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媚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从语篇的社会实践性看二语写作的评价标准
刘媚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二语写作质量的评价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有些学者是从语篇的词汇、句法和内容方面出发对二语写作质量进行评价,还有些学者从语篇连贯性角度出发,将衔接理论、主位理论、修辞结构理论、话题理论和体裁理论用于二语写作的评价。论文从语篇的社会实践性出发,指出这些研究用于二语写作评价的优缺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理论框架,以期更有效地评价二语写作的质量。
二语写作评价;连贯;社会实践性
二语写作研究一直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国内外研究者不断吸收语篇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学科的新成果,对语篇、写作过程、学习者、教师教学方法等开展研究,尤以关于写作文本特征的测量及分析研究最为引人瞩目。
而写作文本的特征测量和分析主要从词汇——句法特征和连贯性两个方面进行。当前,随着语篇研究的发展,连贯性成为二语写作质量的评价标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学者将衔接理论、主位理论、修辞结构理论、话题理论和体裁理论用于二语写作语篇连贯性的评价。那么,这些理论用于二语写作连贯性评价各有什么优缺点?论文将从语篇的社会实践性出发进行述评,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是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而语篇仅是这种社会实践的一个实例。下面论文将对主要的二语写作评价标准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理论框架,以期更有效地评价二语写作质量。
二语写作评价最初是语篇中的错误数量或者是词汇使用的复杂性。后来,研究者较多用T-unit的长度和复杂度来检测二语写作的句法成熟性,从而考察T-unit和二语写作质量的相关性。
近十几年来,基于语篇词汇——句法特征的二语写作评价更加成熟,已经能够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词汇语法错误,并且应用于作文自动评分,最具代表性的是e-rater,其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但是,包括e-rater在内的这些评价系统,虽然能够从语法、内容等多方面对二语写作质量进行评价,却不能对人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指标——连贯性作出评价。
可以看出,以词汇——句法的复杂性为标准来衡量二语写作的质量不能反映二语学习者真正的写作能力。有时,就有些体裁而言,用句法的复杂度来衡量写作水平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Colombi曾指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使用语法隐喻而使得T-unit变短,句法复杂度降低而词汇密度增大。而且,有些学习者尽管已经掌握了句子的语法,但是对于特定体裁出现的社会实践语境不了解,使用不符合该语篇社团惯例的谋篇布局,导致写作失败。因此,我们必须以语篇作为二语写作的分析单位,而不单纯是词或者句子,而且要充分认识到语篇的社会实践性,把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语境也考虑进去。
1.Halliday的衔接理论
1976年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衔接和连贯理论,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研究了衔接机制对语篇连贯的作用,认为语域和衔接是语篇连贯的决定因素。这个理论对写作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众学者将此理论用于衡量母语写作质量和二语写作质量。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在衔接手段使用的频率和种类与写作质量相关性方面,而且研究结论差异很大。有些学者研究显示,衔接手段使用的频率与得分的高低呈正相关,并且,高分作文使用的衔接手段比低分作文使用的衔接手段复杂;还有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很小。
2.主位理论和语篇连贯性评价
衔接手段主要关注的是小句之间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实现的语义联系的紧密程度,没有考虑到语篇的整体组织结构。后来,捷克学者Danes从语篇的视角提出了主位推进的概念,建立了主位推进的三种模式,即线性主位推进模式、连续主位推进模式和分裂式主位推进模式。主位的推进决定了语篇语义内容的发展方向,从而保证语篇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因此,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是体现语篇连贯的衔接机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尽管众学者都认为主位推进模式对保证语篇连贯性有重要意义,但是其研究都集中在主位推进模式和体裁关系上,而用于二语写作语篇连贯性检测的研究则非常少。只有Mauranen的研究表明:母语学习者语篇的不连贯性主要是因为过多地出现与前文内容不相关的主位,而二语学习者语篇不连贯性是因为述位衔接的不恰当使用。比如,相邻句子述位总是重复相同概念的内容。
3.话题结构理论
Lautamatti创建的“话题结构分析”法侧重分析和检查语篇内句子话题的发展,以及句子话题与语篇主题之间的关系。该分析法将语篇内句子话题的推进方式界定为三种:平行推进、顺序推进和扩展平行推进。人们通过分析和检查句子话题的推进方式,可以了解语篇内容的组织形式,考察其语义连贯和统一的情况。话题结构分析法进一步提出“话题深度”的概念来标示语篇话题和句子话题之间的语义层级关系,可以比主位推进理论更加清晰地展示语篇的整体结构。
Lee应用话题结构理论来分析二语学习者的说明文体裁的语篇,得出相似的结论:使用平行推进方式即就同一个话题展开讨论的句子数量越多,作文的连贯性越高,得分也越高。但是,Schneider和Connor用这个理论来分析二语学习者TOEFL作文,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在他们的研究中,得分高的多使用顺序推进方式,得分低的使用平行推进方式多。这些研究得出矛盾结果还是源于对语篇社会实践性的忽视,他们没有考虑到成功的语篇除了微观语义上是连贯的,宏观体裁上也应该连贯,而要达到一定交际目的,不同的交际目的和社会实践语境肯定要选择不同结构,进而要求选择不同的话题推进类型。所以,他们在解释学习者话题推进种类选择时,没有联系到它们在实现特定交际事件中的功能,因而研究结果受到质疑。
4.修辞结构理论
修辞结构理论(Rhetotical Structure Theory,下面简称RST理论)是美国学者W.C.Mann与S.A.Thompso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关于语篇生成和分析的理论,旨在描写那些使语篇成为人类交际有效的和可理解的工具的功能和结构,因此,语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是RST理论关注的焦点。RST理论认为,语篇是由结构段(Span)组成,各结构段依据其对语篇功能的重要程度分为核心(nucleus)和辅助(Satellite)。而这些结构段根据不同的语义关系连接在一起构成更大的部分,以此类推构成语篇,这样语篇的结构和功能就清晰地呈现出来。
因此,修辞结构理论与前几种理论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RST结构关系不仅考虑句子的命题意义,同时也考虑作者的交际意图,而且在分析的各个层面考虑语境变量。首先,修辞关系的鉴别是依据它们在交际中的作用而定的;其次,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它要实现的交际目的以及和读者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如果修辞结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语篇的连贯性,那么就可以用它作为标准来衡量语篇质量,并给语篇打分,但是结果如何以及怎样操作,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作出深入的实证研究。
5.体裁理论
体裁分析标志着语篇分析已从语言平面的表层描述转向对语篇交际功能和宏观结构的深层解释,许多语言学家提出了体裁分析模式。下面用表来展示这些体裁分析模式的侧重点和异同:
总而言之,词汇——句法复杂性作为评价标准不能揭示二语学习者的真实写作能力,衔接理论、主位发展理论、话题结构理论都只是从微观考虑语篇内部语义连贯,没有考虑到社会实践语境对语篇连贯的影响。修辞结构理论开始考虑语境变量对语篇连贯性的影响,但是没有深入。而向心理论侧重对语篇连贯性进行计算机自动评价,完全忽视语境变量的作用,过于教条。体裁理论充分考虑社会实践语境变量对修辞性结构和各语步选择的影响和制约,进而影响到词汇语法层的选择,侧重宏观连贯,对于语篇微观的语义特征整合解释不够。一种更全面更可行的二语写作评价模式的出现似乎是势在必行,而且这种模式必须是在充分考虑到语篇的社会实践性的基础上,宏观和微观连贯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多维度分析评价模式。
主要体裁分析模式的层次性对比
鉴于上述各理论用于二语写作质量评价的局限性,笔者提出如下构想:评价二语写作的质量不能脱离语篇连贯这个中心,而语篇的连贯应该是包括宏观连贯和微观连贯。宏观连贯是指语篇能充分体现它的社会实践性,社会实践语境配置要由体裁结构语义模式实现和建构,体裁结构的语义模式由词汇语法结构的语篇化语义结构来实现和建构。微观连贯是指由词汇语法选择(如动词和过程)形成的语篇语义结构。而主位的选择,主位——述位化关系的选择显示了语篇语义内容的发展方向,保证了语篇的有序性和微观连贯性。同时在语篇的展开过程中,主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某类主位——述位化使用的凸显程度,可以构建体裁结构语义模式和语境中的惯例化社会实践、惯例化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惯例化符号组织。
当我们用这个模式来衡量二语写作质量时,可以关注下面几个方面,比如修辞性结构和整体分数之间的相关性、各语步的出现与缺失和整体分数之间的相关性、主位推进模式种类和主位选择的复杂性(包括词汇选择的数量、语法隐喻的出现等等)与整体分数之间的相关性等等。语篇是社会实践的形式,是语言系统的实例,而语言系统分为三个主要层次:语境、语义和语言形式,它们之间互相体现互相依存。那么我们在制定二语写作的评价标准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语篇的多层次性特征,以语篇的连贯性评价为中心,充分考虑到社会实践语境对语义和语言形式的制约作用,从而定出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衡量尺度。体裁——主位发展模式的建立,只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一个尝试,而且在具体的评价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这个模式制定出更为详细的量表。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研究,该文只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梁茂成,文秋芳.国外作文自动评分系统评述及启示[J].外语界,2007,(5):18-24.
[2]秦晓晴,文秋芳.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H315
A
1673-0046(2011)10-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