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成都市政府研究室,四川 成都 610000)
加快成都西部现代物流枢纽建设研究
◎成都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成都市政府研究室,四川 成都 610000)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21世纪与高科技、现代金融并驾齐驱的新兴产业。当前,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和区域合作深度推进,对成都物流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成都要抢先建成西部现代物流枢纽,必须抓住产业西进机遇,大力改善物流环境,不断营造和扩大虹吸效应,在新一轮竞争中争取主动和抢占先机。
西部;现代物流;枢纽建设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与高科技、现代金融并驾齐驱的新兴朝阳产业。2009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西南物流区域中心城市①。加快建设立足西部、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的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物流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供应链,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方式。现代物流业已成为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
现代物流具有以下特征:
1.物流反应快速化。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间隔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2.物流功能集成化。现代物流注重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
3.物流服务系统化。现代物流服务在外延上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
4.物流作业规范化。现代物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与考核的动作。
5.物流手段信息化。现代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销售提供服务,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得到普遍应用。
6.物流经营市场化。现代物流的具体经营采用市场机制,实现服务—成本最佳组合。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整合物流功能和要素的物流革命。随着物流资源的加速整合和一体化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出以下趋势:
1.全球化服务趋势。世界各大跨国集团公司为维护企业自身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呈现出物流业国际化趋势。
2.区域化服务趋势。为促进地区贸易和保护贸易伙伴免遭外部的竞争,各国纷纷开始通过条约方式使合伙形式组织化,当今世界正在演化成欧洲、北美和环太平洋地区三大区域。
3.信息化服务趋势。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的日益普及,加快了订货信息的传输速度、产品的生产速度、装运速度以及海关清关速度等,物流服务的信息交换能力日益提升。
4.一站式服务趋势。随着运输业解除管制措施的不断普及,在全球范围内放宽了涉及多式联运所有权、经营权、沿海航行权等限制,大大提高了运输的灵活性,形成了一站式物流服务,促进物流业态转型升级。
美国、日本、德国是世界上物流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新加坡和香港成为以物流业为支柱产业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经验值得借鉴。
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也是物流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物流产业规模占GDP的10%以上,有超过1000家专门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强调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部门分管体制,对物流业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美国物流体系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尤以配送中心、速递、第三方物流等最为突出。美国第三方物流既承担仓储或运输的单项业务,也负责配货、送货、库存管理、收货验货及调货分装等物流业务。注重对物流企业规范运作进行监管和行业自律。
2.日本。日本是最早提出建设物流园区的国家,在全国22个城市建成20多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形成多个物流中心,东京、阪神和京都3大经济圈物流总量占全国物流量44%以上。注重物流业研究,在大专院校设有物流课程,建立物流研究所、物流学会等机构,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建立物流基地,政府确定市政规划,在市郊结合部、内环线之外选址建设物流基地,将基地地块出售给物流行业协会,协会以股份制形式,在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购买土地和建造物流设施。建设物流基地配套设施,促使物流基地地价升值,使投资者得到回报和收益。
3.德国。德国物流业产值占GDP的12%以上,从业人员270多万人,物流企业遍布全国。德国注重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货运法、通用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货代商对承运货物所承担赔偿责任;统筹物流发展规划,加强对物流总体布局、商品储备和调拨及废弃物物流在内的宏观物流调控与监督管理;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专项投资建设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园区内铁路专用线、周边铁路和公路干线、公铁联运中转站;促进物流产业标准化建设,制定标准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通用标准,统一物流专业术语标准和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为物流中心建设提供资金补贴,吸引大企业和国际物流企业落户物流中心。
4.新加坡。新加坡是亚太地区领先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心,物流业产值占其GDP的8%以上,第三方物流服务业产值占GDP的3%以上,从业人员10万人。实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引进电子入闸系统和全自动化桥式吊机,在樟宜机场开设物流园,吸引国际第三方物流公司设立总部及地区性物流中心。推动电子政府建设,物流各环节实现无纸化和自动化,建立贸易网、港口网和海事网等物流网络平台,实行电子数据交换,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培养物流专业人才,举办物流技术方面讲座、展览会、研讨会,推出政校合作、国际交流等物流人才培训计划及专材训练课程,培养物流专业高级管理人才。
近年来,成都以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物流效率为目标,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依托,着力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和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建设。2009年全市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生产总值212亿元,同比增长10.9%;货物发送量4.2亿吨,同比增长9.3%;货物周转量1526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1%②。
按照全域成都理念和思路,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现代物流业发展。一是做好物流总体规划。2004年10月,编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一网(物流网络)、二平台(信息平台、交通运输平台)、四园区四中心(四个物流园区、四个物流中心)、五十个物流服务站”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框架体系(见表1、表2)。2009年修改完善了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修编,完成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编制工作。二是做好交通综合规划。着力抓好成都交通主枢纽规划修编,推进高速公路两环+12射、铁路两环+12射、机场一市两场的对外通道建设,加快构建以成都为中心、内连外接的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三是做好相关规划衔接。推进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综合交通设施规划等规划有机衔接,注重产业布局、功能区划、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协调发展。2009年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确立后,制定了西部物流中心重要功能区发展战略规划,并纳入成都发展战略定位及14个产业功能区规划。
表2 成都四大物流中心规划情况表
坚持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依托,加快建设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枢纽,构建货运枢纽网络。一是建设国际铁路物流枢纽。亚洲最大的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投运,开通成都至上海、深圳、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的9条铁路货运五定班列,成都经阿拉山口至中亚、欧洲的铁路货运通道正式开通。二是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2009年建成双流机场第二跑道,成都成为中国第四个拥有机场第二跑道的城市。双流机场现有国内通航城市80多个,国际通航城市37个,2010年1-10月旅客吞吐量超过2000万人次③。三是建设西部公路物流枢纽。开通成都至周边中心城市和省内二级城市的公路城际货运班车,开辟成都至长江水运的公水联运通道,大力发展公路干线运输。新都物流中心传化成都基地成为货运交易信息最大、车辆配载效率最高的西部公路货运港。四是建设物流集中发展区。成都航空物流园区、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青白江物流园区和新津物流园区道路管网建设加速推进,新都物流中心传化物流基地项目建成投运,龙泉物流中心、双流物流中心路网体系初步形成,武侯区西南物流中心一期项目建成投用。
着力引进世界100强和国内50强物流企业,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改善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大力提升成都物流国际化水平。一是大力引进大型物流企业。鼓励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成都设立分公司、区域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引进有实力的物流地产商参与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开发建设。目前已聚集外资物流企业43家,全球四大航空巨头和国内十大快递企业入驻成都。二是积极培育本土物流企业。金桥、杜臣等一批本土企业快速成长,服务网络遍布国内主要城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跨区域的供应链一体化运营服务。三是努力优化物流发展环境。2003年率先在西部地区组建物流办,建立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完善物流重点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为物流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着力创新物流方式,大力发展城市配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国际保税物流,加速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强化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功能。一是加快发展城市配送物流。成都今年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率先在国内中心城市提出城市物流集中配送行业标准和发展模式,武侯区大合仓项目建成投运。二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加强与阿里巴巴、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等企业的紧密合作,大力发展同城配送,支持物流配送企业与网点密集连锁企业开展业务合作。三是加快发展国际保税物流。全面建成航空物流园区、青白江集装箱物流园区和龙泉物流中心公共口岸设施,成都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并封关运行,口岸联检单位集中入驻航空物流园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④。
在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物流快速通道不畅,连接其他中心城市的物流通道的通达性、可靠性、快速性不高。如新都区大型货车进入成都中心城区通道川陕路成都至新都段设有收费站,多数货车不愿从该路段通过,进入绕城高速,由于绕城高速入口少、通道狭窄,货车拥堵不堪。二是传统物流方式比重较大,成都物流企业传统的货运和仓储物流占了物流业90%以上(见表3、表4),服务内容仍以运输、仓储、搬运等传统服务为主,服务档次和水平较低,物流增值服务少,同时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三是物流企业经营艰难,如新都物流中心建成后,众多入驻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处于亏损状态。入驻传化物流基地的迈诺物流公司,仓库多数空置,公司推出免费仓储,但客户仍然寥寥无几。四是物流管理体制障碍,物流产业涉及基础设施、产业政策、投融资、税收、海关、服务与运输标准等多个方面和多个部门,协调管理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
表3 2005—2009年成都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总值构成表(万元)
表4 2005—2009年成都市运输业运量结构表(%)
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既面临来自重庆、西安等城市的竞争挑战,也面临优化物流方式、引进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等方面的压力。但从总体上分析,成都物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一)航空运输优势突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我国规划的六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是西部最大的机场,2009年民用航空线路达300条,旅客吞吐量超过2264万人次(见表5、表6),货邮吞吐量超过37.8万吨,位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成都地处欧亚国际航路中点,具有建设中国至欧洲航空货物转运中心的条件和优势;在西部城市中率先建成机场第二跑道,与国航、深航、翡翠航空和东航签订建设西部航空枢纽的战略合作协议。随着国际直飞航线数量的增加,国内航线网络的完善和航空物流园区的形成,成都航空运输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重点整治群众身边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工作意见》举例:“漠视群众利益和疾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无动于衷、消极应付,对群众合理诉求推诿扯皮、冷硬横推,对群众态度简单粗暴、颐指气使。”这些现象,是严重脱离群众甚至侵害群众利益的恶劣行为,对此中央明确要求,一定要坚决整治。
表5 2005—2009年成都民用航空运输情况表
表6 2005年—2009年成都航空运输情况表
(二)铁路运输基础良好。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2009年铁路货物运量达1.41亿吨,货物周转量达1373.1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达1.1亿人(见表7),位居西部第一,铁路集装箱运18万标箱,连续十多年高居西部第一;成兰、成贵等8条铁路列入国家规划,成兰铁路、成都至蒲江铁路、成昆铁路货运外绕线和普兴货站、新兴货站、大弯货站等铁路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成都集装箱中心站一期工程建成投运,铁路货运能力大大提升。
表7 2005—2009年成都铁路运输情况统计表
(三)公路运输发展较快。成都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也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支撑点,2009年全市公路货运量达2.54亿吨,同比增长19%;货物周转量达147.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5%;旅客运输量达8.18亿人,同比增长33%(见表8);作为西南地区的商贸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公路货运需求巨大,具备形成公路货运枢纽条件;引入浙江传化公路物流港营运模式,建成国内领先、西部最大的公路货运集散中心,初步形成公路货运发展的公共平台。
表8 2005—2009年成都公路运输情况统计表
(四)其他物流业态方兴未艾。仓储业方面,近年一大批物流地产商和物流企业进入成都,建成50万平方米标准化仓库和特种仓库,未来成都仓储业投资将以30%的速度持续增长。配送业方面,成都的汽车、IT等制造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产业链雏形,钢材、机电、小商品等批发市场处于升级换代阶段,连锁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发展迅猛,构成了发展配送业的市场基础。快递业方面,全球四大快递巨头和邮政速递在成都建立了快件区域分拨中心,国内申通、顺丰和圆通等知名快递企业落户成都,快递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推进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应坚持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依托,加快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枢纽建设,着力创新物流方式,完善机制体制,强化区域物流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升客货集散能力和运输能力。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打通物流通道。一是开通更多的国际航线。加快构建覆盖西部、连接国内三大枢纽机场和世界主要枢纽机场的航空货运航线网络。大力引进美国、欧洲、日本、中东等国外大型航空公司,开通成都至洛杉矶、旧金山、法兰克福、巴黎、东京、大阪、多哈等国际枢纽机场的客货运直飞航线。二是推进铁路货运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铁路重点项目建设,开通并做大做强成都至深圳、上海、天津和北部湾港口的铁路货运五定班列,建立成都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北部湾等经济区域间的铁路货运快速通道。三是完善公路运输体系。开通成都至周边中心城市、省内二级城市的公路城际货运班车,构建城际货运快速网络。四是大力发展水路运输。引入大型船舶公司,开通成都至重庆港和泸州港的集装箱城际货运班车,形成公水联运快速通道,探索建设内陆干港。五是完善城市物流体系。完善仓储企业道路基础设施,增设高速公路出入口,放宽物流配送车辆进入中心城区限制,畅通物流通道。
(二)加快建设物流基础。一是加快物流集中发展区建设。加强规划控制与管理,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增强项目承载能力;严格按规划控制入驻项目质量和选址,实现规划功能。二是加快推进物流站点建设。加快推进成昆货运外绕线、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青白江大弯铁路货站、双流新兴铁路货站、新津普兴铁路货站等项目建设,尽快建成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形成全国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转运输平台,整合铁路火车东站等13个车站货运功能,实现铁路货运集中处理,提高货运能力。三是推进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武侯区大合仓、新都北部商城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商业企业物流配送水平。
(三)加快出台物流政策。一是完善物流政策。清理有关物流行政法规,加强物流领域立法研究,完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定系统的物流产业政策,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资金支持。扶持重大物流建设项目,建立重大物流招商项目用地地价差额补贴机制,给予在物流园区租用标准化仓库的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适当租金补贴。三是加强要素保障。对物流业招商引资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和能源供应。四是加强市场倾斜。建立工商企业物流业务招投标机制,促进大型工商企业实施物流业务外包,放宽城市物流集中配送企业的标准化配送车辆入城通行,为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五)加快建立通关体系。一是加快公共口岸建设。推进成都国际航空物流园区、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成都保税物流中心、龙泉公路物流中心设立口岸联检单位集中办公,提高口岸服务水平。二是完善物流信息平台。依托省电子口岸信息系统,建立以大通关为核心的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提高通关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建立物流业务公共运营管理平台,为城市物流、城际物流配送提供统一信息平台;建立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交通货运、物流供需、物流政策法规等信息共享。三是统筹规划海关特殊监管区。在推进成都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基础上,规划建设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和成都龙泉物流中心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形成科学合理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促进开放型经济和国际物流发展。
(六)加快完善物流体制。一是完善协同管理机制。推动铁路、公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工商、税务等部门加强协作,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管理机制,促进物流服务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二是规范物流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垄断,依法制止和查处滥用行政权力阻碍或限制跨地区、跨行业物流服务的行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资源规范、公平、有序和高效流动。三是强化物流科学研究。由相关业务部门牵头,组织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力量,对十二五规划中的物流子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促进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
注释:
①见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②资料来源:成都统计年鉴2009年。
③资料来源:四川日报,2010年10月10日。
④资料来源:四川日报,2010年10月25日。
责任编辑:刘彦武
F127.711
A
1008-9187-(2011)01-0067-05
课题组组长:邹克俭,成都市政府研究室经济处处长;课题组成员:赖齐、邓立新,成都市政府研究室副巡视员,王明福、万静、袁宗文,成都市政府研究室经济处研究人员。