养、公共平台建设、科技服务和师生参与科技项目开发、社区文化共建的职能,使园区、企业在与学院的合作中受益、得到发展,园区、企业也乐于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投入资金。

(二)共推互聘,共同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院每年选派10个以上骨干教师团队到园区科技企业担任科研助理,协助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和科技攻关;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发挥530创新创业的人才优势,选派一批优秀的海归博士、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院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通过优势互补,双向互动,不仅解决了科技创新型企业人才不足的矛盾,而且有效地锻练和提升了学院的师资队伍。学院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外聘师资队伍。

(三)资源共享,共同保障实训条件的更新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良好的实训条件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院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先进的实训条件为保障,这需要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的强力支持。学院通过与园区、企业进行资源共享,使校内外实训条件能够实时更新。学院向园区、企业开放实验实训设施、图书馆和教学设备等办学资源,企业向学院开放设备设施、研发中心等资源,从而使学生能使用到更多、更新的资源。此外,学院和园区企业合作建设共享的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等途径,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学院进行生产性实践教学,如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与学院共同组建了光伏组件流水线,中国电信与学院共同建设了呼叫中心等。建立“厂中校”,在与学院紧密合作的企业生产车间建立教学区,车间教学区既能使学生的实训实习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使用到企业最新的机器设备,由企业一线专家进行指导,又能按照整个教学计划的进程进行,从而达到最佳的实训实习效果。

三、工学交替,培养学生实践性创新能力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高端就体现在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本科、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性、技术性创新能力不同,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更需要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因此,学院提倡通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工学交替,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通过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的交替进行,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工学交替是工学结合的最重要的形式。虽然学院近年来大力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但是在学校环境内,再“真实”的任务和项目,都无法与生产性环境下的实际工作相比。生产性环境下的实际工作,除了使学生有机会观察和参与完整工作过程,还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工作压力、体验职场氛围、领会职业精神,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工学交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习,利用与园区的紧密合作,无锡科技学院形成了多样化的学生实习形式。认知体验性实习,学生在企业初级岗位实践或从事某些岗位的边缘性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初步的认识,初步体验企业文化和职场环境氛围。专项性实习,学生在企业从事某些岗位特定板块的工作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从事某些特定的生产性工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锻炼专项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项目性实习,学生在学院科研助理的带领下在企业参与具体研发项目,在项目性实习中,学生参与整个研发过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并在研发过程中不断得到拓展,同时,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培养。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中与将来就业相同或相近的岗位上工作,承担与正式员工基本相同的职责,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内容,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体验更为深入,认同度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依托多样化的学生实习,无锡科技学院的工学交替形成了以下特点:

(一)递进性螺旋上升

工学交替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递进性螺旋上升的交替,根据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总体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入校内外生产性实践基地实习,实习的岗位从低到高,从事的工作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达到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实现素质提升,能力递增。同时,学生的实习也是企业参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实习,企业可以检验学生前一阶段在校学习的成果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如果合格,则学生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如发现问题,可及时查漏补缺。

(二)工学结合水乳交融

工学交替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虽然工学交替存在着学校学习和园区实习两条线,但两者不是生硬的拼凑,而是经过统一规划,有机融合一体的。

各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校学习和园区实习作出总体规划,明确在各个阶段,学校学习、园区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标准。学校学习和园区实习都是为实现学生的能力目标服务,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比如,学生在学校已经学习了某项重要技能,学院就会安排学生进行专项性实习,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职业环境中使用该项技能,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真正掌握该项技能的目的。又如,某一学年,如果确定了学生将在科研助理的带领下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进行项目性实习,学院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就会根据该项目的情况,适当调整学校学习的内容,从而保证学生能顺利进行项目研发,提高研发创新能力。

(三)充分考虑专业特点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确定工学交替为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工学交替的具体形式上并不一刀切,而是倡导各专业根据各自的特点实施工学交替。各专业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选取全部或部分类型的实习,选择与学校学习合适的交替方式,安排合适的时间。比如,机电类专业对技能要求比较高,一般先通过校内学习,掌握基本的技能和安全生产的习惯,然后再安排实习,实习一般以专项性实习为主,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压力下练习技能,从而培养更好的职业习惯和责任心;管理类专业对硬技能要求相对不高,更多需要的是协调事务、处理人际关系等软性技巧,所以一般安排认知体验性实习、顶岗实习的次数比较多,比较早,从而让学生能较早地观察、参与整个工作过程,再与校内理论学习和模拟项目学习结合,就能较容易地体会到其中的诀窍;技术开发类专业,通过一年左右校内基本技术的学习后,一般会安排进行项目性实习,通过到企业中参与项目研发,综合提高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办学8年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铭记“高新区办学,为高新区办学”的创校目的,秉承“立足高新区、依托高新区、融入高新区、服务高新区”的宗旨,坚持走“园区互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特色之路,为高新区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人才。学院学生在高新区的就业率达到80%,企业满意率达到95%,部分学生已经崭露头角,走向管理领导岗位,真正成为了高新区人力资源的加油站。

於实(1961-),女,江苏丹阳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教学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高职研究;陈珂(1977-),女,江苏无锡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教学科研处,研究方向为高职研究。

G712

A

1001-7518(2011)30-0028-03

责任编辑 徐惠军

猜你喜欢
工学无锡高新区
盐工学人
——宋辉
无锡一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遂宁高新区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