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广州文学馆的意义和构想

2011-09-26 14:32曾大兴
探求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学馆文学家文集

曾大兴

(广州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510006)

建立广州文学馆的意义和构想

曾大兴

(广州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510006)

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数量之多少,成就之高低,影响之大小,就成了衡量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之优劣、文化底蕴之厚薄的重要指标,也成为衡量一个地方的“软实力”之强弱的重要指标。据考证,广州历史上出现过1401位文学家,占了广东历史上文学家总数的68%,因此,建立一个广州文学馆,对于进一步挖掘、展示和提升广州的“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州文学馆;意义;构想

文学是文化的形象载体,其内涵极为丰富。一个地方的文学成就之大小,及其影响力与感召力之强弱,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地方的“软实力”之优劣的重要指标。广州在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产生了1400多位有文集行世的文学家,产生了许多既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又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广州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力与感召力,在广东省乃至整个岭南地区都是最突出的。建立一个广州文学馆,对于展示广州的“软实力”,对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提高广州人的文化素质,繁荣当代广州的文学创作,无疑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作为文学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一个个案,拟讨论如下三个问题:第一,广州的政区沿革;第二,建立广州文学馆的意义;第三,建立广州文学馆的基本构想。

一、广州的政区沿革

倡导建立广州文学馆,有两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第一,哪些文学家属于广州的文学家?第二,哪些文学家创作的文学属于广州的文学?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又必须先弄清楚下面这一个问题:今天的广州和历史上的广州,在版图或者管辖范围上,有没有什么不同?

广州这个地方,在《禹贡·九州》中属扬州,在战国时属楚国,在秦时(公元前221年—前206年)为南海郡,治番禺(即今广州)。就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的行政设置来看,当时的南海郡下辖番禺、龙川、四会、傅罗(即博罗)、揭阳5县,相当于今天的大半个广东省。也就是说,除了今韶关市的乐昌、南雄、始兴,清远市的连州、连南,肇庆市的封开、德庆、高要,云浮市的郁南,湛江市的廉江、遂溪、霞山、雷州、徐闻等14个县(市、区),其他地方都属于南海郡的管辖范围。

南越国时(公元前206年—前111年),境内设南海(治番禺)、桂林(治桂平)、象郡(治临尘)三郡,其中南海郡所置各县,与秦代一样。

汉武帝平定南越(公元前111年)之后,在南海郡设置番禺、龙川、四会、傅罗、揭阳、中宿(今清远市清新县)6县,其版图比秦时和南越国时的南海郡要小,相当于今天的半个广东省。也就是说,今天的湛江市、阳江市,以及茂名市的高州、化州、电白,云浮市的新兴,江门市的恩平等,归合浦郡管辖;今天肇庆市的德庆、封开、高要,云浮市的罗定、郁南,茂名市的信宜,归苍梧郡管辖;而韶关市除了新丰,清远市除了清城、清新、佛冈,其他县(市、区)则分属豫章郡和桂阳郡管辖,都不在今广东省境内。

东汉时(公元25年—220年)的政区设置基本上沿袭西汉旧制,南海郡的管辖范围也与西汉时相当,就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行政设置来看,只是在番禺县和博罗县之间,新设了一个增城县。

三国东吴时(公元220年—280年),境内设扬州、荆州、郢州、交州、广州等5州40余郡。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析交州东部的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置广州。这是广州得名之始。后来曾一度废置,仍属交州。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再度分立广州,从此成为定制。三国时的广州,东到揭阳,西到茂名,北到梅州,南到香港,相当于今天的大半个广东省。

西晋时(公元265年—316年)的广州,就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的行政设置来看,除了三国东吴时的南海、高凉、高兴、苍梧4郡,还增设了一个始兴郡,总共5郡29县。西晋时的广州,除了今湛江市之外,包含了今广东省管辖的其他所有市县。

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广州下属郡、县的变化较大,数目也较多,以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的行政设置为据,共7郡41县。东晋时的广州,其管辖范围小于西晋时,除了今天的湛江市属于交州管辖之外,今天的韶关市(除了新丰县)和清远市所辖各县(市、区),则属于湘州管辖。但是总体上看,仍然相当于今天的大半个广东省。

南朝时(公元420年—581年)的广州,郡、县剧增,变化繁杂。以宋泰豫元年(公元472年)、齐建安四年(公元497年)、梁大同元年(公元546年)和陈太建四年(公元572年)的行政设置为统计对象,得知宋代的广州有13郡92县,齐代有15郡114县,梁代有11郡58县,陈代有11郡57县。在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广州的版图,以宋、齐、陈三代为大,占了今广东省的大部分;梁代稍小,但也占了今广东省的一半。

隋代(公元581年—618年),鉴于南北朝滥设郡县之弊,隋文帝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对前朝所设政区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裁并,使政区数量比前朝减少近半。以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的行政设置为据,当时的广州只有1郡15县,版图也大为缩小,只占今广东省的三分之一。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的政区和隋时相比,又有几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改郡为州;二是在州之上设道,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建制;三是在边远要地设府。唐代广州的版图,比隋代还要小,大致相当于今广东省的四分之一。

五代十国时的南汉国(公元917年—971年),是岭南地区继南越国之后的又一个封建割据政权,其全盛时,尽有唐代岭南道之地。南汉在其领域内先后设有60多个州。以南汉国乾和十五年(公元956年)的政区设置为据,得知今广东境内共有2府22州。广州称兴王府,下辖11个县。南汉国兴王府的版图,比唐时的广州略大,相当于今广东省的四分之一。

北宋(960年—1126年)的行政区划,基本沿袭唐制。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5年)以后,改唐时的“道”为“路”,岭南地区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和广西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广州属于广南东路。以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的行政设置为据,广州是当时广南东路所属14州之一,下设8县。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的广州,仍属广南东路所属14州之一,仍下设8县,只是个别县名和县域有所变化。两宋时期广州的版图,比唐时的略小,相当于今广东省的四分之一弱。

元代(1206年—1368年)的行政区划分为省、路(府、州)、县(司)三级,今广东境内分属江西行省和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属下的广东道,即宋代的广南东路辖区。以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30年)的行政设置为据,当时的广东道,领7路8州。广州改称广州路,领7县1司。元代广州的版图与南宋广州的版图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南宋的怀集换成了元代的广州录事司。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的行政区划分为直隶(布政司)、府(直隶州)、散州(县)三级,今广东境内除了怀集县,均属广东布政司管辖。以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的行政设置为据,当时的广东布政司,领10府1直隶州。广州改称广州府,领13县1散州,其中连州这一散州,又领阳山、连山2县。明代的广州府所领县(散州)比元代要多,版图也比元代要略大。

清代(公元1616年—1911年)的行政区划分为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三级。在省和府(直隶州、直隶厅)之间,还有一个“道”,是监察区,不是地方政区。今广东境内有广肇罗道和南韶连道,二道所辖范围与明时的广东布政司相同。以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的行政设置为据,当时的广肇罗道领2府1州1厅,南韶连道领7府3州1厅。广州仍称广州府,领14县。清代广州府所领县比明代要少,版图也比明时要小。相当于今广东省的六分之一。

民国(公元1911—1949年)的行政区划,曾分为省、道、县三级,后来改道为行政区,继而又撤区,只设省、县两级。以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的行政设置为据,当时的广东省,下设9个行政督察区和广州市。广州市下设16个县。民国中期的广州市,包括了今天的广州、佛山、中山、东莞、深圳、江门等6个地级市,占了珠江三角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不过就广东全省来看,它的版图只有其中的七分之一。

通过以上的追溯,可以发现,广州的版图是逐步变小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行政单位的设置也就越来越繁密。这就提醒我们,考察广州历代文学家的分布情况,一定要注意广州这个行政单元的历史沿革,今天的广州和历史上的广州,在版图或管辖范围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弄清楚了广州的历史沿革之后,我们可回答本文开头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哪些文学家属于广州的文学家?或者说,历史上的广州有多少位文学家?根据笔者的统计结果,从西汉到近代,即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这2155年间,广东籍的文学家共有2047人,其中广州籍的文学家有1401人,占总数的68%。

关于这些文学家的资格认定,笔者拟定了以下三个标准:第一,元代和元代以后的文学家,必须有文集,方能入选;第二,元代以前的文学家,曾经有文集,后来散佚了,可入选;第三,原本就没有文集,只有单篇作品,或作品片断,不入选。

这个认定标准还是很严的。由于广州文学家的数量庞大,制成详细表格太占篇幅,所以这里只列出统计结果(见表一)。

表一 :历代广州所属各县文学家的统计结果

关于本文开头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哪些文学家创作的文学属于广州的文学?笔者的回答是:第一,凡是广州籍文学家创作的文学,都是广州的文学,这一点实际上不是一个问题。第二,凡是在广州这块土地上诞生的、由外地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也属于广州的文学。这一点就是一个问题了,而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从西汉到近代,究竟有多少外地文学家到过广州?在他们的全部作品中,究竟有多少作品是在广州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个统计数字,而且这项统计也很难完成。根据刘庆华的统计,从东汉至明代,被“贬谪”到广东的文人,仅仅是有文学作品传世者,就多达271人。这271人中,有多少人是被“贬谪”在广州的?在他们的全部作品中,又有多少是在广州创作的?而且,除了这271位被“贬谪”在广东的文人,还有许多“流寓”在广东的文人,还有一些既非“贬谪”,也非“流寓”,而是“仕宦”在广东的文人,这些人总共有多少?其中有多少来过广州?又在广州创作了哪些作品?这样一系列数据,仅凭一人之力是绝对统计不出来的。

所以笔者只能较完整地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只能回答一半。

二、建立广州文学馆的意义

广州历史上居然出现过1401位文学家,占了广东历史上文学家总数的68%,既如此,建立一个广州文学馆,应该说还是有意义的。

一个地方出不出文学家,出多少文学家,与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有重要关系的。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社会又比较安定,教育发达,民风向学,文化积累深厚,文化传统悠久,加上交通方便,人员往来自由,文化交流不受阻滞,这个地方就适宜于文学家的出生和成长。而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数量之多少,成就之高低,影响之大小,就成了衡量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之优劣、文化底蕴之厚薄的重要指标,也成了衡量一个地方的“软实力”之强弱的重要指标。

广州历史上的文学家,就是广州历史上的文化人,而且不是一般的文化人,是曾经有著作、有作品问世的文化人,是优秀的文化人。建立一个广州文学馆,不仅可以藉此了解广州历史上有多少文学家,有多少文学作品,还可以藉此了解他们曾经生活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何?了解历代广州人在经济、教育、文化方面的建设成效如何?进而了解今天的广州,究竟拥有什么样的文化底蕴?究竟拥有多么强的软实力?

总之,不要用今天盛行的那种非常专业化、非常标准化、同时也是非常简单化、非常狭隘化的尺度来衡量历史上的文学家,不要把他们理解为除了文学之外,别的方面都不懂、都不在行的单打一的文学家;不要把文学馆理解为一个单纯的文学方面的场馆,不要认为文学馆的作用只在文学这一方面——其实,它从更深的层面上反映了广州曾经拥有的“软实力”。

广州这座城市,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立南海郡,以番禺(今广州)为郡治算起,到今天,已经有了2220多年的历史。这2220多年当中,广州历代热心于文化事业的政府官员和文化人士,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地看,广州曾经拥有的文化成就、文化底蕴、文化地位和文化影响,也就是它曾经拥有的“软实力”,不仅仅是在广东境内,就是在整个岭南地区,包括广西、海南、香港、澳门,都是首屈一指的。如上所述,根据笔者的统计,从西汉到近代,即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这2155年间,广东籍的文学家有2051人,其中广州籍的就有1402人,占总数的68%,而这些人又都是优秀的文化人,广州曾经拥有的“软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进一步挖掘、展示和提升广州的“软实力”,可以有许多途径、许多办法。笔者认为,可建立一个广州文学馆。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就是指其在文化方面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而文学乃是精神文化的一个形象载体,它的内涵是最为丰富的,通过一个地方的文学,来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进而了解它的“软实力”,可以说是最佳途径之一。两千多年来,广州的文学在广东全省,乃至在整个岭南地区,都是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这里曾经产生过1402位有文集行世的文学家,曾经出现过许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既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又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在海内外都是很有影响的。这些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人文底蕴,既是了解广州文化,认识广州文化,展示广州“软实力”的一个形象载体,也是提升广州“软实力”可资开采的一座富矿,还是提高当代广州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繁荣当代广州文学创作的一个最好的借鉴。

建立广州文学馆的文化意义,超过了建一座同等规模的美术馆、音乐厅或雕塑园的文化意义。可是我们早就有了多个美术馆,早就建了一个音乐厅和一个雕塑园,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建一个文学馆呢?

就全国范围来讲,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建在北京,属于一种断代性的文学馆。另外还有若干家文学家纪念馆,如郭沫若纪念馆、沈从文纪念馆、闻一多纪念馆,等等。全国至今既没有一座涵盖古今3000年文学的综合性文学馆,也没有一座地方性文学馆。如果广州能够在三五年之内建成一座地方性的、同时又是一座综合性的文学馆,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这件事情在全国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是可以预见的。它可以从一个很新颖、很别致的角度,展示广州的“软实力”。

三、建立广州文学馆的基本构想

对于建立广州文学馆,笔者有如下几点设想。

(一)广州文学馆的基本功能

笔者所构想的广州文学馆,应该具备如下四个功能。

一是收藏功能。上述1382位广州籍的文学家,都曾经有文集问世。这些文集,有的被省内各地图书馆收藏,有的被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图书馆收藏,有的被国外图书馆收藏,有的由其后人收藏,有的则散落在各处。除少数文集得到重印之外,多数文集都束之高阁,甚至不同程度地遭到自然的或人为的损毁。如果建立一个广州文学馆,就可以政府的名义,把这些文集逐步地收藏起来,加以妥善的保管和有效的利用。

广州文学馆除了收藏广州籍文学家的文集,还应收藏曾经“贬谪”、“流寓”、“仕宦”广州的外地文学家的文集。汉代以后,尤其是唐宋以后,“贬谪”、“流寓”、“仕宦”广州的外地文学家是很多的,他们在广州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有些还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他们对广州的文学和文化,是有过重要贡献的。收藏他们的文集,可以体现广州文学馆的丰富性或多样化。

广州文学馆除了收藏汉代至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即古代和近代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收藏当代的文学作品。除了收藏当代广州籍文学家(包括在广州居住的和在外地、海外居住的)的作品,还可以收藏居住在广州的外地文学家的作品。

关于作品的收藏方式,可以是购买,也可以动员有关人士捐赠。后者可能是主要方式。

二是展示功能。除了上述1382位文学家的文集,还有许多“贬谪”、“流寓”、“仕宦”广州的外地文学家的文集,有的是印本,有的是抄本,还有的是作者本人的手写本。它们的版式、装帧、纸张、书法等等,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格、地域风格和个人风格,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如果建成一个广州文学馆,就可以开辟一个或若干个版本展示厅,为广大读者和版本、书法爱好者展示这些文集的部分原件或复印件。

此外许多文学家的画像、照片、手迹,有关故居、墓地、文学活动场所的图片,他们生前用过的部分实物,等等,都可以在这里展示。

三是传播功能。广州文学馆建成之后,许多具有研究价值、使用价值和阅读价值的文集,包括许多平时不易见到、不易借阅的文集,就可以发挥它们固有的文化传播功能,服务于广大的读者和研究工作者。

文学馆还可以经常性地开设相关的文学讲座和文化讲座,吸引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研究专家,在这里讲授文学,传播文化。

四是研究功能。文学馆建成之后,可以吸引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那些专业的、业余的研究工作者,在这里从事相关的考察、研究。

文学馆本身,还可以成立相关的研究所、研究室,邀请那些专业的或业余的研究工作者,从事相关问题的研究。

文学馆还可以出版相关的或公开或内部的学术刊物,将有关整理和研究成果公诸于众,还可以定期召开有关的研讨会。

(二)广州文学馆的建设和管理

广州文学馆的建设和管理,是展示和提升广州“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的意义在于真正确立一种“以文化论输赢”的价值观,在于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在于更好地发挥这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它为这座城市所提供的无形资产是无法估量的。

为此,广州文学馆的建设和管理,必须是一项公益行为。为了保证它的公益性,最好是由政府长期投资。如果民间参与投资建设和管理,也必须是无偿的。

文学馆的选址不能偏僻,应该选在市中心,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广大的读者,更可以营造一种气氛。

文学馆不能成为又一座象牙之塔。它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它应该是广大市民可以光顾的公共文化场所。人们可以自由地在这里参观、考察、阅读、听讲座。不必像进美术馆、音乐厅、科学馆那样,不必购买任何门票。

文学馆可以聘请少量的专业人员从事日常管理工作,多数的工作人员可以由志愿者来充当。文学馆本身不能期待任何经济回报,不能期待任何经济补偿。来文学馆讲学的专家,也不应该期待从这里得到多少经济回报。

如果能够逐渐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即建立广州文学馆,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和提升广州“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惠及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惠及子孙后代的一项公益事业;在文学馆工作、服务、开讲座等等,是一种荣誉,是社会对他的一种认可;而在文学馆参观、考察、阅读、听讲座等等,则是仰慕优秀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一种表现,那么,人们所期待的这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就开始形成了。

责任编辑:温朝霞

G127

A

1003—8744(2011)01—0033—06

2010—11—3

曾大兴(1958—),男,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地理学。

猜你喜欢
文学馆文学家文集
《熊铁基文集》出版
上海天文馆:全球最大规模天文学馆复刻天体运行轨道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郭汉城文集》简介
王炜丽设计作品
新时期以来文学馆的创生与发展
主持人语
古代邢地文学家述略——邢襄文学论之二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挽衣留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