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生存成本变迁的阐释

2011-10-14 02:33叶飞霞李波
浙江经济 2011年1期
关键词:民工荒长三角劳动力

文/叶飞霞 李波

“民工荒”:生存成本变迁的阐释

文/叶飞霞 李波

随着东部地区的打工成本高而收入不见得高,家门口就业的优势引致大批农民工向内陆回流,“民工荒”现象无疑将续延下去

改 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源源不断从农村涌向城市,尤其向经济最发达的沿海地区渗透,这种现象从2006年开始悄然发生转变,“民工荒”频频出现在沿海地区。是什么原因造成“民工荒”?是偶然个案?抑或一个时代的结束?

“民工荒”日益突出

2006年开始,我国沿海地区逐渐出现了“民工荒”,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这一现象暂时被掩盖。但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民工荒”再次被广泛提起,尤其以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地区矛盾更为突出。

从2009年四季度的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对比来看,调查的103个主要城市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从金融危机期间的0.85,大幅回升至0.97,已接近2007年、2008年的历史最高点。这一比率显难。而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环渤海的这一比率 分别高达 1.26、1.14、0.99 和0.95,缺工企业主要是从事出口加工业的中小企业,不仅是技工和管理人员缺乏,普通劳工也开始缺乏。广东省对500家企业的监测显示,300多家缺工企业月工资水平比不缺工企业低200到400元,且工作时间明显长于不缺工企业;而月工资水平达到1800元以上、福利待遇较好的企业基本都不缺工。

2009年,在东部地区就业农民工的数量比2008年减少了880万,而在中西部打工的农民工就业数量却大幅增加。这一趋势2010年依然持续。东部地区2010年春平均每个企业计划新招工156人,与2008年同期基本持平。但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明显增长,平均每个企业计划新招工61人,比2008年同期增加16%。2010年外出打工民工的目的地分布中,打算去东部地区的占71%,中西部占29%,后者比往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民工荒”现象无疑将续延下去。

农民工生存成本飚升

为了剖析长三角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内在因素,选择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杭州、南京、宁波4城市,对2005年至2009年农民工生存成本的变迁进行测算,以期洞察“民工荒”现象发生的背景和深层原因。

通过4个城市的21个相同调查项目,以2005年价格构成的总生存成本作为基数,与2009年价格变动后的新的生存成本比较,得出2009年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生存成本比2005年上升29.8%。

生存成本测算中,2009年的食品类价格与2005年比上涨37.3%。从表1可以看出,2005-2009年期间,4城市民工消费的食品中,很多食品价格涨幅均超过20%,其中西红柿价格涨幅最高,达127.9%,青菜价格上涨62.0%,牛奶价格上涨53.9%,快餐价格上涨了45.9%……而同期全国食品类价格涨幅为20.5%,长三角4城市这几类食品价格涨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2倍。此外,医疗、文化娱乐服务费上涨16.8%,交通、水、电、气价格上涨23.7%。

“民工荒”的外部因素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赶超东部地区,使长三角区域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缩小。自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西示,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尚未出现。然而,从历史数据看,一旦超过0.96,就会出现局部地区的劳动力短缺,东部地区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印证了这个现象。据2009年四季度对主要城市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东、中、西部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 1.01、0.92、0.93,东部地区存在明显招工部大开发战略后,至2007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被东北地区超过而居于第二位。随之产生的变化,是东部地区的打工成本高,而收入不见得高。根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西部地区收入增长快于东部地区。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422元,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350元,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378元。东部地区的收入增幅甚至低于全国平均增幅0.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受国家政策影响,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增强,突出表现在众多沿海企业转战内陆,使得内地用工需求增加。

表1 食品类价格变迁

人口红利接近尾声信号的反映。当前区域性的“民工荒”现象,也许在几年后将演变为全国现象,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在逼近“刘易斯转折点”。据农业部测算,我国从事农业生产实际需要不到2亿劳动力,目前还有近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供未来转移。然而,蔡昉(2007)的研究显示,有一半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年龄已达40岁以上,不太适合转移就业,实际剩余仅约5000万人。根据过去每年新转移600万到700万农民工的速度,大概七八年后农村劳力再无剩余,这与人口专家预测的我国人口结构拐点为2015年正好吻合。因此,目前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已经由过去的无限供给,逐渐接近供求平衡。

缓解“民工荒”的理性思考

如何缓解“民工荒”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城市化发展步伐。缓解“民工荒”的本质,就是挖掘农村劳动力潜能。我国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低于美国,也低于日本、韩国等耕地条件与中国类似的国家。单位农村劳动力的粮食产出不到韩国的一半,不到日本的1/4。以纯理论上假设,若目前我国的生产效率提高到韩国的水平,将还有1.7亿剩余农村劳动力可供转移。如果提高到日本的水平,则有2.3亿剩余农村劳动力可供转移。这还须配合现有城市户籍制度的改变,防止农民工“去城市化”的发生,使农民工能真正融入城市。

“民工荒”在沿海地区的出现,是人口红利接近尾声信号的反映。为使这个过程尽量缩小和减缓,如何缓解“民工荒”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创造更加优越的外部生存环境。长三角地区应该率先走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后工业化发展道路。在此前提下,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得以保障,创造出更好的外部生存环境。第一层面是合法收入和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这是一项基本权利保障。第二层面是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服务,充分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同城待遇。表现在子女就学的同城待遇上、社会其他保障等方面。尽管目前保险机制并没排斥正规就业的农民工,尤其新《劳动法》实施后,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城待遇,但实际上由于总体收入过低及流动性,使农民工无奈放弃参保。

全面认识新一代农民工,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2009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文盲占1.1%。但低年龄组中高学历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龄组,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6%以上,其中,21-25岁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31.1%,充分展现新一代农民工的成长潜力。由于接受过更好的教育,他们在就业选择、工作条件上也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像父辈一样仅仅满足于基本生存的需要。因此,全面认清农民工是城市市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让其尽快找到归属感。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消费价格处)

猜你喜欢
民工荒长三角劳动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刘易斯理论模型及其“拐点”问题研究综述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农民工“短工化”视角下的“民工荒”问题及其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